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资讯 > 法律法规 > 涉外法律类 > 招商引资 >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温州市文化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温州市文化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颁布单位:浙江省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文号:温政办〔2008〕33号
颁布日期:2008-03-13 失效日期:
效力级别:地方法规及地方人大文件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温州市文化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温政办〔2008〕33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温州市文化发展“十一五”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二○○八年三月十三日

温州市文化发展“十一五”规划

(2006-2010年)

为进一步加快温州文化大市建设,提高群众文化素质,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温州又好又快发展,根据《浙江省建设文化大省纲要(2001-2020年)》和《中共温州市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市的决定》精神,按照《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基本要求,特编制《温州市文化发展“十一五”规划》,作为指导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事业发展的专项规划。

一、现实基础

“十五”以来,我市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发展,不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大力实施文化升位计划,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文化设施逐步完善。“十五”以来,投入近10亿元,新建、在建文化设施面积9万多平方米,相继建成温州博物馆、温州图书馆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温州大剧院完成土建施工,五星级欧洲城新时代电影大世界投入使用。在全国率先启动乡村电子信息馆建设,建成“东海文化明珠”、“金海岸文化明珠”乡镇99个,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基层分中心52个,县、乡(镇)“两馆一站”文化设施达到380个,初步形成市、县、乡三级文化网络。

(二)文艺精品不断涌现。瓯剧、越剧、昆剧、木偶等剧种进一步发展,国办艺术表演团体达到9个。启动了南戏新编系列工程,新编剧目《荆钗记》、《张协状元》、《洗马桥》等获得中国戏曲学会奖等多项国家级奖项;歌舞、戏剧小品、美术取得长足进步,累计取得全国“群星奖”4金8银6铜的成绩。

(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得到加强。制订了《温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总体规划》。抢救修缮大批文保单位,建成王十朋、叶适、高则诚、方介堪等纪念馆,整理编辑出版《温州文献丛书》,8个项目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5个项目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乐清市象阳镇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工艺之乡”。

(四)文化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快。2005年全市文化产业单位达1.4万多家(含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15万多人,经营收入230多亿元,逐步形成了印刷业、出版业、电影娱乐业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广播电视取得新的成绩,建立了数字电视服务平台,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94.8%和96.7%。

近年来,全市文化建设虽取得长足进步,但与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一是文化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需进一步完善,服务能力有待加强;二是文化艺术创作,特别是有影响力的优秀剧(节)目创作生产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三是文化产业规模偏小、层次不高,文化市场秩序还不是很规范;四是文化后备人力资源不足,文化艺术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推进文化大市建设。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围绕文化大市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素质,有效增强文化发展软实力,全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积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为在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中走在前列,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基本原则。

1.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相协调。在现代化进程中,经济发展为文化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文化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量。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促进经济文化协调发展,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2.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文化发展领域宽、涉及面广、影响面大,客观上要求我市文化发展要整体推进,城乡共同发展。同时根据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

3.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正确处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对不同的文化类型采取不同的政策和管理办法。加大公共财政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充分认识文化的经济属性,必须在坚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重视文化产品的经济效益,努力实现两者的最佳结合。

4.继承借鉴和改革创新相并重。继承和发扬我市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进一步总结和发扬温州人精神,塑造具有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温州文化。同时积极促进本地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广泛吸收和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成果。

(三)发展目标。

围绕文化大市建设目标,以推进实施六大文化工程为主要载体,把我市建设成为文化基础设施完备,文化产业发达,文化市场繁荣,文化专业人才集聚,文化创新能力突出,以瓯越文化为特色、以滨海都市文化为亮点、以温州人文精神为内涵,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各项主要指标位居全省前列的浙南文化中心。

1.文化设施布局合理。抓好图书馆、文化馆、影剧院、青少年活动中心“两馆一院一中心”的规范化建设,建好一批群众性、大众化、综合型文化场所。加强县及县以下特别是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阵地建设。到2010年,争取多数县(市、区)成为省级以上文化先进县,60%乡镇(街道)建成为“东海文化明珠”和“金海岸文化明珠”,城乡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1000平方米。

