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部,关于民办教育发展模式的探索一直就没有停止过。一种精神和梦想支撑下的“万里模式”破土而出,这种被业内人士称之为“杂交稻”的新品种长势喜人;一种理念孵化出的“教育股份制”在东海之滨的小城正在进行着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迎着人们惊喜、惶惑的目光呱呱坠地。
与此同时,在南方,连锁经营、教育经理人的问世,完成民办教育在夹缝中的突围。
宁波:“万里模式”撕开裂缝
“我就是‘杂交稻’!”徐亚芬爽朗地笑起来。江南女人特有的温婉和职业化的干练如此奇妙地融合在她身上。在教育界,“万里模式”被称之为“杂交稻”有着另一层含义,即其特点在于既能享受公办学校的体制优势,又能灵活运用民办学校的灵活机制。
徐亚芬是从公立学校“杀”出来的。1992年,她就任宁波机械学校的党委副书记。600个学生的学校,竟有200个老师!人浮于事、教育资源利用率极低的现象使她强烈地感受到,传统教育体制的积弊是制约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因。
1993年5月,她和另一位志同道合者应雄接管了濒临倒闭的宁波机械局职工学校,将其更名为培训中心,开始了大胆的教改尝试。他们做出的承诺让许多人迷惑不解:办校不用国家一分拨款,亏了自己承担,成功了办学形成的固定资产归国家所有。这个直冒“傻气”的承诺让人们议论纷纷。
徐亚芬6年办了8所学校,从创业时的两个人发展到现在1500余名教职工,从当初接管的36名学生发展到现在1.2万余在校生,从职业培训起步发展到现在涵盖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三大类型,教育总投资突破6亿。
与此同时,万里的教学质量也快速提升。从1997年至今,万里国际学校高中部连续一次性全部通过各科省证书会考,并达到省1级水平;英语特色教育、自主式教学、“学生点老师”等教学模式的创新都带来了丰硕的成果。就在众多的民办学校面临着生源不足的窘境时,万里的在校生规模却急剧扩充,招生计划数与生源数高达1∶5。
万里创造性地提出了“教育经济一体化”的办学理念:引入市场经济的成本概念,严格成本核算;接受双重的考核评价标准,既有政府部门认可,严格按教育规律办事,更听从学生和家长的信息反馈,接受市场和社会的监督;建立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浙江省教科院在对“万里模式”进行调研后得出结论:“这是懂教育的企业家和懂经济的教育家的优化组合,是一种‘双赢’的体制。”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带来的“民办教育催生体制裂变”全部内容,更多内容敬请关注律咖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果本公司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