颁布单位: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 文号:青政办〔2008〕166号 |
颁布日期:2008-12-07 | 失效日期: |
效力级别:地方法规及地方人大文件 |
青政办〔2008〕166号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经委关于青海省装备制造业等三个行业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
西宁市、各自治州人民政府,海东行署,省政府各委、办、厅、局:
省经委关于《青海省装备制造业发展指导意见》、《青海省氯碱工业发展指导意见》、《青海省钢铁工业发展指导意见》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〇〇八年十二月七日
青海省装备制造业发展指导意见
青海省经济委员会
(二〇〇八年十二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加快促进我省装备制造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发展机遇和条件
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是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构建形成青海特色工业体系的一项重要举措。《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指导意见》(国发〔2006〕8号)进一步指明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为我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历史机遇。
我省装备制造业有较好的基础发展条件:一是在机床加工、专用车、汽车零部件制造、量具刃具制造等方面都有较好的存量基础;二是青海华鼎集中了原青海重型机床厂、第一机床厂、青海齿轮厂的优良资产,通过资产运作和市场开拓,取得了良好业绩。其他业内企业也基本完成重组改制,为加快我省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另外,我省原材料加工产业的快速发展、能源优势及区域间合作和产业关联度的进一步提高都为我省装备制造业提供了良好的后续发展条件。
二、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基本原则。
——坚持政策引导和市场竞争相结合。贯彻执行国家对装备制造业振兴的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区域分工和国际化专业分工,走与大企业大集团联合之路。
——坚持引进吸收和自主创新相结合。鼓励和引导企业着眼于前沿领域,积极扩大开放,在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实现消化吸收再创新;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培养一批创新人才,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装备制造业持续发展。
——坚持产业结构和深化企业改革相结合。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借鉴和学习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发展经验,大力推进自身产业结构调整;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增强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坚持全面提升和重点发展相结合。通过专用数控机床、专用车、石油机械及相关配套行业的快速发展,形成规模经济,以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为龙头,通过市场调节和产业引导,培育一批“小而专”的协作配套企业,形成以大带小、以小促大,主体带动全局,专业化分工明确的企业集群,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行业整体发展水平。
(二)发展目标。
1、到2015年,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80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30亿元以上,资产收益率基本达到全国同行业平均水平,实现机械行业的初步复兴。
2、培育形成两户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形成数控机床、环卫专用车、石油机械制造和非标设备制造等为主导的多个产业集群。
3、发挥装备制造业劳动和技术密集型特点,到2015年,实现行业从业人员达到3万人以上,为我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贡献。
三、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
(一)主要任务。
——扩大产业规模提高整体竞争力。通过引资合作和对现有企业的挖潜改造推动一批项目实施,从而进一步提高机械工业的经济总量,改变“散、乱、小”的局面,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使之成为支撑我省工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促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发挥比较优势,以市场为导向,着重发展壮大具有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专用数控机床、石油机械、专用车三大类主导产品和非标准设备、配套基础件及齿轮、量刃具、模锻、工具、曲轴、轮毂等零部件产品。重点突出青海铝镁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推动产业链的衔接,加快汽车铝镁合金轮毂、铝合金缸体等汽车零部件的开发和生产。以市场为导向,通过技术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自主研发相结合,加快现有产品的提升、改造,促使产品结构向高附加值、高潜力、低成本转变,进一步提高行业的总体发展水平和竞争力。
