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资讯 > 法律常识 > 民生政策 > 社会热点 > 教育 > 屡禁不止的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现象之剖析
屡禁不止的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现象之剖析
发表时间:2012-05-30 浏览次数:306

坚决禁止用任何方式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这是历年来喊得最震天响的明文禁令。然而,教育界现状却依然秋风不减当年。笔者曾于近日调查过十一所学校,发现超过学生半数的“调皮”学生,都有过被体罚或变相体罚的历史。学生罚站、罚抄书,依然是“小意思”;打手掌心、掴嘴巴子也不是罕见之举;一巴掌下去口鼻见红者亦时有发生。只是不少教育者已经注意到了时间地点的隐蔽性,变得略微谨慎了些。

究竟什么原因,使我们的教育者总是热衷于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呢?可从多方面探究。

首先,源于教育者自身的素质。

大凡独爱体罚学生的教育者,其思想素质就不达标。他们对教育不是全身心投入,认识不清被教育者的地位,认识不足塑造被教育者心灵、引导其做人的重大意义。故而在教育学生时无耐心,无恒心,更无爱心。方法粗暴,动辄拳脚交加。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忽视学生的人格,凌驾于学生之上。另一方面,这还与教育者的专业素质有关: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对不同学科的老师,往往有不同的态度——敬畏课上得好的老师 ,不“怕”课上得不好的老师。于是教育者颇有些恼羞成怒:学生竟然不服管教,反了!于是便想以武力征服学生。

第二,受教育观念的影响。

中国几千年的教育所总结出成功之道就是:棍棒出孝子。而且,教不严,师之惰。只着眼于升学的应试教育更促使教育者无力也无暇于研究教育之道,他们只注重教学效率的提高,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对于那些有碍于升学的“调皮现象”,当然是不问青红皂白,轻则五十,重则一百。而一些家教“疲软”的家长。甚至欢迎教育者对其子女所采取的体罚行为。这样,家长愿罚,教育者要罚,只是苦煞了被教育者——挨体罚的学生了

另外,对学生教育的各自为政又使体罚学生市场大增:同一个学生,几位课任老师教育方法各异,这科老师采取情感教育,晓之以理;那科老师采用棍棒教育,威之以罚。肉体之疼毕竟是能产生暂时的效果的。故而情感教育的效果常常被棍棒教育所冲淡。情感教育者起先还挺纳闷:这个学生真让人捉摸不透,反反复复不受感化。几次“动之以情”失败后,情感者在慨叹驽子不可教之余,就毫不犹豫的加入到棍棒者的行列——这也是不少新上岗的青年教师善于体罚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的短期效应,也使该现象屡禁不止。

人非钢筋铁骨,岂能不怕体罚?罚站久了会累,罚打手心会疼。故体罚学生总会收到些效应。民间总结的经验:打一顿,“好”三天。教育者也谙熟。虽说体罚一次只安稳三天,但三天就三天吧,只要我常罚不懈,还治不了学生吗?岂不知这种短期效应,恰恰造成了教育的恶性循环。即使教育者有常罚不懈的勇气,也总是被教育的对象气得心疼。岂不是两败俱伤?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带来的“屡禁不止的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现象之剖析”全部内容,更多内容敬请关注律咖网!

其它社会热点专家律师

肖本岗 业务水平指数:98 律咖推荐指数:99 业务咨询人数: 145

武汉大学法学专业,专注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法律需求研究及解决方案设计。针对企业的股权运用、股权设计、股权融资以及股权交易等研究,并且擅长于提炼企业内部交易模式,运用法律规则平衡解决企业交易模式问题。

电话咨询

优质服务

用真心换诚信,优质服务

权威法律顾问

专业律师团队为您提供权威建议

律师资质认证

律师100%实名审核

不间断回复

7*24小时不间断律师回复提醒

一站式服务

找、问、查、委托一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