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利华的《校园安全需要多管齐下》这篇文章只阐释了这样一个道理:即校园安全管理应在构筑校园安全防范体系上下功夫,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的确如此,如果防范体系十分严密,尤其是信息渠道灵敏、反应处置果断迅速,那么这些校园血案或许就能够幸免,至少可以把生命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这是其一。但如果,我们从更深的层面去考量,我们就会发现,这些发生在校园的血案,其真正的“致病”因子却不在校园,而在校园之外。
从最近接二连三发生的几起校园血案看,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如福建南平校园血案发生后,凶手郑民生就曾交代,他把对社会的不满发泄到那些无辜的孩子们的身上是一种“本能选择”。事实上,在一个矛盾凸显的社会,任何人在哪一个方面受到了打击或遭遇不幸,他们都有可能把对社会不满的情绪宣泄在那些孩子们的身上。福建南平、广西合浦、广东雷城、福建泰兴等地发生的校园血案,无一例外的都是凶手把报复社会的魔爪指向了校园。
有论者指出:风险社会,人人都是一颗定时炸弹。这并非危言耸听。事实上,一个社会如果公平公正的阳光没有普照大地,如果必要的社会救助救济安抚等制度还不怎么健全,如果社会对一些特殊群体没有关心和管理到位,这势必就会导致矛盾高爆发而又得不到有效疏通和化解。如此,一些针对社会报复社会的校园血案就不可能有效避免了。
反思校园血案,一方面,要从加强校园周边治安管理入手,把治安防范网络建牢固;而更为重要的是,还得从社会上去找病根,坚持源头治理和疏堵并举。如此“两手抓”,才能还校园一方净土。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带来的“校园安全问题最该反思的是什么”全部内容,更多内容敬请关注律咖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果本公司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