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资讯 > 法律常识 > 合同法 > 合同欺诈 > 合同欺诈案例 > 本案是民事欺诈还是合同诈骗
本案是民事欺诈还是合同诈骗
发表时间:2012-07-13 浏览次数:36

【案情】

2007年10月,被告人刘某通过他人介绍认识了a公司法人代表邱某后,向邱谎称自己认识的董某(同案被告人,b公司董事)是省国土资源厅的处长,可以请董某办理锑矿探矿证。邱某听后,便产生了合伙办证的想法,于是与刘某约定各出资20万元办理探矿证。签订协议后,邱某由于担心刘某的资金实力,要求刘某先预付10万元。刘某为骗取邱某的信任,将100元现金存入董某的银行账户,却将这100元的存款凭条伪造成一张10万元的存款凭条复印件给邱某过目。邱某见后信以为真,于当日将20万元存入董某的银行帐户。款到后,被告人刘某和董某将这20万元钱取出,购买小车。2008年3月,刘某与邱某签订还款协议,此后,被告人刘某、董某长期躲避邱某,拒不还款,也未办理锑矿探矿证。

【分歧】

对本案,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刘某与邱某签订了合伙协议,且2008年3月被告人刘某在邱某的要求下,写了一张偿还承诺书,里面详细约定了偿还欠款、利息及起诉法院。可见刘某事后有承担违约责任的意愿,这已经不是刑法意义上的诈骗,而是一种有欺诈性的民事债权债务关系。

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刘某、董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特别巨大,应当以合同诈骗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评析】

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即刘某和董某的行为构成合同诈骗罪。区分民事欺诈还是合同诈骗,应综合考虑事前、事中、事后的各种主客观因素进行判断,特别是如何认定被告人主观上是否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应从被告人的客观行为进行分析。本案中,刘某和董某为了诈骗邱某的20万元,进行了精心策划,以10万元的假存款凭证(实际只存100元)骗取邱某的信任,诱使刘某转帐20万元到董某的帐户上,在钱到帐后的两天就将钱全部取出用于个人购买高级轿车,并未用于合同约定的用途。刘某既没有履行合同的诚意,也没有去实际履行合同,而是将骗来的钱购买高级小车用以挥霍。事后二人一直躲避邱某,逃避承担责任。虽然事后刘某与邱某签订了还款协议,但是这只是刘某、董某因邱某报案,害怕追究其刑事责任的无奈之举。并且在签订了还款协议之后直到案件审理终结,刘某、董某一直未有任何归还邱某钱的实际行动。综合上述客观事实,足以证明刘某主观上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客观上实行了骗取他人巨额财物的行为,应当以诈骗罪追究刑事责任。而不能依据其事后签订了还款协议来认定其没有合同诈骗的故意。

作者:湘东区人民法院 邬思朋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带来的“本案是民事欺诈还是合同诈骗”全部内容,更多内容敬请关注律咖网!

合同诈骗罪专家律师

肖本岗 业务水平指数:99 律咖推荐指数:94 业务咨询人数: 148

武汉大学法学专业,专注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法律需求研究及解决方案设计。针对企业的股权运用、股权设计、股权融资以及股权交易等研究,并且擅长于提炼企业内部交易模式,运用法律规则平衡解决企业交易模式问题。

电话咨询

优质服务

用真心换诚信,优质服务

权威法律顾问

专业律师团队为您提供权威建议

律师资质认证

律师100%实名审核

不间断回复

7*24小时不间断律师回复提醒

一站式服务

找、问、查、委托一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