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资讯 > 法律常识 > 人身损害 > 精神损害赔偿 > 赔偿标准 > 附带民事诉讼中精神损害赔偿之依据
附带民事诉讼中精神损害赔偿之依据
发表时间:2012-06-26 浏览次数:425

关于刑事被害人能否通过附带民事诉讼要求被告人给予精神损害赔偿的问题,一直是民法学界及刑事诉讼法学界的热门话题之一。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精神损害不能在附带民事诉讼中予以赔偿,另一种观点认为,对精神损害应当允许依照附带民事诉讼程序给予物质赔偿。持第一种观点的学者有以下几点理由:一是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已经明确规定,只有受到“物质损害”的被害人才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二是精神损害赔偿是人格商品化;三是精神损害赔偿的目的在于平复和抚慰被害人的精神,而刑事诉讼中依据刑事法律对被告人定罪处罚的本身就是对被害人精神方面最好的安慰,也就无需再用经济赔偿的手段制裁被告人了。笔者对上述观点及所持理由均不能苟同,笔者认为,对精神损害应当允许依照附带民事诉讼程序给予物质赔偿,主要有以下几点理由:

(一)符合现代立法的发展趋势。现在非财产损失作为损害赔偿的范围已经成为世界性潮流。应顺应世界立法的发展趋势,将精神损害赔偿引入我国的附带民事诉讼中来。

(二)实行精神损害赔偿不是将公民的人格、名誉当成了商品。人格和尊严不能等价交换并不等于说对损害人格和名誉的行为不能用金钱来补偿。补偿不是以等价交换为基础,补偿的范围不限于有价损失,也不囿于金钱补偿。

(三)实行精神损害补偿有利于缓解和消除被害人精神上的痛苦。被害人精神上所受的痛苦,单靠给被告人以刑罚惩罚是不能弥补的,如果用精神补偿的办法,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在过失性伤害案件中,加害人坐牢对受害人没有多少意义,重要的用民事赔偿抚慰被害人。

(四)实行精神损害赔偿有利于被害人通过司法程序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果法律不赋予被害人这样的权利,那么在犯罪行为发生后,可能会有两种情况供被害人选择,一是通过“公了”给被告人刑事处罚但自己得不到赔偿,二是通过“私了”不给被告人刑事处罚但自己能得到物质赔偿,两者权衡之下,可能很多刑事被害人会选择后者。所以,应当从法律上赋予被害人这样的权利,使被告人既会受到刑事惩罚,又能使被害人获得相应的精神损害赔偿,这也应当是被害人最愿意做出的选择。

(五)主张精神损害赔偿有法律依据的。我国宪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与此相应,我国刑法在规定了侮辱罪、诽谤罪和诬告陷害罪的刑事责任的同时,在第三十二条又规定:“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免予刑事处分,但可以根据案件的不同情况,给予训诫或责令具结悔过,赔礼道歉、赔偿损失,或者由主管部门予以行政处分。”这说明,我国刑事立法已经对精神损害赔偿方面有所规定。同时,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条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这表明我国民事法律承认并肯定精神损害赔偿的合理性。因此,刑事法律附带民事诉讼方面应当与民事法律的规定接轨,吸收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带来的“附带民事诉讼中精神损害赔偿之依据”全部内容,更多内容敬请关注律咖网!

赔偿标准专家律师

肖本岗 业务水平指数:96 律咖推荐指数:90 业务咨询人数: 190

武汉大学法学专业,专注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法律需求研究及解决方案设计。针对企业的股权运用、股权设计、股权融资以及股权交易等研究,并且擅长于提炼企业内部交易模式,运用法律规则平衡解决企业交易模式问题。

电话咨询

优质服务

用真心换诚信,优质服务

权威法律顾问

专业律师团队为您提供权威建议

律师资质认证

律师100%实名审核

不间断回复

7*24小时不间断律师回复提醒

一站式服务

找、问、查、委托一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