2.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进一步发展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体育等文化事业,扶持和推进优秀文化作品的创作、生产、传播。“十一五”期间,创作不少于15项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各类文艺精品,努力打造若干有较大影响的文化品牌。温州历史文化遗产得到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构建较为完备的不可移动文物、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村镇保护体系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繁荣文化市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提高文化生活质量。

3.文化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加大对新闻出版、文化用品制造、会展业、工艺美术业、演艺业、广播影视、网络文化业等产业的扶持力度。发展一批规模大、结构佳、效益好的民营龙头文化企业、品牌文化企业,支持一批高新技术文化企业,培育一批具有温州文化特色和个性的产业群,创建一批文化产品专业市场和文化产业要素市场,形成导向正确、产品丰富、要素完备、管理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到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增加值的比例达到7%,形成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文化企业30家,产值超亿元的8家,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发展水平走在全省前列。

4.文化人才结构不断优化。重点培养一批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专家学者,一批高艺术水平的编剧、作家、艺术家,一批懂文化发展、市场运作规律的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到2010年,全市选拔和培养100名理论、新闻出版、文艺和文化产业经营管理方面优秀人才。

三、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

(一)加快文化设施建设。

1.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健全市本级、县(市、区)、乡镇(街道)、村(居)四级文化设施网络,形成比较完备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继续建设一批现代化文化设施,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加快建设标准化社区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原则上一个社区设置一座,全市新建居民小区和经济开发区必须配套规划建设文化设施。高度重视乡镇(街道)文化站等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加强村级文化设施建设,努力实现“五个一”,即有一个老年人和少儿文化活动室,一个图书阅览(电子阅览)室、一个阅报栏或宣传橱窗,一个集健身、娱乐、教育、活动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活动室,一个室外的休闲公园、小广场或体育场。

2.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以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信息资源建设为重点,加快各种文化信息资源的分类整合。到2010年,建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信息资源库;建成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基层二级中心(乡镇、社区中心)200个,形成覆盖城乡的基层文化信息网络。开展县域范围内图书馆间的流通借阅,实现城乡图书资源的流通和共享。

(二)繁荣文化艺术。

1.实施文艺精品战略。建立“精品工程专项资金”,大力创作和生产思想性、艺术性统一,反映时代特征、体现温州特色的精品力作和文化品牌。充分发挥艺术研究所、群众艺术(文化)馆、书画院和大专院校艺术院系的创作、培训、指导作用,提升艺术创作水平,培养和壮大专业人才队伍,形成精品涌现、演出活跃、内容丰富、人才辈出的新局面。

2.加快振兴传统戏剧。推进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促进艺术表演方式和剧目的创新,形成以市级剧团为龙头、各级表演团体为基础的艺术表演团体体系。加大对本地戏剧种类的整理和开发力度,抓住昆剧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人类非物质遗产名单”和文化部要求加大昆剧保护力度的大好时机,鼓励和支持昆剧的保护传承;继续支持瓯剧、木偶、越剧等剧种的发展。

3.丰富文化活动。围绕提高市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要求,积极举办全市性的文化艺术节、戏剧节、音乐舞蹈节、广场文化节、文化旅游艺术节等文化活动,形成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村落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广泛开展以普及科学知识、普及法律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双普”活动,弘扬科学精神,增强法制意识。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建立常下乡机制,完善流动舞台演出制度,营造有利于建设“平安温州”、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氛围。

(三)加强文化研究和保护。

1.强化温州文化研究。重点开展温州当代发展问题、温州历史文化专题、温州人、温州历史文献整理四大板块研究,深化“温州学”研究。到2010年完成大部分研究计划和成果,四大板块分别出版系列丛书,推动研究基地建设,形成可持续的研究平台。充分发挥市社科联、温州大学、市委党校等资源优势,发动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推进研究工作。积极做好各方面准备工作,把更多研究课题纳入全省“文化研究工程”,进一步扩大温州文化研究工作的影响。

2.贯彻落实《文物保护法》。加大文物保护资金的投入力度,建成温州史前文化、瓯窑青瓷、石棚墓、古村落、古城堡五大文物保护系列。认真实施《温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重点做好五马街、墨池坊、城西街、朔门街、庆年坊等历史街区和江心屿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拓展历史文化保护体系覆盖面,争取平阳顺溪、永嘉屿北、乐清黄坦硐、泰顺泗溪和徐岙底、苍南碗窑和金乡成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十一五”期间,争取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总数达到12处以上,省级文保单位总数达到80处以上,县(市、区)级文保单位增至600处以上,全市各级历史文化街区、村镇总数达25处左右。

