颁布单位:陕西省宝鸡人民政府 | 文号: |
颁布日期:2009-09-27 | 失效日期: |
效力级别:地方政府规范性文件 |
宝鸡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宝鸡市县域工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宝鸡市县域工业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第15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二○○九年九月二十七日
宝鸡市县域工业发展规划
(2009—2012)
县域工业是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产业支撑,是小城镇发展和繁荣的物质基础和基本动力,也是贯彻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坚持“四个第一”和实现“五大突破”战略举措。以工业园区建设为突破口,催生县域工业,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是今后一段时期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为了加快推进全市县域工业化的进程,根据市委、市政府对全市经济工作的总体部署和安排,结合我市县域工业发展实际,特编制本规划。
一、我市县域工业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全市各级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积极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县域工业化朝着增长主体民营化,增长方式集约化,增长区域园区化的方向健康、快速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1、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经济总量大幅提升。“十一五”以来,我市县域工业快速发展。到2008年,县域工业总产值达到594亿元,年均增长22%,县域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县域GDP的43.9%。县域工业已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和重要增长点。
2、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民营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十五”期间,全市县属工业企业和乡村集体企业基本实现了产权改革和体制转换。在国家和省、市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政策鼓舞下,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加速催生。截止2008年底,全市非公有制企业达到15.48万户。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46.4%。
3、骨干企业发展壮大,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十五”以来,按照“优化结构,提高素质,突出特色,做强做大”的发展思路,先后关停了300多户“十五小”企业和不符合安全要求的小矿山。对基础较好,有发展前景的优势产业和产品加大政策扶持和技术改造力度,全市新、扩、改项目达1000多个,总投资200多亿元。到2008年,全市非公有制中小企业收入或产值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到403户,其中亿元以上的企业38户,东岭集团总收入达到176亿元。
4、工业向园区集中,初步形成产业集群。工业企业在发展中向园区集中、向优势产业聚集。全市县域各类工业园区30个,入园企业达1080户。一批县域工业园区初具规模,聚集带动效应开始显现。全市县域工业初步形成了机械制造及配套加工、食品加工、建材、纺织服装、造纸及印刷包装、生物医药、电子电器、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等八大产业集群。
5、经济效益明显增强,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越来越大。2008年,全市县域工业资产总额达到640亿元,当年实现利润57亿元,缴纳税金22.5亿元。中小企业和非公企业从业人员达到78.5万人,发放职工工资70.6亿元,近年来用于以工补农和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的资金约11.2亿元。
我市在推进县域工业化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企业规模小,产业层次低,创新能力弱,终端产品不多;发展不平衡,川塬县区发展相对较快,山区县受条件制约,发展较为缓慢,市区与县域、郊区与乡村差异较大;县域工业布局不尽合理,产业特色不突出,专业化协作和产业集中度偏低,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工业园区机制不活,缺乏动力,建设进展缓慢,基础设施不完善,载体功能较弱;企业家队伍群体小,管理、研发人才缺;投融资体制不健全,融资渠道不畅,一些中小企业信用度不高,融资难问题比较突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企业管理水平低,管理观念、方法和手段比较落后;发展环境还不够宽松,支持县域工业发展的有些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
二、我市推进县域工业化面临的机遇
