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资讯 > 法律常识 > 民生政策 > 社会热点 > 教育 > 流动儿童受义务教育权的实现及司法救济
流动儿童受义务教育权的实现及司法救济
发表时间:2012-05-30 浏览次数:177

【摘要】目前,我国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情况不容乐观,对新修订《义务教育法》实施乏力使流动儿童的平等受义务教育权面临被“虚置化”风险。如何从司法诉讼角度为流动儿童公平接受义务教育提供救济保障,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立足客观实际,避免传统诉讼壁垒,在行政诉讼领域确立“行政给付诉讼”不妨可以作为一种新的司法尝试。

【关键词】流动儿童;受义务教育权;损害;救济

【写作年份】2009年

【正文】

近年来,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引起了各界广泛关注,并日趋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焦点和难点。从立法层面看,2006年新修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对流动儿童实施义务教育,与居住地儿童享受同等的“国民待遇”,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由流入地政府负责。新《义务教育法》让我们可喜地看到,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终于在法律保障层面有所进步,特别是“国民待遇”和“流入地政府责任”的法律定性,使多年来一直处于“边缘人群”的流动儿童看到了在同一片蓝天下公平享受国家教育资源的期望。但同时又令人十分遗憾的是,新《义务教育法》实施两年来,累见笔端的却常常是“入学条件上遭遇非公正对待”、“难以平等享用公办教育资源”、“民工子女学校成了新的歧视和不平等的源头”等实然性不公。 [1]可见,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路途并非就此坦然无阻,实践中的“事实不公”现象还相当突出。公平接受义务教育是现代社会赋予每位公民的一项基本人权,“不公”背后必然潜伏着可怕的社会矛盾与下一代人的生存危机。由此,对导致这些“事实不公”的原因及其解决之道,仍然需要高度关注与深入研究。基于这种考虑,本文力图从实证分析入手,对义务教育的本质略做分析,然后进一步考察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客观困难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立法不作为”致使流动儿童公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损害应当如何救济。

一、报道引发的义务教育本质思考

2006年9月25日新华社每日电讯报道:贺先生三年前从新疆来到银川务工,住在银川市一家公办小学附近,一开学,就立刻找到了这所学校教务处,为女儿报名。然而,学校给予贺先生的答复是:对前来报名的外来打工人员子女,学校将进行考试,优秀的学生可以留下来读书,而贺先生的女儿数学成绩差,因此不予录取。由此,小女儿到哪里上学的事情让贺先生很是犯愁,而学校客观上也是:“容量确实有限,只好采取考试择优录取的办法。” [2]从报道陈述的内容足以看出,公办学校的“择优入校”实属无奈之举,那么,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是否可以因为“资源瓶颈”被选择排弃在享用公共教育资源之外呢?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带来的“流动儿童受义务教育权的实现及司法救济”全部内容,更多内容敬请关注律咖网!

其它社会热点专家律师

肖本岗 业务水平指数:96 律咖推荐指数:90 业务咨询人数: 180

武汉大学法学专业,专注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法律需求研究及解决方案设计。针对企业的股权运用、股权设计、股权融资以及股权交易等研究,并且擅长于提炼企业内部交易模式,运用法律规则平衡解决企业交易模式问题。

电话咨询

优质服务

用真心换诚信,优质服务

权威法律顾问

专业律师团队为您提供权威建议

律师资质认证

律师100%实名审核

不间断回复

7*24小时不间断律师回复提醒

一站式服务

找、问、查、委托一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