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资讯 > 法律常识 > 刑事诉讼法 > 受理阶段 > 立案侦查 > 我国刑法规定的无罪过行为有哪些
我国刑法规定的无罪过行为有哪些
发表时间:2012-07-09 浏览次数:206

罪过指主观恶性程度,指犯罪的故意或者过失的主观表现,任何罪过都包含认识因素或意志因素。我国刑法第14条和第15条规定,各种犯罪在主观方面都必须具备犯罪的故意或者犯罪的过失要件,同时,刑法又在第16条规定,行为虽然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心理态度的,就不构成犯罪。从而在法律上确认,罪过乃是认定行为人构成犯罪和应对犯罪负刑事责任的主观根据。因此,某些主观上缺乏意识或意志因素的行为不认为是刑法上的危害行为,但在司法实践中,我们对主观上缺乏意识或意志因素的行为,尤其是对缺乏意识的行为比较难理解。

意志,即对实现目的有方向、有信念地坚持的一种心理活动(含潜意识中的心理活动)。但在刑法上的意识,与哲学上“意识”含义不同,是通常意义上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个体人的意识”,这样就比较易于理解了。刑法规定的某些主观上缺乏意识或意志因素的行为不认为是危害行为,这是由危害行为的基本特征所决定的,危害行为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人的意识支配的产物,或者说是意识的外在表现,这是危害行为的主观要素。”行为的心素是指意思决定与意思活动。有的学者将构成人的行为的要素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心素;一是体素。并且认为,只有在一定的意思支配下的举止,才能称之为人的行为。即作为犯罪客观方面表现的人的危害行为,是在人的意识和意志支配下实施的。因此,有的行为在客观上虽然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但根据刑法的规定,由于缺乏行为的主观要件,也不能以犯罪论处。从我国刑法的规定和司法实践中处理的具体情况看,因下列一些造成的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都不属于刑法上的危害行为:

(1)不满14周岁的人所实施的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不满16周岁的人未达到刑法上规定的刑事责任年龄,其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的意识和意志比较弱不属于刑法意义上的危害行为。

(2)不具有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所实施的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这与不满14周岁的人所实施的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性质相同。

(3)意外事件中的行为即行为人缺乏主观上的罪过,也不是刑法意义上的危害行为。但要特别注意与过失犯罪中的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的区别。意外事件是指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情形,也就是说,危害结果的发生,行为人根本没有预见到,而且在当时的条件下,他也不可能预见到;而在在疏忽大意的过失中,行为人够预见、应当预见,只是疏忽大意才没有预见。至于如何区分,这已涉及判断能否预见的标准、预见义务等等问题,已超出本文讨论范围,在这里就不叙述了。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带来的“我国刑法规定的无罪过行为有哪些”全部内容,更多内容敬请关注律咖网!

立案侦查专家律师

肖本岗 业务水平指数:99 律咖推荐指数:99 业务咨询人数: 96

武汉大学法学专业,专注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法律需求研究及解决方案设计。针对企业的股权运用、股权设计、股权融资以及股权交易等研究,并且擅长于提炼企业内部交易模式,运用法律规则平衡解决企业交易模式问题。

电话咨询

更多分类

优质服务

用真心换诚信,优质服务

权威法律顾问

专业律师团队为您提供权威建议

律师资质认证

律师100%实名审核

不间断回复

7*24小时不间断律师回复提醒

一站式服务

找、问、查、委托一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