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推进县域工业化面临着诸多有利发展条件。一是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和产业振兴纲要的出台,为县域工业化发展指明了方向。二是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国内外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资本、技术及产业加速向资源富集、劳动力和土地成本较低的地区转移,为县域工业化进行中承接产业转移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三是西部大开发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实施,为我市县域工业加快结构优化升级,培植壮大主导产业,做大做强优势企业,推动产业聚集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四是我市雄厚的工业基础和改革开放以来迅速发展的民营企业、中小企业为推进县域工业化奠定了发展基础。五是丰富的农业资源、矿产资源、劳动力资源,及企业拥有的科研和管理人才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六是我市民营经济的迅速崛起,使县域工业的投入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农民创业积极性普遍增强,使县域工业化有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七是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调结构、扩内需、保增长、促就业,国家、省、市相继出台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为县域工业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融资机遇。八是市委、市政府围绕县域经济发展、“工业强市”建设和“五大突破”的战略,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给县域工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推进县域工业化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实现农村现代化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优化产业区域布局为基础,以大企业大集团建设为契机,以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建设县域工业园区为抓手,以发展产业集群为方向,以壮大县域经济为目标,以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增强骨干龙头企业的竞争力为重点,优先发展装备制造业、为大企业新兴产业配套的加工业、农产品加工业、资源开发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环保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鼓励发展非公有制企业,实现总量扩张和质量提高双跨越。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相统一,实现县域工业结构、质量、速度、效益相统一。
2、坚持相对集中的原则。发展以园区为载体的工业聚集区,使土地向产业聚集,产业向园区聚集,走集群化、集约式发展的路子。
3、坚持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以大企业、大集团为引领,形成县域工业配套大企业大集团协调发展的格局;坚持错位发展,发展区域特色产业,采取“精、专、特、新”的发展模式。
4、坚持科技创新的原则。用科技改造传统产业,提升县域工业产业层次;发展新兴产业,提高产业科技支撑力;积极研发新产品,培育名牌产品,转变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方式。
5、坚持统筹发展的原则。以县域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推动城镇化建设步伐,促进区域产业园区和城乡协调发展。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从现在起到2012年,全市县域工业要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预期目标是:
——县域工业增加值达到350亿元,年均增长25%;县域工业总产值达到1200亿元,年均增长20%;(不含三区)
——县域工业实现利税达到8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达到82万人,年均净增2万人;
——以项目建设为主体的资金投入160亿元,年均投入40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20亿元,年均投入30亿元。
——县域工业增加值占县域生产总值50%以上,上缴税金占县区地方财政收入60%以上,从业人员占全市农村劳动力的60%以上。
2、产业发展目标:从现在起到2012年,县域工业的主导产业产值快速增长。
——立足传统优势产业,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提升产业层次,扩大和发展为汽车、机床工具、石油机械、铁路器材、钛及有色金属等大企业大集团配套的加工业,使配套加工率增长到25%,该行业总产值达到330亿元;
——立足农业优势资源,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重点抓好粮食、油料、畜禽、水果、乳品、蔬菜等农副产品的精深加工,总产值达到300亿元,年均增长18%;
——着眼高新技术与新兴产业,培育光伏、煤化工、生物制药、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使该行业产值达到40亿元,年均增长20%;
——立足矿产资源优势,重点抓好黄金、铅、锌、镁等有色金属采掘、冶炼加工和煤炭、石灰石开发,使该行业总产值达到250亿元,年均增长20%;
——立足城乡市场需求,加快以水泥、陶瓷、新墙体材料研发、生产为主的新型建材工业,使该行业产值达到85亿元,年均增长30%;
——立足劳动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使该行业产值达到70亿元,年均增长20%;
——引导造纸及印刷包装龙头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环保治理力度,迅速做强做大,使该行业产值达到25亿元,年均增长20%。
