颁布单位:吉林省通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文号:政办发 【 2008 】 11号 |
颁布日期:2008-10-28 | 失效日期: |
效力级别:地方法规及地方人大文件 |
政办发【2008】11号
通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安监局等部门关于加强企业应急管理工作意见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通化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驻通国省属企事业单位:
市安监局、财政局、公安局、民政局、卫生局、环保局《关于加强企业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OO八年十月二十八日
关于加强企业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
市安监局市财政局市公安局
市民政局市卫生局市环保局
为贯彻落实《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安监局等部门关于加强企业应急管理工作意见的通知》(吉政办发〔2008〕18号)精神,切实加强全市企业应急管理工作,结合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明确企业应急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增强做好企业应急管理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企业应急管理是指对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各种安全生产事故和可能给企业带来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以及企业可能给社会带来损害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处置和恢复重建等工作,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企业应急管理工作,提高安全生产事故和突发公共事件防范以及应急处置能力,避免、减少生产安全事故和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具体体现,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当前,我市正处在加速发展、快速发展的特殊历史时期,社会生产活动和经济规模的快速扩大与安全生产基础薄弱之间的矛盾日显突出,企业各种生产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我市企业应急管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企业应急管理体系、机制建设和能力建设等方面,仍存在许多不适应形势要求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各类企业要从讲政治、保稳定、创和谐、促发展的高度,进一步增强做好企业应急管理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采取切实措施,把企业应急管理工作抓紧、抓实、抓好。
(二)企业应急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安全发展,以保障企业员工和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落实和完善应急预案为基础,以提高预防和处置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和突发公共事件能力为重点,全面加强企业应急管理工作,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和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影响和损失,积极推进和谐平安通化建设。
(三)企业应急管理的工作目标。全市各类生产经营企业,在2008年底前全面完成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建立健全企业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把应急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形成上下贯通、多方联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企业应急管理机制;建立起训练有素、反应快速、装备齐全、保障有力的企业应急队伍;加强企业危险源监控,实现企业突发公共事件预防与处置的有机结合;政府有关部门完善相关法规和政策措施;企业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的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二、健全体系和机制,加强企业应急管理工作的协调联动
(一)建立健全企业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大中型企业要设置或明确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配备专职或兼职人员,明确其工作职责,形成企业主要领导全面负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群团组织协助配合、相关人员全部参与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煤矿、非煤矿山、建筑施工、烟花爆竹企业和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品等生产、经营、储运企业(以下简称高危行业企业)要设置或指定应急管理工作机构,配备应急管理人员;其他各类企业也要在企业负责人的领导下组织开展应急管理工作。
(二)建立完善企业应急联动机制。各县(市、区)政府要全面掌握本行政区域内的高危行业企业分布、企业重大危险源、应急救援队伍、救援基地、应急物资、道路交通等基本情况。加强与企业联系,组织建立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关联单位之间的应急联动机制。积极推进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形成统一指挥、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协同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合力,协调有序地开展应急管理工作。国省属企业要加强与其所在地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的沟通衔接,主动接受安全生产监管,发生突发事件要及时报告有关情况,发布预警信息。
(三)强化企业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报告和预警工作。企业要严格落实《通化市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制度(暂行)》,规范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工作,建立健全生产安全事故和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和预警工作制度,制定信息报告和预警工作程序,落实责任,明确责任人。根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规定,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单位负责人报告;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在1小时内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情况紧急时,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可以直接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核实后,要立即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并将情况及时通报相关部门和可能受事件影响的地区,并要及时续报事态进展情况。要建立和健全政府及部门、单位和企业分工负责的预警机制,建立预警信息通报与发布制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电话、宣传车等各种媒体和手段,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三、加强预案管理,积极组织开展应急救援演练