(二)产业布局。
主要在西宁地区发展专用车、数控机床、石油机械及零部件生产,建设形成特色数控工业园;海东地区以小型农牧机械和模锻系列产品为主适当发展。
(三)发展重点。
机床:巩固和扩大卧式加工中心、重型专用机床、铁路专用机床、轧辊机床、花键铣床等核心优势产品,在国内外中高端机床市场上的占有率;逐步扩大普及型、民用型数控机床在国内中低端机床市场上的占有率;组建数控机床工业园区,加快完善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采用光机电一体制造技术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品,开发新型数控化、智能化、复合化、精密化、柔性化设备和系统。到2015年,各类机床的生产能力达到3000台以上,其中数控加工中心达到1000台,产品的数控化率达到80%以上,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
石油机械:实施技术开发和市场并举方针,一方面着力于现有减速器、通井机等传统产品的提升改造,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及质量档次;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促进新成果的研发和产业化进程。加快新型油气设备及井下工具项目实施,重点开发连续油管作业系统、石油完井工具、防沙筛管以及打捞工具等产品;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修井机产品在5年内达到年产200辆以上的生产规模;尽快完善新型变频抽油机技术,争取在“十一五”期间实现产业化。
专用车及设备:在逐步提高现有压缩式垃圾车,多功能道路清扫车产能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开发并规模化生产清扫、喷淋、清洗、餐厨和医疗垃圾处理系列产品,实现垃圾清运、分装到处理的系统化。到2015年,形成各类专用车及设备5000台(当量)的生产能力,
将我省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环卫设备生产基地。
非标准设备:重点抓好8000吨/年以上大型焊接件制造产业化基地建设以及矿山设备、化工设备、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设备规模化、产业化制造项目;适度扩大干燥设备的生产规模;承接石化、机械、冶金所需的大型结构件等非标设备的生产制造,逐步发展形成在西北乃至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非标设备制造基地。
配套基础件:完善和提高模锻、铸造、量刃具、机床工具等优势行业,进一步提高对省内外大型企业配套的比例。锻件以连杆、齿轮、各类曲轴加工为主,向精锻和大型锻件方向发展,形成5万吨/年以上的生产能力;铸件以机床车身、大直径齿轮毛坯等产品生产为主,采用砂铸结合精铸、压铸等生产技术,形成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锻件加工能力。刃具产品主要依托非标刀具技术优势,采用新型技术、新材料提升产品档次,重点开发氮化钛涂层工具、硬质合金刀具、加工中心库刀具等。量具产品要根据简单化、便捷化的需求,向数字化方向发展,使千分尺数显率达到80%以上,在国内外市场占有率达到70%以上。
机械零部件:加快汽车零部件产品的规模化和多样化发展。开发大马力及其他高性能的曲轴系列产品。发展铝合金铸件产品,加快实施200万只/年铝轮毂项目。提高航空用螺旋伞齿、军用船舶用伞齿等高技术含量相关产品的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变速箱总成生产规模,重点抓好MT160煤炭掘进机变速箱总成、推土机等工程机械用变速箱总成及重型汽车变速箱总成等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提高轴承行业的装备水平及产品技术含量,恢复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
四、政策措施
(一)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政策,制定相关的配套措施。贯彻落实好国家扶持机械行业发展的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业内企业通过上市融资、发行债券等方式筹集资金。加大对装备制造业项目的支持力度,在项目前期、贴息及补助资金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
(二)加快企业技术进步,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体系建设,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鼓励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引进消化吸收以及国内、国际间合作等方式掌握核心技术;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合开展研发工作,并加快研究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引导企业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有计划、有重点地研究开发重大技术装备所需的关键性制造技术、关键性原材料及零部件、逐步提高装备的自主制造比例,加强电子信息技术与装备制造技术的相互融合,广泛采用柔性制造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等技术手段,以信息技术促进装备制造业的升级,全面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对市场的适应能力。
(三)培育业内大型企业集团,提高装备制造业总体水平。深化企业内部改革,转换经营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以并购、参股等形式参与国有机械行业的改革和资产的处置。加快实现企业的战略性重组,利用外资与结构调整相结合,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产业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在机床、专用车、石油机械及相关配套行业培养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四)以特色主导产品为龙头,形成企业间配套协作体系。鼓励优势机械工业企业在集中力量加强关键技术和系统集成的同时,通过组建专业产业园区、市场化的外包分工和社会化协作等方式,带动配套及零部件生产的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各有特色、重点突出的产业集群。
