[犯罪构成]
完全刑事责任能力是什么?
完全刑事责任能力的含义 指行为人没有刑法意义上的辩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根据现代刑事立法的规定,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人一般指两类人,一是未达责任年龄的幼年人;二是因为精神疾病而没有刑法所要求的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人。不具备刑事责任能力者即使实施了客观上危害社会的行为,也不能成为犯罪主体,不能被追究刑事责任;刑事责任能力减弱者,其刑事责任相应地适当减轻法。
咨询律师:
肖本岗
[犯罪构成]
不予追究刑事责任
对于其余五种情形一般应裁定终止审理。但是,根据已经查明的案件事实和认定的证据材料,能够确认已经死亡的被告人无罪的,人民法院应当判决宣告被告人无罪。公安司法机关一经宣布不予追究刑事责任,刑事诉讼即告结束。在自诉案件中,法院应根据情形分别作出不立案的决定或准予撤诉、驳回起诉、终止审理的裁定,或作出判决宣告无罪。 2.
咨询律师:
刘波
[犯罪构成]
刑事责任能力法定标准的具体规定方式
刑事责任能力法定标准的具体规定方式,主要包括辨认能力与控制能力的相互关系,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与限制刑事责任能力判定标准的关系,以及辨认能力的内容等三个方面。 (1)辨认能力与控制能力的关系 现代刑法最终必须从意识能力、意志能力的有无或缺损与否,作为判定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的基本根据之一。
咨询律师:
刘波
[犯罪构成]
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的制约性因素
责任能力的精神障碍者实施过失犯罪时的意识能力和意志能力,都与精神正常者迥然不同。 (二)其他制约因素 这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因素: 成因性因素。表明行为个体犯罪原因属性的现象或事实。刑事法律调整具有意识力和意志力者的行为界限。
咨询律师:
肖本岗
[犯罪构成]
刑事责任能力的制约因素
刑事责任的实质就是国家对犯罪所作出的谴责,是对行为人所作出的政治、道德等方面的综合性否定评价。刑事责任的法律后果通常通过刑罚来体现。我国《刑法》第十八条第三款规定,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咨询律师:
肖本岗
[犯罪构成]
刑事责任年龄有待完善
我国刑法第17条对刑事责任年龄作了明确规定,从中可以知道处于某一年龄段的人犯罪是否应承担刑事责任,是否需要从宽处罚。根据这一规定,应笔者认为存在以下缺陷,应尽快予以完善。 一、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之范围未包括绑架他人并杀害被绑架人的情形。
咨询律师:
方亮辉
[犯罪构成]
胁从犯如何承担刑事责任
犯罪仍是由其意志决定的,其人身并未受到强制,主观上毕竟还是经过了他的自由选择,其行为也是受自己的意志支配的,只是畏于自身遭到危险。这种行为人主观上是有罪过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咨询律师:
肖本岗
[犯罪构成]
偷窃机动车从犯判几年
因盗窃金额为八万,属于金额巨大,将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你应当是从犯,可以从轻处罚。建议委托专业律师介入。 相关法律知识: 刑法第264条规定 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咨询律师:
刘波
[犯罪构成]
电话诈骗从犯如何定罪?
我弟弟涉嫌电话诈骗,不过他是从犯,能从轻定罪吗? 律师解答: 以诈骗罪定罪,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免除处罚。 相关法律知识: 诈骗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66条)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 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第二百一十条第二款 使用欺骗手段骗取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可以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的其他发票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六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第二百六十九条 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依照本法第 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第三百条第三款 组织和利用会道门、邪教组织或者利用迷信奸淫妇女、诈骗财物的,分别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六条、第二百六十六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第二百八十七条 利用计算机实施金融诈骗、
咨询律师:
肖本岗
[犯罪构成]
什么是过失犯罪及其处罚
紧急情况,将人撞死。作为驾驶人员,汽车制动不灵,可能会造成事故,是应该预见到的,但该驾驶员自认为技术高超,怀着侥幸心理,结果造成危害,应当负交通肇事罪的责任。 应当注意到,刑法对过失犯罪的规定,与故意犯罪有很大的不同。一是在过失犯罪的构成条件上作了很大限制,过失行为只有造成严重危害社会的结果,刑法才规定为犯罪,如果没有造成实际危害结果,虽有过失行为,则不是犯罪,可以进行教育或行政处罚。
咨询律师:
刘波