(一)完善企业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各企业要针对本企业的重大危险源和风险隐患特点,以编制事故灾难应急预案为重点,并根据实际需要编制其他方面的应急预案。企业应急预案内容要简明、管用、注重实效,要在预案中明确可能发生事故的具体应对措施,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预案要规定指定人员具体的责任,要针对每个岗位建立操作程序,要确定企业与外部联动的工作程序和责任人员等内容。大中型企业要抓紧编制和完善本企业各级、各类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包括公司、分公司、基层单位以及关键工作岗位在内的应急预案,并加强对预案编制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督促检查。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企业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的指导检查,重点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中小企业、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状况较差企业、产生或经营危险废弃物的企业和改革重组改制企业的指导,明确预案编制要求,制定编制指南或预案范本,提高预案质量。
(二)加强企业应急预案管理。建立企业预案的评审、演练、修订和备案制度。各企业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标准的变化情况,应急预案演练情况,以及企业作业条件、设备状况、产品品种、人员、技术、外部环境等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及时评估和补充修订完善预案。企业应急预案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报当地政府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和主管部门备案,并告知相关单位。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直接监管企业的应急预案,报市和所在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主管部门备案;其他企业的应急预案按属地原则,报所在地县(市、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及主管部门备案。备案管理单位要严格执行企业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制度,加强对企业应急预案内容的审查,实现企业应急预案之间、企业应急预案与部门应急预案之间,以及企业应急预案与企业周边区域的单位、学校、社区、乡镇应急预案之间的有机衔接,不断完善预案体系。
(三)组织开展应急演练。各企业要从实际出发,有计划地组织开展预案演练工作。高危行业企业要针对生产事故易发环节,每年至少组织开展一次演练。要加强对演练情况的总结分析,及时发现问题,不断改进应急管理工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企业预案演练的指导,并组织高危行业企业开展联合演练,促进各单位的协调配合和职责落实。
四、夯实应急基础,加强企业应急救援队伍和救援基地建设
(一)加强企业应急队伍建设。按照专业救援和职工参与相结合、险时救援和平时防范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以专业救援队伍为骨干、兼职救援队伍为辅助、职工救援队伍为基础的企业应急救援队伍体系。优化、整合各类应急救援资源,依托大中型企业和社会救援力量,尽快形成以事故灾难救援为重点,以企业应急救援力量为基础,以骨干专业队伍为中坚力量,以社会救援力量为补充的全市应急救援队伍体系。
大中型高危行业企业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建立专业的应急救援队伍;小型高危行业企业要有兼职从事应急救援工作的人员,并与有关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签订应急救援协议,建立应急救援合作、联动机制;其他企业应根据需要指定专职或兼职应急救援人员。要重点抓好煤矿、非煤矿山、道路交通和水上交通、危险化学品企业的救护队伍建设。要切实加强对企业应急救援队伍的训练和管理,不断增强快速应急处置能力。各企业职工特别是安全生产关键责任岗位的职工,不仅要熟练掌握生产操作技术,更要掌握安全操作规范和生产安全事故的处置方法,增强自救互救和第一时间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签订救援协议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要定期协助企业排查事故隐患,熟悉救援环境,开展技术咨询和服务,协议企业应予以积极配合和支持。充分发挥专家对企业应急预案编制、应急演练、应急处置等工作的指导作用,提高企业应急管理水平。
(二)加强企业应急救援基地建设。重点加强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救援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大中型矿山、化工企业的组织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在做好本企业应急救援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社会应急救援工作。
五、加强重大危险源监控和隐患排查,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一)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的监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各企业应当按照《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0)》和有关规定,对重大危险源进行登记建档,设置现场安全警示标志,制定应急预案,配备必要的监测仪器设备和监控设施,定期对重大危险源场所及其设施、设备等进行安全检查、检测、维护保养和评估,实时监控,并告知从业人员和相关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企业重大危险源及有关安全措施、监控方案、应急预案等应报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等有关部门备案。各企业要按照《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第16号令),组织力量认真开展隐患排查,全面分析可能造成的灾害及衍生灾害。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等有关部门要检查督促企业加强对安全隐患的实时监控,对查出的隐患及时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并采取可靠的安全保障措施进行整改。对隐患较大,特别是位于城市和人口密集地区、易造成人员伤亡、环境污染的高危行业企业,不能满足安全生产要求、不符合安全布局要求、达不到安全防护距离的,要依法采取限期整改、停产、停业、搬迁等措施,尽快消除隐患。企业要根据生产任务、季节变化的特点,加强对重点部位、人员密集场所的管理和监控。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认真做好风险隐患普查工作,全面掌握各类风险隐患情况,加强对排查数据的统计和分析,为日常预防和应急处置提供依据。
