颁布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 文号: |
颁布日期:2012-11-15 | 失效日期: |
效力级别:地方政府规范性文件 |
包头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的实施意见
包府办发〔2012〕199号
各旗、县、区人民政府,稀土高新区管委会,市直各部门、单位,中直、区直企事业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入学习贯彻〈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的通知》(内政办发〔2012〕78号)精神,进一步加强质量工作,深入推进质量兴市建设,全面提升质量水平,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我市质量发展的基础与环境
质量是企业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反映一个城市的综合实力。多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质量工作,在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下,通过认真贯彻落实《质量振兴纲要(1996—2010年)》,我市的质量兴市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在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等方面得到了有效提升,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但是,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我市质量总体水平还不能完全满足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的需要。总体上仍存在着质量发展的基础比较薄弱,工业企业提升质量的内在动力不足,自主创新和品牌创建能力不够,原创性产品和技术不多,服务业顾客满意度较低,质量整体水平的提高滞后于经济规模的增长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全市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阻碍了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以及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我市新一轮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条件;自治区打造以呼包鄂为核心的沿黄河沿交通干线经济带和西部城市群,推动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产业协同与融合发展,为我们提升产业水平、加快城市化进程和各项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对质量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包头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工业城市,同时,作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必须准确研判形势,立足新起点,开启新视野,积极贯彻落实《纲要》精神,继续宣传贯彻“质量兴市”发展理念,不断增强全社会的质量发展意识,争创“质量强市”,营造政府重视质量、部门推动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的良好氛围,促进全市质量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引导全市经济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
二、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质量兴市战略,强化质量法治建设,以标准体系建设为基础,以争创政府质量奖和品牌创建活动为载体,以质量诚信体系建设、检验检测平台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为保障,切实发挥质量工作在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生态文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的重要作用,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竞争力,推动经济增长真正建立在结构优化、质量提高、效益改善的基础上,努力提升质量总体水平,为推进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工作方针。以人为本,安全为先,诚信守法,夯实基础,创新驱动,以质取胜。
一是把以人为本作为质量发展的价值取向。以人民需求为导向,以人民满意为标准,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创造高质量的产品、工程、服务和环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营造全社会共同努力、积极参与质量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是把安全为先作为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落实质量安全责任,严格质量安全监管,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质量安全风险管理,严抓食品安全、特种设备安全,科学处置质量安全事件,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
三是把诚信守法作为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增强质量诚信意识,完善质量信用体系,严厉打击各类质量违法行为,营造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推动先进质量文化建设。
四是把夯实基础作为质量发展的保障条件。加强质量法治建设,夯实质量管理基础,加强质量教育和人才培养,进一步推进标准化、计量、认证认可以及检验检测能力建设,为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
五是把创新驱动作为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创新体系,加快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自主创新能力,推动质量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六是把以质取胜作为质量发展的核心理念。坚持好字优先,好中求快。全面提高各行各业的质量管理水平,依靠质量赢得市场竞争优势,增强我市产业、企业和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推动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发展目标。到2020年,质量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质量总体水平显著提升,质量发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科学发展、质量第一”的理念在全社会得以牢固树立,发展优质高效农牧业,繁荣发展服务业,做强做大制造业,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名牌产品、支柱产业及大企业集团,建成一批国家级、自治区级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建设一批具有先进水平和带动能力的现代产业集群,产品、工程、服务和环境质量整体水平显著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