(五)以专业人才培养为重点,为企业发展提供智力保障。坚持统筹协调的原则,抓好企业家队伍、科技人才队伍和高级技工队伍的建设。高等院校、技工学校等各类相关教育机构要进一步加大人才资源整合和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力度,重点加强机电一体化、机械设计制造等专业学科建设。同时,建立激励机制,采用持股、技术入股、提高薪酬等灵活的政策,吸引国内外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对重大技术专备研制、开发、使用和推广做出突出贡献的机构和个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给予表彰奖励。
青海省氯碱工业发展指导意见
青海省经济委员会
(二〇〇八年十二月)
为贯彻落实国家相关产业政策,调整我省化工产业结构,现就加快我省氯碱工业健康、有序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发展机遇和条件
(一)发展机遇。近年来,我国PVC生产和消费步入快速发展阶段,产量从1995年的137.4万吨提高到2005年的665.4万吨,2005年我国表观消费量达到817万吨,年均增长33.7%,成为全球PVC消费增长最快的国家。预计“十一五”期间,我国的PVC需求量将超过1000万吨。随着全球对石油资源需求的大幅提升,氯碱工业中以石油乙烯为原料的PVC生产成本上升、利润空间下降,部分产能关停。与之相比,以电石为原料的氯碱工业重现生机,快速发展。同时,受能源、电力等供应的影响,许多东部地区的电石生产企业正在寻求与西部地区的联合,它们具有雄厚的技术力量、丰富的生产管理经验及完善的市场销售网络,青海利用自身的优势可以吸引实力较强的合作伙伴,从而可以弥补自身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不足。“以塑代木、以塑代钢”的建材行业发展趋势也为电石、PVC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空间。
(二)优势和条件。全省目前已探明的电石用石灰石资源保有储量达13亿吨以上,占全国总储量的50%以上,原盐储量3266亿吨,具有品质优良、分布集中、有害杂质含量低、易开采、价格低廉等特点;我省的煤炭资源具有煤质低灰低硫、炼焦煤所占比例高等特点,随着煤焦化项目的相继建设和投产,将为我省的电石及相关产业发展提供可靠的焦炭原料保障。同时,我省有丰富的水电资源,电价相对较低,为发展电石、PVC产业提供了充足的电力保障。
二、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基本原则。
——坚持发展循环经济。采用先进的电石渣制水泥技术,推动氯碱工业和水泥工业的有机结合,实现高效、低排、低耗生产。
——坚持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国内外先进成熟的工艺技术和生产装备,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坚持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严格执行国家准入条件和环保标准,推广节能、环保新技术,实现生产清洁化。
(二)发展目标。到2015年,形成200万吨/年电石、150万吨/年PVC、120万吨烧碱的生产能力。新增销售收入150亿元以上,新增工业增加值50亿元以上。争取在5—10年的时间内,建成具有青海资源特色的氯碱工业产业基地,并形成PVC下游加工产业链。
三、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
(一)主要任务。推进资源开发向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精细化方向发展,逐步把青海建成重要的氯碱工业基地。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规划发展PVC下游深加工产品。形成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结构合理,具有青海特色的氯碱工业产业链。
(二)产业布局。在海西、海东及西宁地区,建设高起点、大规模的电石法氯碱项目;海西结合盐湖资源综合利用,逐步完善甲醇——乙烯法和天然气部分氧化法生产PVC;西宁在条件成熟时,规划建设PVC加工项目。
(三)发展重点。大力发展以电石为原料的氯碱工业;适度发展甲醇——乙烯法和天然气部分氧化法生产PVC及钾碱系列产品,同时做好资源的综合利用和产业链的衔接,发展PVC下游加工产业。
1、建设形成规模化电石氯碱产能。以西宁、海西和海东为重点发展电石氯碱产业。西宁地区以湟中县门旦峡和上门峡石灰石矿为原料基础,在甘河工业园建设50万吨电石和24万吨/年PVC生产装置,规划建设第二个氯碱项目。海西地区以天峻天青山石灰石资源为基础,建设形成90万吨/年电石和60万吨PVC生产能力。海东地区以互助柏木峡等地资源为依托,建设60万吨电石和30万吨PVC生产装置。在“十一五”期间,建设形成100万吨电石,80万吨PVC的生产能力;到2015年,达到200万吨以上电石、150万吨以上PVC生产规模。
2、与盐湖资源综合利用相结合,形成青海特色氯碱产业链。利用盐——碱转化过程中置换出的氯气或金属钠、金属镁等生产中产生的氯,与天然气——甲醇裂解制乙烯(MTO)或与天然气裂解乙炔相结合,建设形成30万吨以上的PVC生产装置,实现优势产业链的结合和资源的循环作用。
3、重视PVC后加工产业的发展。大力延伸PVC加工产业链条,发展下游产品,根据市场需求,开发并逐步形成可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建材、包装等领域的PVC管材、板材、建筑型材及注塑系列产品。
4、采用适用技术,实现资源循环高效利用。充分利用电石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蒸汽,推进余热发电技术的广泛应用;在大规模电石氯碱项目中配套适当规模的电石渣制水泥产能,实现石灰石资源的高效利用,同时减少工业排放;加快在PVC生产过程中的二氯乙烯等其他副产品的提取和综合利用,实现资源经济价值的最大化。
四、政策措施