3、工业园区发展目标:要按照“科学规划,市场运作,封闭管理,突出特色,错位发展”的要求,重点建设机构健全、功能完善、规划完整、用地合法、产业明确、设施达到“七通一平”、具有一定规模、获市、县人民政府批准的园区30个左右,将其打造成县域工业的聚集地、增长极,招商引资的强势载体和平台。到2012年,使这些园区企业聚集度达到县域工业数的60%以上,区内主导产业聚集度占县域该行业的80%以上。全市县域园区工业总产值达到600亿元以上,增加值达到15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
4、企业发展目标:到2012年,全市县域工业培育规模以上企业达到500户,为大企业配套加工的企业达到500户。其中东岭集团营业收入达到500亿元。建成产值20亿元以上的企业5户,10亿元以上的企业10户,5亿元以上的企业20户,亿元以上的企业50户,催生中小企业1000户。
四、推进县域工业化的主要任务
(一)发挥比较优势,明确产业定位,全力加快县域工业发展
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和错位发展的思路,把加快推进县域产业体系完善和工业化作为工业强县的根本方向,着力壮大县域主导产业,在发展县域特色产业上实现新突破。渭滨区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服装、有色金属加工、电子信息产业。金台区重点发展机械制造、轻工、新能源材料等产业。陈仓区重点发展现代物流、装备制造业、食品加工业和轻纺化工产业。凤翔县重点发展能源化工、酒业、农产品加工、民俗工艺品及电子元器件产业。岐山县重点发展以汽车零配件制造业为主的配套加工业、农产品加工、造纸和建材产业。扶风县重点发展机电、食品加工、建材、造纸和纺织等产业。眉县重点发展砖瓦机械、空压机、鼓风机等机械制造业、农产品加工和纺织产业。千阳县重点发展建筑陶瓷和水泥等建材产业。凤县重点发展铅锌、黄金等有色金属采选冶炼加工产业。陇县重点发展乳品、中药材加工和镁等有色金属采选加工产业。太白县重点发展中药材、蔬菜加工、绿色食品产业。麟游县重点发展煤炭化工产业和医药产业。
(二)科学合理布局,强化总体规划,强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
1、科学修编完善园区建设总体规划。从2009年起,结合城镇建设规划和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分类推进原则,完成县域工业园区总体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修编完善工作。园区规划要作为县区总体规划的重点,与所在区域城镇建设规划相衔接。规划要具有较强的超前性、科学性和带动性,要明确产业定位,预留发展空间,为后续发展创造条件。
2、倾力建设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要以现有园区为基础,搞好园区及产业布局,鼓励和支持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充分挖掘潜在区域比较优势,实现错位发展。按照分级管理、分类指导的原则,规划期市上重点抓好长青能源化工工业园、姜谭机电服装工业园、绛帐食品工业园、眉县砖瓦机械工业园、岐山建材工业园、陈仓装备制造业工业园、金河装备制造工业园、千阳陶瓷工业园、凤州有色金属工业园、陇县绿色食品工业园、麟游煤炭工业园、周原玻璃制品工业园、常兴纺织工业园、柳林酒业工业园、马营钛加工工业园15个县域工业园的规划建设工作。使其成为产业特色突出,承载和聚集功能明显的特色产业和配套加工业发展的凹地。
3、积极引导企业向园区集聚。依据园区产业定位,积极引导适合在工业园区发展的产业项目及老企业改造扩建项目到工业园区建设,以形成园区的集聚效应。鼓励工业企业按产业布局导向进行合理的流动。园区外工业企业按产业特色向本市、县、区所管辖的工业园区集聚。
4、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四年建设,完善县域工业园区道路、给水、排水、供电、通信、供气、供热、场地平整等基础设施,达到“七通一平”,增强产业承载能力。工业园区环境治理设施建设与城市或区域实行共建共享,实现污水、垃圾等污染物集中治理。工业园区的设施开发建设项目,优先列入城建计划。
5、积极探索新的建园模式。鼓励工业园区建设中小企业“孵化器”,通过市场运作规划建设标准厂房,推行入园企业采取租赁生产厂房或先租后购的建园模式,快速壮大园区产业集群。工业园建设以县、区为单位,但又不受现有行政区划限制。依据园区发展需要,可采取大园并小园的办法,打破现有的园区乡镇、村行政区划,整合资源,科学定位,合理布局,促进土地向产业化集中,通过安排就业、规划三产开发或提供社会保障等,保护好失地农民利益。
6、加强工业园区管理创新。各园区要建立管理统一,运作高效的管理机构,负责园区管理、规划建设、对外招商、环境保障、协调服务等。要成立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工业园区开发或投资公司,负责园区融资、开发,将园区建设成投资环境好、吸引投资多、企业发展快、产业特色鲜明、带动就业面宽、在地方经济发展中起到主要支撑作用的经济增长群。
(三)加快结构调整,培育行业重点,着力发展壮大产业集群
坚持统一规划、资源共享、整体优化的原则,按照大企业带动、大集团引领、中小企业跟进配套、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促进产业聚集、企业聚集、项目聚集。
1、培育和发展为大企业配套加工的产业集群。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壮大,推动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在传统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上有新突破,围绕装备制造、有色金属、高新技术、能源化工、农产品加工,发展一批配套型中小企业群体;要在完善产业体系、延伸产业链上有新突破。通过延长产业链,增加关联度,形成一批产业特色明显、关联度较高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要在产业战略重组上有新突破,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企改革,进行产业重组,促进产业升级,提升产业层次,培育一批产业层次较高的中小企业群体。
2、培育为新兴产业配套加工的产业集群。大力支持为新能源、新材料、风电设备、光伏设备、生物医药等产业配套加工的产业集群。通过培植“专、精、新、优”的产业配套群,形成“优势突出、结构优化、特色明显、配套良好、规模集聚”的产业体系。