3.加强古文化保护开发。重视各县(市、区)的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将保护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将抢救性保护与产业性开发相结合,走出一条古文化保护与开发和谐共进的路子。重点围绕“耕读文化”和“泰顺廊桥”的保护开发,创建永嘉和泰顺“文化生态示范保护区”,将两县的古民居、古桥梁、古建筑、古民俗列为温州文化资源深度开发的战略资源,实施抢救性保护政策,积极鼓励文物保护与特色旅游的结合利用。

4.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搜集整理的基础上,建立保护名录,构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引导社会资金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领域,推进温州瓯绣、瓯塑和乐清黄杨木雕、细纹刻纸的产业化发展。

5.加强博物馆建设。构建以市级博物馆为龙头、县级博物馆为骨干、民办博物馆和专业博物馆为补充的博物馆网络。重点推进温州美术馆、东瓯文化城等重大项目建设,全面加强各县(市、区)文博馆建设。加强对民间收藏文物的指导与服务,大力提高展览展示水平。

(四)发展文化产业。

1.新闻出版业。

(1)报刊业。加强报刊品牌建设,探索建立报刊品牌建设的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提高报刊知名度、美誉度、受众信任度。大力推进《温州日报》等党报的发展,充分发挥党报的喉舌作用和党的主要宣传阵地的作用;鼓励支持《温州都市报》、《温州晚报》、《温州商报》、《温州瞭望》等报刊杂志的发展,更好地为温州经济社会服务;加快媒体资源整合和上网工程建设,建设好“温州新闻网”信息平台。推进温州日报报业集团建设,加快体制和机制创新,实行多品牌、跨行业、跨区域扩张。

(2)出版发行业。积极争取创办温州出版社,规范发展出版发行市场。鼓励国有书店(新华书店、邮政报刊零售公司)发展连锁经营,到“十一五”末,年销售额突破5亿元。大力扶持3至4家民营书店发展直营、特许加盟连锁店,争取到2010年民营书店在发行业年销售额所占比重达到75%以上。积极吸引外资进入出版发行行业,实现国有、民营、外资有序竞争的市场格局。整合现有出版发行资源,合理布局流通网点。在主城区,重点建设温州书城和图书批发市场,力争成为区域性的图书集散基地;在新城区,相应配套建设综合性流通网点;其他县(市)要配套建设具有一定辐射能力、规模适中的流通网点;大型社区以及村镇要相应设置中小型流通网点。

(3)印刷业。继续实施产业集群化发展模式,重点建设苍南印刷工业园区和各综合型工业园区,积极落实温州印刷工业园区项目,打造中国印刷城。到2010年,印刷业工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形成更具产业竞争力的区域印刷基地。推进科技创新,推广应用彩色桌面系统、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及数字式打样技术,实现设计、制版电子化,促进后工序加工的多样化和自动化;大力发展精细包装装潢印刷、精美彩色包装印刷、绿色包装印刷、无菌食品包装印刷等产品。

2.文化用品制造业。

(1)以工业园区建设为依托,加快文化用品制造企业向产业园区的聚集。重点建设龙湾制笔工业园区、永嘉桥下教仪工业园区以及其他工业区块,扩大产业规模,完善专业协作配套体系,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到2010年,全市制笔行业工业总产值达到50亿元,形成区域性制笔生产基地。

(2)建成一批文化用品专业市场,健全相应配套设施,完善市场服务功能,打造区域性文化用品集散地。重点加快温州文化用品专业市场和浙闽边界文化体育用品市场建设,形成具有一定市场辐射力的大型批发零售市场;继续完善瓯南礼品城等专业市场,进一步提高市场服务能力。

3.文艺演出和休闲娱乐业。

(1)以国有文艺剧团体制改革为契机,鼓励国有文艺剧团面向市场,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入演出市场,通过深入挖掘温州历史文化资源,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并有机结合旅游业、传媒业的发展,丰富文艺演出市场。

