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资讯 > 法律常识 > 刑法 > 刑罚运用 > 假释 > 假释制度形同虚设现象的实证
假释制度形同虚设现象的实证
发表时间:2012-06-22 浏览次数:412

假释是对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一定刑期之后,因其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和改造,确有悔改表现,不致电危害社会,而附条件地将其予以提前释放的一种刑罚执行制度。随着1910年华盛顿万国监狱会议、1925年伦敦万国监狱会议的召开,假释制度逐渐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1950年海牙会议上,一与会者对假释制度评价很高,认为假释是正常而不是例外的制度。会议决议指出,假释是刑罚执行的一月5分。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改造条例》第六十一条把假释规定为释放的一种情况,第六十八条把假释规定为对劳动改造表现好的犯人的奖励形式之一。1964年1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 议于提前释放和假释问题的复渊 明确规定了假释的适用条件。1979年《刑法》首次明文规定了假释制度,1997年《刑法》义对假释制度作了修改完善。

一、假释制度执行情况的现状

假释制度的建立和执行,将罪犯有条件地提前释放,体现了刑罚个别化原则。因为有“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限内犯新罪,应当撤销假释”并“实行数罪并罚”,“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回务院公安部门有关假释的监督管理规定的行为,尚未构成新的犯罪的,应当依照法定程序撤销假释,收监执行未执行完毕的刑罚”,“有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限为没有执行完毕的刑期,无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限为十年”等规定,假释犯在假释期间一般都遵 纪守法,也分外珍惜经过长期努力而来之不易的假释机会。应当说,假释制度在鼓励罪犯积极改造并顺利回归社会。预防罪犯更新违法犯罪方面,具有其他制度无可比拟的积极作用,有利于遏制和减少重新犯罪,降低社会治安风险。这在与目前我国适用最为广泛的减刑制度比较中不难发现。减刑的获得,具有一时性投机性和不彻底性.依据一时的悔改表现、立功表现获得减刑,完全不同于依据不断努力最后才获得的假释。减刑不会因重新犯罪而撤销,没有假释特有的对后续行为持久的法律威慑力。由于减刑的适用,被判处死缓的实际执行十八年左右,被判处无期徒刑的实际执行十五年左右。减刑人员刑满释放后,由于没有管束,在最容易重新犯罪的释放前期,很容易因为无法顺利融入社会而再次铤而走险。所在有关资料介绍,我国上世纪末刑满释放(包括多次减刑得以提前释放的)人员重新犯罪超过10%,而假释罪犯重新犯罪的不超过1.5%。既然如此,假释的适用应多于减刑,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

(一)假释人数占在押罪犯数的比例微乎其微,与减弄数相关悬殊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带来的“假释制度形同虚设现象的实证”全部内容,更多内容敬请关注律咖网!

量刑专家律师

肖本岗 业务水平指数:98 律咖推荐指数:93 业务咨询人数: 106

武汉大学法学专业,专注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法律需求研究及解决方案设计。针对企业的股权运用、股权设计、股权融资以及股权交易等研究,并且擅长于提炼企业内部交易模式,运用法律规则平衡解决企业交易模式问题。

电话咨询

优质服务

用真心换诚信,优质服务

权威法律顾问

专业律师团队为您提供权威建议

律师资质认证

律师100%实名审核

不间断回复

7*24小时不间断律师回复提醒

一站式服务

找、问、查、委托一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