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择校费”“黑洞”有多深?
这些日子,小学生入学又乱成一锅粥。8月19日河南《大河报》“关注小学生入学”专题报道披露,由于入学难导致乱收费,继而又使收来的“择校费”成为监管黑洞,结果义务教育变成了“金钱教育”。
这一怪现象在河南已持续多年。一位小学校长说,“择校”的学生至少能够占到学生数的1/3。一所小学要招4个班,可是门前公示的合格学生只有40人,“被择校”的学生比例不小。如果想以非正常途径进入学校,家长就要交钱。一位轮到进校长室时已接近中午的家长说,“每位家长交的钱数不一样,高的达9000元,低的3000元,但都不给票据。也有一些关系户不收费。”如果没有“中间人”介绍,学校概不考虑。一位教了几十年书的老教师感慨地说,为什么不交钱学校接收不下,交了钱哪个学校都能接收得下了?
这种拿不上桌面的“择校费”,问题多多。首先,从目前出现的择校现象来看,仅有钱还不行,家长还需要四处托关系找门路,才能把钱交出去。其次,从各学校的收费情况来看,“择校费”收多少有一定弹性,因家长的社会关系、领导批条分量、学生分数不同而不同。再次,收上来的钱,学校不敢入账,怎么办?一位小学校长说主要用来弥补政府部门对教育上的投入不足,例如学校的维修、设备的更新、活动的接待等,也会拿出一部分给教师发放福利和奖金。
有业内人士分析说,在“择校费”的背后,实际上隐藏着一条灰色的利益链。学校、教师、上级教育主管部门,都是这个链条上的既得利益者。有的学校把“择校费”直接纳入小金库,用于发放教师福利、改善教学条件;有的教育主管部门将“择校费”纳入专项账户,学校花钱要打报告审批,但也基本上是“自己的钱自己花”。由于这笔钱在政府财政体制外循环,缺乏必要的监管,既没有实行财务公开,也没有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和审计,最终成为一个难以监管的黑洞。
这个黑洞深不见底。如果依法治理,不知道会有多少校长“吃不了兜着走”!2008年郑州市行风评议中教育倒数第一,想来跟义务教育不义务且大面积变成“金钱教育”有关。郑州如此,全国呢?
不能只讲义务不讲权利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带来的“小学“择校费”“黑洞”有多深”全部内容,更多内容敬请关注律咖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果本公司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