(2)强化文化中介组织建设。加强与国内外知名演出机构的合作,促进专业交流和人员培训,开创文艺演出新局面。同时做好我市歌舞人才的培养,培育演艺明星。

(3)引导歌舞厅、酒吧等传统休闲娱乐业的健康发展。鼓励新兴休闲娱乐的快速发展,大力支持温州乐园、江心西园、加州乐园等娱乐项目的建设和经营。

4.工艺美术业。

(1)在做好民间艺术资源的挖掘和保护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传统工艺美术和现代工艺美术的市场化改革,不断适应当前收藏品市场、旅游纪念品市场、礼品市场等工艺美术市场的发展。加大工艺美术领域的交流合作,扩大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的共享,促进我市工艺美术业的快速发展。到2010年,形成一批上规模的工艺美术龙头企业,总产值达到50亿元。

(2)继续加强各项领域的改革创新,倡导“手工艺与高科技”相结合的理念,推广CAD(电脑辅助设计)、CAM(电脑辅助制造)、RP(激光制作)等现代科技手段,作为传统工艺制作手段的补充和延伸,有力提升我市工艺美术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

5.文化会展业。

(1)依托温州国际会展中心等一批会展设施,发挥温州国字号金名片和知名品牌多的优势,高起点、高标准举办轻博会、温交会、皮革展、鞋机展、模具展等若干具有国际水准的专业性展会。同时结合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布置精品鞋业、名牌服装等优秀产品的大型展示销售中心,扩大温州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大力扶持现有会展企业发展,积极引导与国际水平接轨,加快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会展企业入驻我市,提升整个会展行业的服务水平,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符合市场规律和国际惯例的服务运作体系。

6.广播影视。

(1)贯彻“广播电视事业建设的重点是覆盖,覆盖的重点在农村”的建设方针,认真抓好新一轮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真正做到广播电视“长期通”。加快建设3个调频广播转播点,开展实施调频同步广播工程,完成6个调频同步广播发射台建设,扩大自办广播节目有效覆盖。改建温州人民广播电台九山发射台,充分发挥骨干发射台的覆盖效应。到“十一五”末,广播电视的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9%以上,行政村及20户以上自然村有线广播电视通村率达到95%以上。

(2)继续加快有线广播电视城域网改造步伐,增加有线数字广播电视传输节目套数。加快有线广播电视网络的技术改造工程,加快建成宽带双向、稳定的有线广播电视服务平台网络。

(3)加快广播影视产业发展,提升我市广播影视业的整体水平。加快提高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水平,推出一批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度的品牌栏目和名优节目。全面加快我市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基本完成高清晰度和标准清晰度广播电视采、编、播设备的升级换代,大力开发地面数字电视、高清晰度电视、多媒体等高新产业,并积极建设高清晰数字影院,积极发展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真正形成以数字化建设带动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新格局。

(4)加快电影发行放映院线体制改革,实现院线经营品牌化。重点打造“雁荡院线”品牌,积极支持院线跨区域发展,有效拓展院线的覆盖面,争取在全国电影院线中处于前列;鼓励引进竞争机制,繁荣电影放映市场,到2010年,电影票房收入力争达到0.5亿元。实施农村电影“2131”工程,逐步推进电影数字化放映,到2010年基本实现全市农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

7.网络文化业。

(1)大力加强传统文化产业的网络化和数字化发展,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为契机,结合网吧行业的规范化建设和行业信息化的推进,进一步加快文化资源上网工程的建设。

(2)充分把握当前数字娱乐、内容产业大发展的机遇,鼓励和引导本地民间资金投资网络游戏、动漫产业等新兴网络文化产业,培育和壮大现有网络文化企业,有效促进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层次提升,开创温州文化产业发展新局面。

四、空间布局和重大建设项目

立足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资源禀赋,按照整体规划、协调发展、特色突出的原则,构建“一心”、“两翼”“三带”总体空间发展格局,带动温州市域范围乃至浙南闽北的文化大发展,确立温州作为区域文化中心的地位。