(一)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可持续发展。加大对全省石灰石资源的勘探力度,同时,优先对大企业,大项目配置资源。氯碱工业的发展要坚持高起点、大规模的原则,应用国内外先进的电石、PVC生产技术和设备,以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做到与相关产业的发展相互配套,实现产业链条的有效延伸,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和总体效益水平,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和经济快速增长的良好发展格局。
(二)加强行业管理,提高总体发展质量。一是严格执行国家《电石行业准入条件》等相关产业政策,对新建和改建项目从总体发展规划、企业实力、项目情况等各个方面严格把关,对不符合条件的项目不予以核准或备案,环保部门不予以办理环保审批手续;二是加强节能和环保。对现有企业和新建项目,加强节能和环保投入,采用中空电极、炉气除尘、微机控制等新技术,实现余热回收利用和安全高效生产。
(三)依托大型企业集团,促进行业快速发展。以省内外大型企业集团为依托,充分发挥资金、技术和市场优势,形成从资源开发——规模化生产——综合利用的产业链条,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形成强有力的产品竞争力,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四)充分发挥政府职能,推动行业健康发展。各级政府和工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氯碱工业项目的服务和管理。一是以项目为载体,引导投资方向,鼓励企业创新,促进行业快速发展;二是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建立健全各种中介机构,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服务;三是鼓励循环经济,对电石渣制水泥等综合利用项目和业内企业的技术创新予以鼓励和资金扶持。
青海省钢铁工业发展指导意见
青海省经济委员会
(二〇〇八年十二月)
为促进我省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形势
我省钢铁工业的总量和规模偏小,西宁特钢集团公司是目前主要的钢铁生产企业,具备年产100万吨生铁、360万吨铁矿石开采、120万吨铁精粉、130万吨优特钢、120万吨优特钢材、120万吨采煤、70万吨炼焦的综合生产能力。此外,格尔木肯德可克铁矿资源已进入实质性开发阶段。近五年来,我国不锈钢产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年增长速度超过30%。2006年,我国生产不锈钢561万吨,钢材646万吨,消费量达到775万吨左右,成为不锈钢世界第一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据预测,“十一五”期间国内钢材消费需求将保持年均10%左右的增长。同时,青藏铁路全线通车,极大带动了沿线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青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钢材的需求快速增长。预计到“十一五”末,青藏两省区钢材需求将超过200万吨。
二、发展机遇与条件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特别是中央加大对青海等省藏区的政策支持,为我省钢铁工业发展带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一)资源保障。目前,西钢集团在青海、甘肃和新疆等地控制了约2亿吨铁矿资源、6.4亿吨焦煤资源,基本实现产业链纵向一体化。全省探明炼焦用煤为32.6亿吨,占原煤保有储量的67.5%,特别是木里煤田聚乎更矿区探明以焦煤为主的煤炭资源量12亿吨。最新的地质勘探成果表明,格尔木周边铁矿资源丰富,潜在储量十分可观。目前,全省已探明铁矿42处,控制的资源量2.8亿吨,青藏铁路沿线西藏境内铁矿床有两处,初步控制的富铁矿资源量1.2亿吨,两地合计资源量约4亿吨,其中格尔木乌图美仁地区已探明铁矿资源量1.5亿吨,青藏新三省区交界处潜在储量可观。
“十一五”后,格尔木可形成500万吨/年铁矿采选规模,海西和海东可形成600万吨焦炭产能,全省铁合金产能接近300万吨,相关产业匹配程度高,钢铁的大宗原材料具有就近和可靠的供应保障。此外,随着黄河上游拉西瓦等水电站建成并网发电,我省水电资源丰富和电价相对较低的能源优势更加凸显,有利于提高我省钢铁工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市场优势。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装备制造业高速发展,特钢行业的需求在未来数年能够保持10—15%的增长速度。不锈钢市场向纵深发展,呈现两个发展势头:城镇往农村发展,民用往工业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将不断拓展新的领域,带来不锈钢需求增长呈阶段性跨越式发展趋势。青藏两省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的扩大,使区域内普钢需求持续增长成为必然。
(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青藏铁路已全线通车,青藏铁路宁格段复线、柴木铁路已开工建设,铁路运力将得以大幅提升。格敦、格库铁路和丹拉国道西宁——格尔木段一级公路改造项目正在积极筹建。龙羊峡——乌兰——格尔木330KV输电线路及第二回路已投入运行。基础设施条件已基本能够满足建设大型钢铁项目的需要。
三、指导思想、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大企业为依托,以重大项目为支撑,大力发展普钢和不锈钢,继续做强特钢,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后发优势,优化品种结构,提高产品档次,优化产业布局,增强创新能力,推进技术进步,实施清洁生产,有效控制污染,构建循环经济体系,努力实现产业一体化和集约型发展格局。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努力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坚持产业一体化发展和高起点建设。新建企业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采用先进工艺流程技术,提高产业关联度,建立稳定的上游原材料供给保障体系,增强市场竞争力。