3、培育壮大主导产业集群。培育100户重点企业,使其做强做大。围绕机械装备制造及配套加工业,重点扶持华强工贸、宝深、海浪锅炉等25户企业;围绕农产品加工业,重点扶持老牛面粉、建忠食品等20户企业;围绕有色金属冶炼加工,重点扶持东岭集团、力兴钛业等15户企业;围绕建材工业,重点扶持众喜水泥、锦泰陶瓷等10户企业;围绕纺织服装工业,重点扶持京泰化纤、振华棉纺、美神服装等10户企业;围绕造纸及印刷包装,重点扶持圣龙纸业、法门寺纸业、新城包装等10户企业;围绕生物医药业,重点扶持东盛制药、华西制药、宏源生物等5户企业;围绕电子、电器制造业,重点扶持长美电器、兴业空调等5户生产企业。经过几年努力,使这些企业的生产规模,技术装备水平,生产工艺和市场竞争力有新的提高。
(四)加强招商引资,实施项目带动,全面促进县域工业总量扩张
推行园区招商、产业链定向招商,建立健全县域工业招商引资项目库,搞好项目前期论证和包装储备。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项目推介和招商引资活动,通过招商引资弥补产业链缺位,完善产业体系,加大新、扩、技改项目投资力度,力争每年完成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100个,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50个,投资1亿元以上项目10个,实现全市县域工业总量扩张和产业升级。
(五)加大创新力度,争创名牌产品,提高县域工业市场竞争力
支持企业自主创新。鼓励企业,积极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吸收转化科技成果,创办企业研发中心,大力开展技术改造,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升装备和技术工艺水平,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加大新产品的研发、专利申请、争创名牌产品的工作力度,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支持企业管理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诚信体系建设、企业家队伍建设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造就一支讲诚信、善经营、会管理的人才队伍,提高企业整体素质。
(六)推动全民创业,大力催生中小企业,发展壮大非公经济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规定,创造有利于个人和家庭创办企业的环境,鼓励立足区域产业及资源优势,创办特色小企业;鼓励支持创办为大企业配套加工生产各种零部件的小企业;鼓励支持创办加工农、林、畜牧业和土特产品的小企业;鼓励支持创办民间传统产品、泥塑、编织、刺绣等手工艺品生产的小企业;鼓励支持返乡务工农民、农村能人创办各种维修、加工型小企业和家庭工业;鼓励支持创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贸易型小企业;鼓励支持创办餐饮、服务类小企业。积极引导群众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个体私营企业群体,形成一批有规模、有特色、有实力、有影响的“小巨人”企业群。
(七)健全服务体系,强化技能培训,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产业转移
按照“调整布局、提高层次、突出特色、促进就业”的指导思想,加快促进县域工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产业转移。围绕县域产业发展,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促其由传统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变。在推进县域工业化中,增加就业岗位。整合职教资源,着力打造“宝鸡技工”品牌,提高农民培训水平。由政府主导,多元投入,设立农民创业担保基金,成立农民创业担保机构,为创业农民提供创业贷款担保。
(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引导企业创新发展模式,从过去盲目上项目,转变为注重政策导向和市场需求,把重点放在对现有企业改造和培育壮大一批创新能力强的骨干企业上来;从主要依靠增加投资,资源消耗性加工,向依靠科技,高效使用生产要素,实现低耗优质转变;从初级加工和传统加工向深精加工和高新技术转变;从低水平数量扩张,向依靠资源优化配置,实现质量、效益支撑下的扩张发展转变。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基本原则,以技术改造为动力,以项目为载体,以八大支柱产业为重点,以节约能源、节约用水、节约原材料和节约土地为内容,抓好县域工业企业的资源节约工作,提高资源产出效益,促进县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五、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化的措施
(一)加强县域工业化的组织领导
成立宝鸡市推进县域工业化领导小组,由市政府领导任组长,市中小企业局、发改委、财政局、国土局、农业局、城建局、环保局、交通局、统计局、规划局、技术监督局、工交办、科技局、安监局、高新区管委会等部门组成,负责全市县域工业发展规划和相关扶持政策落实,协调各部门解决县域工业化推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建立执行督查制度。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中小企业局,负责日常事务。实行推进县域工业化的奖惩制度,市上每年对推进县域工业化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奖惩。
(二)加大财政金融扶持力度
