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公布了北京各级法院近年来审理的一些劳动争议类典型案例,通过这些案例,法官向劳动关系双方提示,权利的边界在哪里,一旦过了界,就会“吃到法律的苦头”。
用人单位:这些事情做不得
案例一:清零劳动者工龄违法
金师傅于2004年12月入职一家超市,双方连续签订了五份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最后一份合同期限至2010年12月,其中“工作内容”部分约定为“聘任金师傅担任该超市十里河店防损组长”。
劳动合同到期后,超市要求金师傅与另一家公司签订了该公司聘任金师傅担任防损组长的两年期劳动合同,“东家”变了,但金师傅的工作地点及工作内容却没变。2011年7月29日,公司对金师傅调岗、降薪,双方发生争议。
法院审理认为,超市与公司存在关联关系。金师傅非因其本人原因导致用工主体发生变化,但仍在原工作场所、工作岗位工作,而超市未向其支付经济补偿,且在超市的工作年限应与公司的工作年限合并计算,判令公司向金师傅支付2004年12月25日至2011年9月27日期间的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3万余元。
提示:
工作年限(俗称“工龄”)是计算解除(终止)劳动合同补偿金的重要标准,但实践中某些用人单位为防止劳动者原工作年限计入新工作单位,往往通过迫使劳动者辞职后重新与其签订劳动合同,或者通过设立关联企业,在与劳动者签订合同时交替变换用人单位名称等手段迫使劳动者“工作年限清零”,而在此情况下,劳动者的工作年限应当连续计算。
案例二:不经法定程序立规矩不合法
小李2011年8月到a公司做销售,后因公司没有按照约定给他发销售提成,小李选择了离职并申请劳动仲裁裁决a公司支付其近2万元的提成款。仲裁委支持了小李的请求,a公司不服将小李起诉至法院。a公司提出,小李在入职时仔细阅读了《职员服务志愿书》并签字,该《志愿书》第一条规定遵守公司规章制度,公司规章制度包括《发行部绩效考核规定》和《发行部2011年管理规定》。
小李说自己确实阅读并在《职员服务志愿书》上签了字,但从见过《发行部绩效考核规定》和《发行部2011年管理规定》,更不同意公司依据《发行部绩效考核规定》和《发行部2011年管理规定》计算其业务提成。
法院经审理后认为,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用人单位应当将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a公司未提交证据证明考核制度经过民主程序制定,提交的《职员服务志愿书》以签字来概括性要求劳动者遵守公司规章制度,不足以证明实际向李某公示或者送达了考核制度遂判决驳回a公司请求。
提示:
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生效需要具备法定要件:(一)规章制度内容要符合法律。(二)规章制度制定程序要合法。不具备合法的民主程序,不发生法律效力,对劳动者不具有约束力。(三)规章制度制定后需公示。未经明示,劳动者无所适从,对其不具有拘束力。
案例三:不给职工缴社保企业自行承担责任
小王于2011年9月到一家体育用品公司工作,一天晚上,小王外出遭遇意外,被人砍伤,此后再未到公司工作。该公司给小王发了工作期间工资但并未给他缴社保。
小王因伤住院治疗了10天,花去医药费6000多元。小王认为所在公司应该为其支付医疗费且发放病假工资,但该公司不同意。双方为此诉至法院。
法院经审理认为,因第三人侵权发生的医疗费用,由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后,被侵权人有权向第三人追偿。但本案中,侵害小王的人没有赔偿能力,又因该公司没有为小王缴纳社保,造成小王未能从社会保险基金获取先行支付医疗费,该体育用品应向小王支付劳动关系存续期间的医疗费6123.35元。
提示:
劳动者因第三人侵权而产生的医疗费用,依法应当由第三人负担,第三人不支付的,由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先行支付。用人单位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医疗保险费的,就应当由用人单位承担先行支付医疗费用的责任。
案例四:不诚信妄想逃脱责任
几年前,王华到一家技术公司当业务员。工作了5年后,经常被扣钱的他起诉到法院,要求该科技公司支付其业务提成近7万元。
对于提成制度是否存在,该科技公司在一审和二审时的说法前后不一,一审给予否认二审又表示王华有销售提成,但同时表示仅欠王华提成1万余元。
法院经审理认为,该科技公司在一审中否认提成的存在,二审中却认可存在销售提成,并提交支出凭单等证据证明其公司已向王华支付了提成款项。该科技公司在诉讼中的陈述前后矛盾,且逾期提交证据没有正当理由,其行为严重违背诚实信用原则,妨害民事诉讼程序的正常进行,应当予以处罚。法院根据该科技公司的主观过错决定对其予以罚款。
提示:
根据新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应当诚实信用,法院对当事人逾期举证的行为可以采取的处理方式包括训诫、罚款和不予采纳。当事人没有正当理由逾期提交证据的行为严重违背诚实信用原则,妨害民事诉讼程序的正常进行,法院可以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给予罚款等处罚。
劳动者:这些糊涂犯不得
案例五:故意不签劳动合同,双倍工资是空中楼阁
陈新2012年9月到一家餐饮公司担任人事经理,全面负责公司的各项人事管理工作,月薪1.2万元。2013年5月21日,陈新以个人发展原因为由与该餐饮公司解除了劳动关系。离职不久陈新便起诉到法院,要求该餐饮公司支付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二倍工资差额9万元。
案件审理过程中,该餐饮公司提出,陈新全权负责公司所有员工的劳动合同签订工作,即便未签订劳动合同,原因亦在于其本人意图以此牟利。该餐饮公司向法院提交了陈新入职时所签的岗位职责确认书(载明其工作职责包括了签订劳动合同)等证据。