(一)“一心”,即温州都市文化中心区和鳌江流域文化区。

——温州都市文化中心区

1.范围界定。以温州中心城区为核心,涵盖整个温州市区范围。

2.发展重点。以发展现代都市文化为重点,大力塑造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新形象。中心城区及其他城区要根据本区域文化特色,高层次地建设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增强区域文化辐射力和聚集力;推进都市型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壮大,重点发展新闻出版业、影视业、文艺演出和休闲娱乐业、文化会展业、文化用品制造业等;加大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力度,实施《温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总体规划》,实现历史文化的传承发扬。

3.计划建设项目。

(1)温州大剧院。在“十一五”期间续建,形成总建筑面积为3万平方米的温州市标志性建筑。

(2)温州美术馆。选址在市区墨池坊,对原鹿城区政府3幢古旧建筑进行改建,形成集展示、创作、培训、研究、收藏等功能的群体建筑。

(3)东瓯文化城。拟选址在瓯海新桥,重点建设造纸和印刷工艺展示区,南戏馆和亲水戏台、永嘉学派和水心纪念堂、永嘉禅和弘一法师纪念堂、谢灵运和永嘉四灵纪念馆等。

(4)温州民俗博物馆。拟选址在白鹭洲公园或南塘街,重点进行场馆改造。

(5)温州革命历史纪念馆。分期投资修建。

(6)瓯海区图书馆。拟选址在娄桥,重点建设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

(7)瓯海区市民活动中心。拟选址在娄桥,重点建设健身中心、娱乐中心等。

(8)龙湾区文化中心。拟选址在区新行政中心,建设文化馆、影剧院等。

(9)温州人民广播电台九山发射台。拟选址在三垟,进行设施迁建。

(10)温州有线广播电视城域网。改造市区广播电视网。

(11)乡镇(街道)文化中心。建设新桥、瞿溪、蒲州、沙城等文化中心。

4.争取建设项目。

(12)鹿城区文化馆。拟选址在市区惠民路。

(13)温州南戏城。拟选址在新桥或会昌河公园。

(14)瓯越民俗园。拟选址在景山。

(15)塘河历史博物馆。拟选址在南白象。

(16)生态园自然博物馆。拟选址在温州生态园。

(17)泽雅纸山博物馆。拟选址在泽雅。

(18)龙湾区文博馆文物库房。

5.规划设想项目。

(19)鹿城特色园区文体中心。拟选址在鹿城轻工特色园区,重点建设满足工人文化活动需要的文体设施。

(20)瓯海区文体活动中心。拟选址在娄桥,重点建设影剧院、青少年活动中心、工人文化宫等。

(21)温州饮食文化博物馆。拟选址在景山公园。

(22)瓯海区瓯窑博物馆。

——鳌江流域文化区

1.范围界定。以鳌江流域为发展轴线,龙港、鳌江两镇为核心,基本涵盖整个温州南部城镇群范围。

2.发展重点。着眼于规划远期南部城镇群作为浙南闽北港口、商贸城市和温州南翼中心地位的确立,重点发展以港口文化和商贸文化为特色的现代都市文化;适应城镇建设步伐,在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的基础上,逐步推进标志性文化设施的建设;鼓励和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重点发展包装印刷业、文具用品制造业等;加强对历史文化的保护,重点做好滨海抗倭遗存的保护。

3.计划建设项目。

(1)平阳县文化中心。拟选址在昆阳镇,重点建设影剧院、图书馆、文博馆等。

(2)苍南县科技文化中心。拟选址在灵溪镇,重点建设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文化活动中心等。

(3)龙港图书馆。

(4)苍南广电网络化项目。对广电网络进行改造,整体平移10万户。

4.争取建设项目。

(5)平阳县广播电视大楼。拟选址在昆阳镇。

(6)苍南县广电中心。拟选址在灵溪镇。

(7)平阳县文博馆文物库房。

(8)苍南县文博馆文物库房。

5.规划设想项目。

(9)浙南红都影视文化中心。形成服务温州南部城镇群的高档影视设施。

(二)“两翼”,即瑞安、乐清两市为温州大都市文化发展的“两翼”。

1.范围界定。涵盖瑞安、乐清两市整个范围。

2.发展重点。瑞安、乐清作为温州大都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都市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南北“两翼”,要根据当地人文特色,充分发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优势,建设富有区域特点且符合区域发展要求的文化事业。“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一批与区域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公共性文化设施和标志性文化设施,形成较为完备的文化服务体系;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积极推进新闻出版业、文艺演出和休闲娱乐业、文化会展业、文化用品制造业等产业发展;重视历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利用。