1.产品质量:到2020年,产品质量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主要工业产品85%以上按照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质量创新能力和自主品牌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基本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质量需求。一般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保持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指标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产品质量安全指标100%达到国家强制性标准要求,可比性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95%以上。农产品和食品实现优质、生态、安全,制造业主要行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地方优势产品总体质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到2015年,产品质量发展的具体目标:
一是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水平持续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超过30%,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6%以上。围绕区域特色,巩固提高传统优势产品,大力实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重点食品质量安全状况保持稳定良好。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二是制造业主要行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质量稳定提高。制造业的产品质量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产品质量合格率稳步提高,主要工业产品的质量损失率逐步下降,重大装备部分关键零部件、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等重点工业产品和重要消费类产品的技术质量指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产品质量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一般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保持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上,产品质量自治区级监督抽查合格率稳定在85%以上。巩固重型汽车、铁路用钢轨、锅炉用无缝钢管、铸造用铝锭、矿用设备等产品的优势,培育发展一批国家级品牌产品,品牌价值和企业效益同步提升,打造一批创新能力强、创业环境好、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和产业集聚区。
三是特有产业发展能力大幅提升。发挥我市冶金产品地区优势,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重点在稀土及稀土应用新材料、高品质结构用钢材、新型建筑钢材、金属钙制品、新型材料及复合材料、高品质有色金属材料等产品中进行培育发展。发挥产业优势,依托尖端制造技术基础,增加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重大装备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推动全市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2.工程质量:到2020年,建设工程质量水平全面提升,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重点工程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企业工程综合诚信评价体系建设全面完成,优良工程、优质工程、精品工程率达到西部地区领先水平。新开工建设工程100%执行节能环保标准,室内装饰工程节能环保符合国家标准规定。树立精品意识,积极培植典型项目,开展“优良工程”和“金鹿杯”评选,争创自治区“草原杯”和国家建设工程“鲁班奖”。
到2015年,工程质量发展的具体目标:
一是工程质量水平显著提升。工程质量整体水平保持稳中有升,竣工交付使用的工程质量达到国家标准或规范要求,人民群众对工程质量满意度显著提高,建设工程质量投诉率逐年下降。报监工程质量监督覆盖率达到100%,经监督验收工程质量的合格率达到100%。
二是工程质量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在建筑、交通基础设施、清洁能源和新能源等重要工程领域掌握一批核心关键技术,节能、环保、安全、信息技术含量和工业化建造比重不断提高。实施绿色建筑工程,住宅性能明显改善。
3.服务质量目标:到2020年,服务质量基本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地方服务标准体系制(修)订工作日益完善,服务业标准推动地方服务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建成一批国家级服务标准化示范区,培育形成一批凝聚民族文化特色的服务品牌和精品服务项目,骨干服务企业和重点服务项目的服务质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推动全市服务业大发展。
到2015年,服务业质量发展的具体目标:
一是生产性服务业质量保持平稳快步发展。在金融、物流、科技与研发、职业教育、地理交通等生产性服务领域,建立健全服务标准体系,全面实施国家服务质量标准,培育形成一批品牌影响力大、质量竞争力强的大型服务企业(集团)。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建立健全金融市场体系,构筑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加快构建信息服务体系。抓好市场培育,夯实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基础,优化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环境,促进生产性服务行业诚信经营。加快引进培养,建设服务业人才高地,努力形成人才加速集聚、有序流动的局面。生产性服务业顾客满意度达到80以上。
二是生活性服务业质量明显提高。加快服务业标准化建设,提升改造批发零售贸易、餐饮、宾馆等传统服务业,提高技术水平和经营效率,增强老字号企业及重点流通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拓展农村服务市场。加快发展旅游、房地产、物业服务、设计装饰、社区服务、教育培训、文化体育、金融、保险、物流、中介和信息咨询等新兴服务业,促进服务质量的全面提高,生活性服务业顾客满意度达到75以上。
4.环境质量:工业污染源得到有效控制,城区空气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浓度达到国家标准要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符合国家标准,污水经有效处理后达标排放。加大生态保护建设力度,生态退化得到遏止,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大大减轻,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绿化水平明显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