(二)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处置工作。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企业要立即启动相关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迅速开展先期处置,并按照分级标准迅速向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报送信息。对危险化学品泄漏、放射源失控等可能对周边群众和环境产生危害的突发公共事件,企业要在第一时间向地方政府报告有关情况,并及时向可能受到影响的单位、职工、群众发出预警信息。要在地方政府的指挥领导下,尽快控制事态发展,依靠科技手段,发挥专家的作用,加强协调配合,组织、协调各类应急救援队伍和工作人员救助受害人员,疏散、撤离、安置受到威胁的人员,并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发生次生、衍生事件。各级应急指挥机构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现场救援的具体组织、指导、协调工作。要高度重视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舆论引导工作,为应急处置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坚持正面宣传,及时、准确发布信息,正确引导舆论。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各企业应尽快组织恢复生产、生活秩序,消除环境污染,并加强事后评估、分析,完善各项措施。
六、明确职责分工,落实企业应急管理的政策措施
(一)明确和落实企业应急管理责任。企业对自身应急管理工作负责,按照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原则,在政府的领导下和有关部门的监督指导下开展应急管理工作。各企业要将安全责任目标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各岗位,建立全面、全员、全过程的安全责任目标考核体系。安全生产是企业应急管理工作的重点,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和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管理职责的部门按照现有职责分工,进一步加强监管工作。其他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监督指导有关企业预防和应对其他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按照出资人职责,负责督促监管企业落实应急管理方针政策,把监管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纳入考核内容,对监管企业应急预案的制定和落实情况开展检查。各级政府应急管理办事机构负责综合指导、协调企业应急管理工作。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对企业应急管理的分类指导。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对应急管理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企业和个人给予表彰或奖励,对不履行职责引起事态扩大、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任人要依法追究责任。
(二)企业要加大投入力度。各企业要加大对应急能力建设的投入力度,着力解决制约企业应急管理的关键问题,使人力、物力、财力等各项生产要素和工作机制适应应急管理工作的要求,做到应急管理与企业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推进。要切实加大对应急物资的投入,制定应急物资保障方案,重点加强防护用品、救援装备、救援器材的物资储备,做到数量充足、品种齐全、质量可靠。加快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的应用,改善企业安全生产条件,提高防灾减灾能力。针对企业应急管理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加强与有关科研院所的联合攻关。高危行业企业要安排应急专项资金,用于隐患排查整改、危险源监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物资设备购置、应急预案演练、应急知识培训和宣传教育等工作。要切实做好应急救援物资的储备。有条件的企业要加强应急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配备必要的设备,逐步实现与有关部门数据信息的互联互通。
(三)落实相关政策措施。建立和完善政府应急准备金制度,对处置企业突发公共事件等给予必要支持。进一步落实企业强制性提取安全费用、交纳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提高事故伤亡赔偿标准的政策措施。研究制定征用补偿政策,完善对企业物资合理征用的补偿办法。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加强先进适用技术、装备的研发和应用,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应急技术和产品,扶持应急产业发展。探索建立企业应急队伍有偿服务机制,对企业应急救援队伍参与社会救援的经费支出予以相应补偿,鼓励和支持企业参与社会救援。充分发挥保险在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处置和恢复重建等方面的作用,大力推进高危行业企业的意外伤害保险和责任保险制度建设,完善对专职和兼职救护队员的工伤保险制度。
七、加强宣传教育,积极开展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培训
(一)加大企业应急知识宣传和技能培训力度。各企业既要加强对职工应急知识的普及教育,又要针对本企业特点和重点关键岗位情况,强化职工生产安全事故和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处置等技能的培训。通过多种有效方式,加大宣传力度,普及生产安全事故和突发公共事件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和应急处置知识,培训企业职工应急技能,增强职工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和应对处置能力。
(二)将企业应急管理培训纳入安全教育培训体系。各地、各有关部门在开展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以及特种作业人员等重点人员安全专项培训中要加强应急管理内容的培训,切实提高培训质量。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带来的“通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安监局等部门关于加强企业应急管理工作意见的通知”全部内容,更多内容敬请关注律咖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果本公司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