3.计划建设项目。

(1)瑞安市文化艺术中心。拟选址在安阳街道。

(2)乐清市图书馆。拟选址在乐成镇。

(3)乐清市乡(镇)文化中心。建设柳市等文化中心。

4.争取建设项目。

(4)瑞安市文博馆文物库房。

(5)乐清市文博馆文物库房。

(6)雁荡山文博馆文物库房。

5.规划设想项目。

(7)乐清市文化艺术中心。拟选址在乐成镇。

(8)乐清会展中心。拟选址在乐成镇。

(9)乐清市影视城。拟选址在乐成镇。

(三)“三带”,即北部山水文化特色带、西部文化遗产保护带、东部海洋文化风情带。

——北部山水文化特色带

1.范围界定。以永嘉楠溪江、乐清雁荡山脉为发展轴线,基本涵盖整个楠溪江风景区和(北)雁荡山风景区范围。

2.发展重点。结合温州旅游大发展的机遇,加快推进楠溪江和雁荡山两个国家级风景区的建设,继续促成奇山秀水与人文内涵的有机结合,重点做好山水风光资源的保护和古村落、人文遗址、民间工艺等的保护,打造极具地域特色且世界知名的山水文化特色区域。

3.计划建设项目。

(1)永嘉数字电视建设项目。

(2)永嘉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加快建设农村广播电视事业。

(3)乡(镇)文化中心。建设上塘、瓯北等文化中心。

4.争取建设项目。

(4)永嘉展览馆。拟选址在上塘镇。

(5)永嘉文博馆。拟选址在上塘镇。

(6)永嘉瓯窑博物馆。拟选址在瓯北镇。

(7)永嘉广电大厦。拟选址在上塘镇。

(8)永嘉县博物馆文物库房。

5.规划设想项目。

(9)瓯北多功能影视城。拟选址在瓯北镇。

(10)永嘉昆剧院。拟选址在上塘镇。

——西部文化遗产保护带

1.范围界定。以文成、泰顺两县为主要范围,基本涵盖整个西部山区。

2.发展重点。围绕西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的特点,加快对区域内文化遗产资源的整合,重点做好泰顺廊桥文化、文成刘基文化的保护和开发,构筑本区域的文化发展特色。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山区文化设施落后局面,促进各项文化事业的较好开展;依托良好生态环境和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生态旅游等各种类型的文化旅游业。

3.计划建设项目。

(1)文成县文化中心。拟选址在大峃镇,重点建设文化馆、图书馆、文博馆、影视中心等。

(2)泰顺文化中心。拟选址在泰顺新城开发区,重点建设文化馆、文博馆、图书馆等。

(3)泰顺乡(镇)文化中心。

4.争取建设项目。

(1)泰顺廊桥博物馆。拟选址在泰顺泗溪。

(2)文成县文博馆文物库房。

(3)泰顺县文博馆文物库房。

——东部海洋文化风情带

1.范围界定。以洞头为核心,包括北麂列岛、南麂列岛、大北列岛等沿海列岛。

2.发展重点。依托本区域独特的海疆文化、海洋民俗文化等资源以及四面环海、岛屿众多等地理特点,挖掘各种能体现文化特色的先人遗址、传统习俗,建造一批能体现海洋文化风格的标志性建筑和雕塑,广泛开展各种特色文化节庆活动,大力发展海岛观光游、海上运动、休闲度假等旅游产业,推动东部海洋特色文化的发展。

3.计划建设项目。

(1)洞头县文化中心。拟选址在北岙镇,重点建设文化馆、图书馆、视听中心等。

(2)洞头新城文化广场。拟选址在北岙镇,建成为海岛人民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主阵地。