5.其他质量:优化政务环境,提高行政效能。加快自主创新,提高科技水平。建设节约型社会,加强人文环境质量建设。改进政府工作、文化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各个领域的质量水平,最终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质量的明显提高。
三、重点工作
(一)强化企业质量主体作用
1.严格企业质量主体责任。通过典型引路、签订质量承诺书、关键岗位责任人制度等措施,督促企业建立质量安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明确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对质量安全负首要责任、质量主管人员对质量安全负直接责任。强化质量安全第一责任者的意识,自觉守法经营,抵制违法生产经营行为。严格实施岗位质量规范与质量考核制度,实行质量安全“一票否决”。严格执行企业重大产品质量事故报告及质量事故应急处理制度,降低质量风险和质量损失。健全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切实履行质量担保责任及缺陷产品召回等法定义务,依法承担质量损害赔偿责任。
2.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企业要继续按照“质量兴市”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和行业自律要求,以市场为导向,全面实施质量经营战略,主动将质量管理思想融入企业的生产、经营、技术和服务等环节,提高产品质量水平,推动管理升级,增强竞争能力。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通过实施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强制性产品认证、溯源管理等手段,及时查找企业体系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或薄弱环节,确保体系持续改进。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经营,严格关键环节质量控制,严格质量检验和计量检测,严格落实售后服务责任。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大力推行科学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现代质量管理理念、方法,重点普及推广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广泛开展质量改进、质量攻关、质量比对、降废减损、质量管理小组等活动,培育一批质量卓越企业,树立全市质量管理标杆,推动企业融入经济全球化,提高国际竞争力。积极应用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技术,大力发展低碳、清洁、环保生产模式,更好地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
3.加快企业质量技术创新。强化企业质量创新意识,促使企业把技术创新作为提高质量的有效手段,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注重创新成果的专利化和标准化,切实改变重制造轻研发、重引进轻消化、重模仿轻创新的现象。注重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大对产业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成套技术的研究开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新产品研发。应用高新技术改善品种质量,提升产品档次,研发制造具有核心竞争力、高附加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和自主开发能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围绕产品质量,解决工序配套、优化工艺结构、理顺生产流程与创造精品工程和控制成本费用等方面进行自主创新,激励员工以小见大、以小出新,以百元、千元效益为目标,以合理化建议、QC创新小组为载体开展创新活动。扶持有条件的优势企业建立工程技术中心和产业化基地,努力成为集研发、设计、制造和系统集成于一体的创新型企业。
4.发挥优势企业引领作用。完善重点企业联盟制度,在全市重点行业扶持具有国家、行业先进水平的骨干企业成为企业质量管理标兵,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将质量管理的成功实践和先进方法向供应链的两端延伸、输出、推广,带动中小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和管理创新,提升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和市场服务能力,有效控制质量波动,减少质量损失,提升产业链的整体质量水平,引领新产品开发和品牌创建,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质量竞争力。
5.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引导企业树立以确保质量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的社会责任价值观,承担对员工、消费者、投资商、合作方、社区和环境等利益相关方的社会责任。建立和完善履行社会责任的机制和制度,将社会责任观念全面融入企业生产经营与决策活动。建立实施企业重大质量事故报告制度,鼓励中央、自治区驻包企业率先发布年度社会责任报告,促使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强化诚信自律,践行质量承诺,确保质量安全,维护劳动者权益,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在经济、环境和社会方面创造综合价值,树立对社会负责任的良好企业形象。
(二)加强质量监督管理
1.加快质量法治建设。牢固树立质量法治理念,加快制定和出台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地方性质量法律、法规,坚持运用法律手段解决质量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完善行政执法程序,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保证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法制培训长效机制,开展对执法人员的培养与培训,加强执法纪律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执法人员综合素质和执法水平。严格行政执法监督制约,对行政执法进行监督检查,开展行政执法专项监督检查。加强质量法制宣传教育,普及质量法律知识,营造学法用法守法的良好社会氛围。
2.强化质量安全监管。制定全市重点监督产品目录,加强对关系国计民生、健康安全、节能环保的重点产品、重大工程及重点服务项目的监管。加强对食品、药品、农资、建材、进出口商品等重点产品的监督抽查,落实生产许可、强制性产品认证、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和重大工程设备监理制度。深入开展对重点区域(如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市场等)、重点行业、重点产品的专项整治,严格风险分析,严格市场准入,严格生产监管,严格监督检验,严格执法打假。进一步加强各职能部门的沟通、配合,做好各环节质量安全监管,增强产品质量安全溯源能力,建立质量安全联系点制度,健全质量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
