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并购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家力推“走出去”战略,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国内企业向外拓展,以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跨国并购作为“走出去”战略的一种基本形式,已经成为众多有实力的国内企业跨出国门的首选途径。
从世界范围看,历史上西方国家大型企业的跳跃式扩张几乎全是借助某种形式的并购实现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乔治·斯蒂格勒也曾说过:“所有美国大企业都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方式的并购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大企业是主要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韦尔奇在美国ge公司掌门的近二十年中,实施并购活动993次,创建了1000多家新公司,企业市值从130亿美元跃升到5600亿美元。自从现代工业社会形成以来,每一个大的经济周期往往都伴随着一次比较普遍的企业兼并浪潮。
当前,国外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部分经营不善的企业资产价值大幅缩水,资源价格总体下行,使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降低了成本。同时,我国政府为增强企业跨国并购的信心,在跨国并购上提供了政策支持。内外驱动下,我国企业成为了国际资本市场上活跃的买家。然而,尽管我国企业在跨国并购方面动作频频,但在一系列收购行动中,虽有联想收购ibm、五矿集团收购澳大利亚oz矿业等这样的幸运者,但总体上,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之路崎岖曲折。从中海油竞购尤尼科失败,到华为受挫3com并购,再到中铝折戟力拓增持,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看上去并不那么美。即使已交易成功的跨国并购案,并购后的协同效应也未必能有效实现。
中国式短板
在跨国并购热潮中,我国企业必须清楚地估计到东道国可能给交易设置的政治性障碍,并清醒地意识到现实的双重文化差异可能引致的冲突。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成功不少,失败更多。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过程中遭遇到中国式短板,概括而言包括政治上的偏见与歧视、文化上的误解和冲突。
企业跨国并购从表面上看,是一种纯粹的经济行为和市场行为,但在实质运作过程中,往往难逃政客的挑剔眼光,容易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扰。企业跨国并购从整体上讲,一般涉及三个阶段:战略选择阶段、实施阶段和整合阶段。政治性风险主要表现在前两个阶段,当并购对象涉及到被东道国视为“战略性资源”的资产时,东道国为了保护本国企业,会以各种借口对国外企业并购本国企业加以阻挠。这就是所谓的“经济学中的民族主义”。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带来的“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中的战略沟通”全部内容,更多内容敬请关注律咖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果本公司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