法院经审理认为,陈新的工作职责包括了劳动合同的签订及管理工作,但其未能举证证明曾向该餐饮公司提出签订劳动合同而公司予以拒绝,应当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故法院判决驳回了陈新的全部诉讼请求。
提示:
我国《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上述规定是为防止用人单位侵害劳动者权益而设立的惩罚性规定。但如果因劳动者自身过错,导致未能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则用人单位无需支付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二倍工资差额。
案例六:过期讨要经济补偿金,法院不支持,劳动维权要及时
小霍于2005年4月入职一家电子公司,入职后双方曾签订过一份劳动合同,合同期限为2009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合同期满后,双方未再续签劳动合同。小霍在这家公司工作到2012年1月。
2012年4月,小霍申请劳动仲裁,要求该电子公司支付其工作期间各项加班费、未休年休假工资及未签订劳动合同期间的二倍工资差额9万余元。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未支持小霍的请求,他不服起诉至法院。
法院审理认为,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一年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小霍最后工作至2012年1月15日,于2012年4月16日申请仲裁,因此他关于加班费、未休年休假工资的请求未超过仲裁时效。但他主张支付2010年之前未签订劳动合同二倍工资差额的请求,超过一年的仲裁时效,不予支持。
提示:
劳动者可以在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主张劳动关系存续期间拖欠的加班费和未休年假工资等劳动报酬。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未签订劳动合同应支付的二倍工资中的超出一倍部分属于惩罚性赔偿,不属于劳动报酬,不应适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第四款的规定,劳动者应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一年内主张权利。
案例七:严重违反单位规章,该走还得走
2010年11月,杨鹏到甲数码公司担任副总经理,双方签订了为期三年的劳动合同,并约定杨鹏在职期间未经公司书面同意,在具有竞争关系企业任职,担任经理、董事等,a公司可解除双方劳动关系。
2012年2月,杨鹏开始受聘担任乙数码公司总经理,任期三年。2012年5月,甲数码公司向杨鹏送达了《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以杨鹏在乙公司担任总经理一职,严重违反a公司关于禁止到竞争企业任职的规章制度,对其公司经营管理造成恶劣影响为由解除双方劳动关系。
庭审中,为证明杨鹏所在的两家公司存在竞争关系,甲数码公司提交的公证书载明:“2012年某市三维建模采购项目中标候选人公示”中,“第一中标候选人”为乙数码公司,“第二中标候选人”为甲数码公司。法院经审理认为,杨鹏的行为已经构成了对甲数码公司规章制度的严重违反,故该公司与其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合法有效。
提示:
《劳动合同法》对劳动者权益保障予以了倾斜保护,但同时也明确要求劳动者必须遵守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劳动者严重违反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用人单位可以依法解除双方劳动关系。
案例八:不守“竞业限制”约定,该赔就要赔
2010年4月,老邓入职b公司担任高级客户经理,每月工资1万元。同日,双方签署雇员保密协议。同年10月,老邓离职,双方签订了一年期限的竞业限制协议,b公司支付老邓竞业限制补偿金6万元;双方还约定如老邓违反协议,则应支付公司违约金50万元。后b公司发现老邓在竞业限制协议未履行完毕时,已经到另一家与b公司有竞争关系的公司工作,遂起诉要求老邓返还竞业限制补偿金、支付违约金并继续履行竞业限制义务。
庭审中,b公司提交了老邓已经有了新工作以及其“新东家”的营业执照、年审结果等,证实了两家公司存在竞争关系。
法院经审理认为,老邓与b公司签的竞业限制协议合法有效,同时确认两家公司存在竞争关系。法院认定老邓构成了对竞业限制协议的违反,应当支付b公司违约金,同时他还丧失了获取补偿金的合理理由,应当返还b公司竞业限制补偿金。法院最终判决老邓返还b公司支付的竞业限制补偿金6万元并支付违约金50万元,且仍需在竞业限制期间履行竞业限制义务。
提示:
竞业限制制度设置的初衷和最终目的是为了保护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如果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订有合法有效的竞业限制协议且劳动者自离职后按月领取了竞业限制补偿金,则劳动者即应遵守竞业限制义务。如果劳动者没有遵守上述约定,从事了竞争性活动,原用人单位可以要求劳动者承担返还已经领取的竞业限制补偿金、支付竞业限制违约金并在竞业限制期限内继续履行竞业限制义务的法律责任。
(文中人物为化名)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带来的“劳动争议典型案例”全部内容,更多内容敬请关注律咖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果本公司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