(3)乡(镇)文化中心。建设霓屿、东屏、元觉等文化中心。

4.争取建设项目。

(1)洞头档案馆。拟选址在北岙镇。

(2)洞头妈祖文化公园。拟选址在北岙镇。

(3)洞头县文博馆文物库房。

5.规划设想项目。

(1)洞头海洋博物馆。拟选址在北岙镇,重点建设综合展览馆、博物馆等。

(2)洞头九亩文化遗址。拟选址在风门村。

五、政策措施及保障

(一)加强文化工作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深刻认识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增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觉性。各地要把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确保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建立健全文化发展考核指标体系,全面掌握温州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为发展规划编制、发展政策制定、建设项目安排等提供依据。要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加大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力度,深入开展“扫黄打非”斗争,有效保护知识产权,净化文化市场环境,努力形成健康向上、繁荣和谐的社会文化氛围。

(二)加大文化建设投入。

发挥政府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继续加大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每年增长幅度不低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对公益性文化项目,要给予经费保证;对既有公益性又具有经营性的单位,在一定期限内实行放权增效、不减投入的政策,以增加文化事业的自身积累。加强文化扶贫力度,不断加大对欠发达乡镇和农村、社区等基层文化建设的投入。在“十一五”期间,设立专项文化资金,重点扶持文化艺术创作、文化遗产保护、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以及文化产业发展等项目。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制定和完善鼓励社会投资文化产业的相关政策,进一步明确文化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扩大文化企业的投资决策权,鼓励借助资本市场发展文化产业。在允许社会资本进入的文化领域,管理部门主要通过规划和政策指导、信息发布以及规范市场准入,引导社会资本对文化领域的投资。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转变政府文化管理职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逐步建立统一管理全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文化管理体制。按照精简、效能、统一的原则,理顺政府主管部门与文化市场、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要从“办文化”转向“管文化”,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使文化单位真正成为市场主体。

推进国有文化资产的战略性调整。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盘活国有文化资源,有条件的要进行股份制改造和兼并重组,打造有实力、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重塑文化市场主体。要大力推进国有文化资源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重组优化,提高文化资源的配置效率,打造温州文化产业领域的大型经济实体,形成若干具有一定区域竞争力的企业集团。

改革文化单位运行机制。按照分类指导原则,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由各级政府给予财政保障,确保稳定健康发展;对公益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政府给予财政补助,同时鼓励其积极开拓市场;对经营性文化单位,政府给予政策扶持和引导,实行独立的经济核算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深化文艺表演团体改革,重点扶持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院团,可委托有实力的文化集团、企业集团代管,或给予政策支持,鼓励其走向市场。

完善文化市场体系。培育各类文化产品市场,加强文化生产要素市场建设,促进资本、人才、技术在更大范围内合理流动。完善现代流通体制,推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和电影院线等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建立健全市场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化程度。

(四)壮大文化人才队伍。

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及引进机制。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制定文化人才教育培训计划,将文化人才的培养纳入到全市人才培养规划中去,形成制度化的人才培训方式。定期选拔文化人才到外地或者外国进修学习,努力培养一批高层次的文化专业人才、管理人才和经营人才。加强对现有高校艺术专业、艺术学校及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扶持,使其成为温州文化人才尤其是文艺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积极开展文化人才的岗位知识和能力培训,提高文化人才的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实行人事代理、柔性流动等制度,鼓励用人单位通过市场手段,以文化产业和公益性文化项目为载体,采取核心人才带动引进、项目开发引进等多种方式引进高层次人才和优秀专业人才。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确立以业绩为重点的人才价值观,在职称评定、成果评奖、工作考核等方面,打破学历、资历的限制,以创新能力、创作研究成果和经营管理实绩为主要衡量标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行人才、技术、成果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办法。对高层次人才实行协议工资制,其收益分配可实行一次性奖励、税后利润提成、成果入股等多种形式,同时鼓励企事业单位对有突出贡献的高层次人才予以重奖。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带来的“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温州市文化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全部内容,更多内容敬请关注律咖网!

WTO事务专家律师

肖本岗 业务水平指数:98 律咖推荐指数:97 业务咨询人数: 102

武汉大学法学专业,专注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法律需求研究及解决方案设计。针对企业的股权运用、股权设计、股权融资以及股权交易等研究,并且擅长于提炼企业内部交易模式,运用法律规则平衡解决企业交易模式问题。

电话咨询

优质服务

用真心换诚信,优质服务

权威法律顾问

专业律师团队为您提供权威建议

律师资质认证

律师100%实名审核

不间断回复

7*24小时不间断律师回复提醒

一站式服务

找、问、查、委托一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