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资讯 > 法律常识 > 公司法 > 公司的变更形式 > 公司改制 > 国企改制,岂能变成企业管理层的“秘密行动”
国企改制,岂能变成企业管理层的“秘密行动”
发表时间:2012-03-11 浏览次数:160

日前,四川省成都市一家国有控股企业的原董事长兼总经理盛晓彬,因利用企业改制之机,不断变换手法,鲸吞国有资产1200多万元,被成都市中级法院以职务侵占罪一审判处有期徒刑十四年。

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以下简称生研所)是一家在全国医药界都很有名气的老国有企业。1997年2月,该所以其下属公司联合三家由职工集资成立的集体所有制公司,组建了蓉生药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蓉生公司),生研所控股,时任生研所副所长的盛晓彬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1998年12月,包括盛晓彬在内的近千名生研所职工集资并以20个自然人为持股代表,成立了一个“蓉天”有限责任公司。半年后,该公司收购了蓉生公司中生研所的全部股权,成为控股公司。2002年7月生研所收回对蓉生公司的控股权。

几经改制变脸,公司虽然恢复了“国有控股”身份,可企业经营管理却出现了混乱状况。从2001年到2003年8月,盛晓彬虚列各种名目从公司套取资金8800多万元,成立“小金库”。2002年,盛晓彬以各种名义从“小金库”里拨出1210万元用于炒股营利。

检察官分析——

如何才能让国资不再流失

这一发生在国企改制过程中职务犯罪的典型案例,暴露出改制中普遍存在的管理真空和监督缺位现象。2000年以来,成都市两级检察机关共立案查处这类案件79人,涉案总金额上亿元。从已查处的案件不难发现,一些国企经营者侵吞国有资产的手段花样翻新。

弄虚作假,人为减少企业固定资产。在国企改制过程中,原企业经营者和有关人员隐瞒债权,虚列债务,国有净资产被人为减少。

利用职权,贪占处于非正常管理状态下的国有资产。一些企业管理者利用在国企改制过程中缺乏监督检查,趁机挪用、侵吞自己保管的财物。

巧立名目,私分国有资产。四川某县酒类实业公司原董事长兼总经理陈朝兴在公司改制前夕,与他人合伙炮制了一套“引资奖励”政策,将本单位由承建方垫支的工程款视为引资,将售房款视为创收,并擅自决定为自己发放奖金,共分掉公款7.5万余元。

暗箱操作,攫取国家给予改制企业职工的优惠。成都市双流燃料建材公司改制时,管理层故意抬高门槛,要求每位职工最少投入5万元才能成为新企业的职员,还故意夸大风险,使绝大部分职工不敢入股,管理层买断该企业后,将企业出卖,获利200余万元。

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记者进一步调查发现,其成因不外乎以下几种:规范企业经营和改制的相关配套措施滞后、部分国企财务制度不健全、企业经营管理者依法经营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不够完善等等。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带来的“国企改制,岂能变成企业管理层的“秘密行动””全部内容,更多内容敬请关注律咖网!

公司并购专家律师

肖本岗 业务水平指数:98 律咖推荐指数:92 业务咨询人数: 109

武汉大学法学专业,专注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法律需求研究及解决方案设计。针对企业的股权运用、股权设计、股权融资以及股权交易等研究,并且擅长于提炼企业内部交易模式,运用法律规则平衡解决企业交易模式问题。

电话咨询

优质服务

用真心换诚信,优质服务

权威法律顾问

专业律师团队为您提供权威建议

律师资质认证

律师100%实名审核

不间断回复

7*24小时不间断律师回复提醒

一站式服务

找、问、查、委托一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