市级财政设立的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科技专项资金、农林水、交通专项资金等,在符合资金使用投向和范围的前提下,要重点扶持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县域骨干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建设。对新建的符合产业政策的重点项目,由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给予担保贷款,支持其快速发展。市财政连续三年每年拿出5000万元,用于县域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贷款贴息,加快县域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鼓励企业与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协作进行新产品研发和科技攻关,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支持企业争创名牌产品,对首次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的企业各奖励15万元,对首次获得中国地理标志产品的企业及单位各奖励5万元,对首次获得陕西省名牌产品的企业各奖励2万元。
(三)完善土地使用制度
用好国家和省上土地政策,节约用地。对于建设用地“指标”和农用地“占补平衡”的镇村,可打破区域性限制,通过用地指标的有偿转让和农用地的“异地复垦”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工业园区的用地规划经审核批准后,据产业布局项目需求一次性规划到位,随用随征。工业园区建设用地指标,列入全市建设项目用地的年度计划指标予以优先安排。农民集体在园区投资的项目,按集体建设用地供地;允许农村集体土地建设使用权入股或联营兴办各类企业;对采取异地复耕,或复耕荒山、荒坡等未利用土地和关停企业占地,可以折抵企业耕地占用指标,优先办理土地征用手续。允许企业以取得的土地使用权依法转让、租赁、入股或联营。
(四)加快招商引资步伐
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把引进大企业、大项目,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完善产业体系作为招商重点,以县区工业园区作为载体,开展产业招商,不断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建立健全招商引资激励机制,加强与招商中介机构的合作,推动县域招商引资实现新的突破。各县区力争每年有3-5个投资规模大、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的重大产业项目落户工业园区。市县每年都要制定园区招商项目计划,建立目标责任制,落实招商引资任务。
(五)拓宽资金筹措渠道
支持工业园区在基础设施、城镇设施领域推行BOT、BTO、TOT等投资方式。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和各类社会资本以收购、兼并、参股等形式参与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引导民间资本投入国家政策放开的竞争性领域,以股权融资等方式筹集建设资金。搞好项目包装和申报,积极争取中省项目资金支持。支持金融机构在县乡发展分支机构,开发适应中小企业特点的信贷品种,增加贷款的发放比例。加快投融资体系建设,引导企业和民间资本投资兴办小额贷款公司、投资公司、信用担保公司、村镇银行等投融资机构,不断完善投融资体制。加大中小企业上市培训辅导,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金融机构要不断改善服务,主动参与县域工业企业特别是工业园区建设项目的论证,并纳入项目贷款支持对象。
(六)积极培育名牌产品
引导企业以管理为核心,建立健全技术标准体系,完善质量监督体系,以追求产品的技术先进、质量上乘、款式新颖、服务优质为目标,以规模以上企业和块状经济、专业园区、专业市场为基础,以八大支柱产业为重点,打造一批产品档次高,市场占有率高,产品知名度高的名牌产品。支持拥有省级以上名牌产品的企业,进军省外及国外市场,扩大知名度,巩固品牌成果,提高品牌效应。
(七)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建立健全企业管理人才引进及培训机制,促进企业提高管理水平。深化民营企业“东部行”活动,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依托职业技术教育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加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力度。鼓励和支持企业高薪聘请急需人才。拓宽引智渠道,动员和鼓励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参与县域工业化创业。
(八)优化发展环境
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有关政策,抓住省上实施百千万中小企业发展工程的机遇,从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全力支持县域工业企业做大做强。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实行一厅式办公,“一站式”服务制度,进一步加大治乱减负力度,优化发展环境。要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完善融资担保、人才培训、创业辅导、技术创新、信息咨询、市场开拓等六大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益。进一步加强对县域工业经济运行的监控分析,及时掌握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的运行态势,搞好跟踪服务,促进县域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带来的“宝鸡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宝鸡市县域工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全部内容,更多内容敬请关注律咖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果本公司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