——坚持合理布局。优化钢铁产业空间布局,巩固提高西宁为中心的东部特钢生产基地,加快不锈钢项目建设。同时,在资源富集、靠近产品市场、配套条件好的海西等地区建设普钢基地。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搞好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调整工艺,更新技术,改造装备,统筹协调原材料、能源、水资源、环保、交通运输等生产要素,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
——总量目标。到2015年,全省铁、钢、钢材产能分别达到450万吨、500万吨、450万吨的水平,不锈钢产量达到100万吨以上。2015年之后,根据资源和建设条件,再规划新的产能。
——节能减排。到2015年,钢铁企业吨钢综合能耗低于0.7吨标煤,吨钢耗新水低于6吨,水循环利用率达到95%以上,煤气、炉渣、钢渣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全部达标。
四、产业布局与发展重点
(一)产业布局
钢铁工业布局确定在西宁、海西州两个区域。地处东部的西钢集团面向国际国内军工和机械制造业等用户,主要发展优特钢材,适当兼顾周边地区普钢需求;在甘河工业园区布局百万吨不锈钢项目,延伸镍、铬金属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格尔木钢铁工业园区重点发展线材及大中型型材,填补区域内产业和市场空白,保障西部省份钢材供给。其他地区原则上不再发展钢铁冶炼和热轧加工,可结合当地特点,发展冷加工及
精、深加工钢铁产品。
(二)发展重点
做专、做精、做强特钢产业。西钢集团重点研发生产国内需求大的军工、轴承、齿轮、工模具、耐热、耐冷、耐腐蚀等特种钢材,提高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按照国际标准组织生产,全面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实物质量,加大产品的国际认证力度,巩固提升集团化、专业化优势,形成主导产品突出的独特的竞争优势。重点完善“铁水预处理——转炉——精炼——连铸——连轧”生产线,钢铁冶炼及加工实现全精炼、高效连铸,连铸比达到90%以上;进一步完善优化铁水热装电炉和高炉富氧喷煤工艺技术。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共享,提高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加快建设百万吨不锈钢生产基地。在甘河工业园建设金属镍及100万吨不锈钢项目,填补我省相关产业的空白,适时建设热轧、冷轧一贯作业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同时发展不锈钢深加工行业,培育、引进下游制品企业,促进初级产品就地加工升值。把握不锈钢从民用化转向工业化发展的趋势,瞄准建筑工程、结构工程、汽车、轨道车辆和机械加工制造业等重点领域,加大设备更新和技术研发投入,生产高附加值不锈钢产品。
建设柴达木钢铁产业一体化基地。以格尔木肯德可克、野马泉和尕林格500万吨铁矿采选工程为保障,先期实施格尔木350万吨钢铁产业一体化项目,重点生产青藏两省区短缺的建筑用钢材,适时发展冷轧板、无缝管、冷弯型钢等产品。视东昆仑、都兰和西藏以及青新交界处铁矿资源赋存条件和水资源承载能力,择时再新建500万吨钢铁生产能力,形成850万吨钢铁产能,奠定柴达木盆地作为青藏高原乃至祖国西部重要的原材料产业基地的地位。
五、主要措施
(一)加快资源勘查和基础设施建设进度。重点围绕海西州东昆仑西段地区、都兰地区以及青藏铁路沿线西藏境内当曲、碾廷矿区、青新交界地区,加快铁矿资源勘探进度,提高勘查工作程度,为产业发展提供可靠的资源保障和储备。肯德可克、野马泉和尕林格及青新交界处矿区建设要与相关的拟建铁路、公路网规划相衔接,同时加大各资源开发地公路、供电、供水、通讯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二)提升产业技术水平。继续鼓励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广泛推广应用精料入炉、富氧喷煤、铁水预处理、炉外精炼、连铸连轧、控轧控冷等先进生产技术。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钢铁前沿科技领域的自主联合开发工作,跟踪、利用、开发前沿技术,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产业总体水平。
(三)鼓励钢铁企业延伸产业链条。鼓励企业建立符合工艺装备技术要求的重要原料供应体系,保证原料供应的稳定性、安全性。鼓励企业建立产品深加工和物流配送中心。加强与下游用户的合作,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和大批量订单需求,减少流通环节,增加产品附加值。
(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牢固树立循环经济发展理念,推进节能降耗减排,提高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鼓励采用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运力的集约化工艺流程,大力推广高炉、转炉、焦炉煤气回收发电,发展燃气——蒸汽分级利用,大型高炉要同步建设余压发电装置。建立和完善污水处理和再生利用系统,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加强烟尘、粉尘、废渣等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实施烟尘脱硫项目建设,努力实现废弃物零排放。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带来的“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经委关于青海省装备制造业等三个行业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全部内容,更多内容敬请关注律咖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果本公司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