按照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被害人因遭受犯罪行为侵害造成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这种附带民事诉讼的提起以被告人的行为构成刑事犯罪为前提,并且被告人的犯罪行为给被害人造成了损失,这个损失是物质的财产损失,这种情况被害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请求司法机关在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同时,让他承担民事赔偿责任。附带民事诉讼的提起,只能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提出。也就是说,在刑事案件判决以前提出都是可以的。如果待刑事案件判决后再提出附带民事诉讼就不可以了。这里所说的被害人是指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公民和其他组织。也就是说包括个人和单位。如果被告人的行为未构成犯罪或者刑事审判已经终结,被害人应按照民事诉讼程序,通过提起民事诉讼的方式向人民法院提出赔偿的要求。 个人或者单位的财产遭受损失的,个人或者单位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但如果这个单位是国有或者集体所有的单位,他的财产属于国家或集体所有,对于国家或者集体的财产遭受损失的,人民检察院在提起公诉的同时,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人民检察院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必须是在被害单位没有提起附带民事诉讼时,为了保护国家财产和集体财产不
咨询律师:
肖本岗
[犯罪构成]
无罪过事件包括两种情形
根据刑法第16条的规定,我国刑法的无罪过事件包括两种情形: (一)不可抗力 不可抗力是指行为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的原因所引起的情形。 (二)意外事件 意外事件是指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情形。 任何罪过都是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的统一。
咨询律师:
刘波
[犯罪构成]
教唆犯的概念及成立要件
间接故意地教唆行为是够构成教唆犯。对于故意的传统理解,直接故意是以希望危害结果发生为其意志因素,构成教唆犯的主观要件不难理解;但作为行为人犯人行为结果的发生心里态度同样成立教唆犯。实际情形中,也常常存在间接故意教唆的行为。一种行为之所以成为犯罪且受到刑法的惩罚,其根本原因是这一种行为侵犯了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犯罪的构成是社会危害性外在法律体现。
咨询律师:
刘波
[犯罪构成]
教唆犯未遂的范围
作为教唆犯停止形态中的重要概念,教唆犯的未遂并不是伴着刑法的出现而诞生的。在封建制及早前的刑法中,因没有关于教唆犯的专门规定,不存在教唆犯未遂的范围之争。自从1871 年德国刑法典将教唆犯从正犯中分离出来,教唆犯成为一种独立的共犯人类型,并按共犯独立性原则处罚以后,就开始了教唆犯未遂的范围之争
咨询律师:
肖本岗
[犯罪构成]
刑事责任能力
刑事责任能力,指行为人辨认和控制自己的行为的能力,换言之,是指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认识、控制和支配的能力。 对于正常人而言,年满十八周岁以上,是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十四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是不具备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不满十四周岁的,是完全不具备刑事责任能力人。 对于非正常的自然人(主要指精神病人和生理残疾人)而言,刑事责任年龄有以下三种规定:一、完全无刑事责任的精神病。
咨询律师:
胡骅
[犯罪构成]
主刑的种类
主刑的种类主要有: 1.管制 管制,是由人民法院判决,对犯罪分子不予关押,但限制一定自由,交由公安机关管束和群众监督改造的刑罚方法。 管制是最轻的主刑,是我国独创的一种刑罚。在同犯罪的长期斗争中证明,管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刑罚方法。对于犯罪较轻,应当判刑,而又不必关押的犯罪分子,适用管制,放在群众中监督改造,可以少捕人
咨询律师:
胡骅
[犯罪构成]
刑事责任年龄和刑事责任能力
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刑事责任年龄的计算,以周岁计算,即以过了周岁生日第二天起算;犯罪行为有持续或连续状态的,就以行为状态结束之时行为人的实际年龄来确定;跨刑事责任年龄的犯罪,应区别不同年龄段,分别确定是否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二)刑事责任能力 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在正常情况下,行为人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是一致的。
咨询律师:
胡骅
[犯罪构成]
共同过失犯罪是否属于刑法中规定的共同犯罪如何处罚
根据刑法的规定,两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即两人以上由于过失行为,造成同一危害结果的,不以共同犯罪定罪处罚。因为在过失犯罪的场合,行为人在主观上既不希望,也不放任犯罪结果的发生,当然不存在共同的犯罪故意,也就不属于共同犯罪。 两人以上由于过失行为,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而不以共同犯罪论处。
咨询律师:
胡骅
[犯罪构成]
对罪犯提出的申诉,刑罚执行机关应当如何处理?
申诉是宪法赋予每个公民的一项基本民主权利,在监狱或者其他场所服刑的罪犯同样享有申诉权,他们如果对生效的判决、裁定不服的,可以提出申诉,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重新对案件进行审查处理。
咨询律师:
刘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