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能力理论的理论基础来源于企业资源理论,学术界关于“能力”的概念最早由selznik(1957)在对行政管理中领导行为的社会分析中提出来的。他认为能够使一个组织比其它组织做得更好的特殊物质就是组织的能力或特殊能力。penmse(1959)认为企业是资源的集合体的命题,为企业资源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而资源和能力是构成企业经济效益的稳固基础。wemerfelt(1984)在penrose的著作发表25年之后,发表了《企业资源观》(resource—based view ofthe firm)一文,成为企业资源理论的标志性经典文献。wemerfeh提出了资源位势障碍(resource position barrier)的概念和资源——产品矩阵(resource—product matrices)的分析工具,从资源的角度而不是传统产品的角度来分析战略选择。barney(1991)在一篇综述性文章中论证了持续竞争优势来自于企业所控制的资源与能力,后者具有如下特点:有价值的、稀缺的、不可模仿的、不可替代的。资源与能力可以被看作是大量的有形与无形资产,包括企业的管理技能,组织流程与规范,所控制的信息与知识。
能力观里程碑式的文献起源于普拉哈拉德和哈默(prahalad and hamel,1990)。同1990年中的企业资源观所探讨的主题一样,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关注的也是竞争优势的问题,只是他们更进一步指出,从长期看,竞争优势的根源是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e)。与随时间而磨损的实物资产不同,核心能力随着应用和共享而增强;核心能力是公司资源,并且可由管理者再分配(prahalad and hamel,1990)。
teece、pisano和shuen(1997)提出的动态能力框架(thedynamic capabilitiesframework)为变化环境中竞争优势的构建提供了一个分析方法。动态能力是企业整合、构建和再配置内部与外部的竞争力以应对迅速变化的环境的能力(ability)。他们认为竞争优势来自于企业内部运营中高绩效的规范,而规范由流程(processes)和资产状况(asset positions,如难以交易的知识资产和互补资产组合)形成。
grant(1991)认为资源是生产过程的输入品,企业的单项资源包括资本性设备、员工个人技能、专利、品牌名称、资金等,可以分为六类,即财务资源、实物资源(physical resources)、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名誉和组织资源;而能力(capability)是一组资源执行某项任务或活动的实力(capacity),能力本质上是许多相互影响的规范,并可以通过对企业活动的标准职能的分类来识别与评价。格兰特(grant,1997)在总结以前关于企业内部知识的研究后提出了企业知识观(rrheknowledge—based view ofthefinn)的框架。并进一步指出,“知识观提供了对能力(capabilities)的微观结构的新认识,即能力是个体专家知识基于团队(team—based)的整合。能力的复杂性关键依赖于所整合知识的范围”,明确了能力与知识的关系。知识观的一个重要意义是开拓了从知识的角度,而不仅是价值活动曲勺角度(波特,1985)或组织资本的角度(威斯通,1998)来认识能力的本质。
值得注意的是,teece等人(1997)和grant(1991)都把能力视为规范。对于规范,grant引用了ndson和winter(1982)的定义:有规律的、可预测的活动方式,它由个体的一系列协调的活动组成。teece等人进一步指出规范是“软资产”(son assets)。如价值观、文化和组织经验。企业资源理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学者们对企业能力的研究经历了由资源观、能力观到知识观,一个不断深化的演进过程,对能力的定义也越来越精确。这也为企业并购能力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其逻辑关系可见图l。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带来的“并购能力理论的理论基础”全部内容,更多内容敬请关注律咖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果本公司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