3.实施质量安全风险管理。研究建立全市缺陷产品(召回)管理工作机制和信息收集与反馈平台,运用质量安全因子分析与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技术。建立企业重大质量事故报告和产品伤害监测制度,加强对重点产品、重点行业和重点地区的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分析评估工作,对系统性质量风险及时发布预警,对重大质量安全隐患及时提出处置措施。建立和完善动植物外来有害生物防御体系、进出口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进出口工业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和卫生检疫风险监控体系,有效降低动植物疫情疫病传入传出风险,保障进出口农产品、食品和工业品质量安全,防止传染病跨境传播。建立以预防为主的质量安全风险管理工作机制,进一步提高安全监管工作的科学性、主动性和预见性。分析查找风险管理的关键环节及重点领域,研究探讨加强风险管理的有效途径,制定质量安全风险应急预案,提高风险监测、风险研判、风险预警、风险处置能力,切实做到对质量安全风险的早发现、早研判、早预警、早防范。
4.加强宏观质量统计分析。建立健全质量统计指标体系,将质量统计指标纳入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进一步扩大顾客满意度调查的覆盖面,定期公布与民生密切相关的产品、工程、服务和环境质量顾客满意度指数。各地方、各行业分别建立完善符合实际需求的质量统计制度和质量状况分析报告制度,定期评估分析质量状况及质量竞争力水平,研究国内外质量发展趋势,为宏观经济决策提供依据。
5.推进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建立以企业质量信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质量诚信体系。健全质量信用信息收集与发布制度,完善企业质量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充分发挥国有企业注重诚信、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引领示范作用,开展企业质量信用等级评价试点工作,对企业实施以质量信用、产品质量风险分级为基础的分类管理,积极探索生产许可证管理、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监督抽查、执法打假与企业质量信用监管的有效协调机制,建立质量失信企业“黑名单”曝光制度,加大对失信企业惩戒力度,依法惩处质量失信行为。完善社会监督约束机制,加强质量信用社会监督。以质量诚信建设推进社会质量信用评价体系建设,促进社会信用意识、企业信用水平和政府部门公信力的显著提高,打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经济环境。
6.依法严厉打击质量违法行为。加大生产源头治理力度,强化市场监督管理,深入开展重点产品、重点工程、重点行业、重点地区和重点市场质量监管执法,坚决查处制假售假大案要案,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危害公共安全、危及人身健康以及生命财产安全等质量违法行为。建立健全重大质量违法突发案件执法联动机制,做好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有效衔接,加大刑事司法打击力度。加强执法协作,建立健全处置重大质量违法突发案件快速反应机制和执法联动机制,强化区域性产品质量问题集中整治工作。畅通举报渠道,加强社会监督。严格质量事故调查和责任追究,加大警示问责和督导整改力度,严肃查处质量事故涉及的渎职腐败行为。坚决破除地方保护,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实施商业欺诈、侵犯知识产权、破坏生态环境、垄断经营和不正当竞争以及工程规避招标、假招标和转包等违法行为,形成公平有序、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
(三)创新质量发展机制
1.完善质量工作体制机制。按照大质量的观念,健全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质量安全责任体系。逐步形成政府监管、市场调节、企业主体、行业自律、社会参与的质量工作格局。加强探索公共技术平台运作运行机制,给行业会员提供更多共性技术服务。建立更加完善的监管体系,树立科学监管理念,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广覆盖监管网络,延伸基层监管网络,切实强化保障支撑,推进质量诚信体系、责任体系建设,全面提升监管效能,努力推动质量安全工作步入科学监管轨道,确保质量安全水平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巩固提升。发动全社会来参与质量兴市建设,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2.健全质量评价考核机制。研究制定质量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考核制度及实施方案,推动地方政府将质量安全和质量发展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评价指标。坚持政府引导、市场推进、企业为主、社会评价的原则,不断完善各行业、各部门的质量评价体系制度建设,逐步构建全市质量评价考核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
3.强化质量准入退出机制。发挥质量杠杆作用,完善市场准入、退出机制。对涉及人身健康安全的食品、药品、化妆品、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等产品和重要敏感进出口商品,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严格执行工程建设招标投标制度、施工图审查制度、工程监理制度、竣工验收备案制度和安全生产“三同时”制度,严把工程建设质量关。对不符合安全标准或存在危险隐患的产品,严格实施召回。对危及人身健康、财产安全和环境安全的产品,强制其退出市场。对问题严重的企业实施强制整顿,对整顿效果不佳的依法实行关闭取缔。对因责任过错造成重大质量安全事故的工程建设相关责任单位,依法严肃处理。重点服务行业实施服务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对造成重大人身安全和财产损害的服务主体,责令其退出服务领域。对不能保证质量安全和整改后仍然达不到要求的企业,依法强制退出。
4.创新质量发展激励机制。积极推进质量管理新举措,结合“质量兴市”建设,建立健全质量激励机制,认真完善和落实各级政府对品牌产品、质量先进企业的鼓励政策,对实施卓越绩效管理、质量效益良好的企业实行重奖。设立“政府质量奖”,对在质量管理工作中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提升质量水平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或企业家给予表彰奖励,树立先进典型,激励广大企业和全社会重质量、讲诚信、树品牌。鼓励企业积极开展争创质量管理先进班组和质量标兵活动。实施品牌带动工程,加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及自治区、包头市名牌产品、著名商标等组织创建工作。积极参与品牌价值评价体系建设,把优质安全作为扩大市场需求的积极要素,促进社会资源向品牌产品和优势企业聚集。
5.创建品牌培育激励机制。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不断增强品牌产品的发展潜力和后劲。建立和完善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推动企业加快技术中心建设,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培育开发一批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制造业产品品牌。建立品牌产品培育奖励制度,对品牌生产经营企业实施资金奖励。商贸、税务、检验检疫等部门对其进出口业务开辟“绿色通道”,简化审核程序。发挥品牌产品生产企业的辐射作用,带动全市品牌产品做强做大,以主导产品为核心、以产业为纽带、以配套促聚集,搞好上下游产品的衔接,形成关联度大的产业链。各地、各行业要从实际出发,在新建项目和招商引资过程中,注重引进品牌、培育品牌,努力形成一批产品品牌化、市场国际化、组织集团化、经济规模化的品牌区域、品牌行业。
6.建立质量安全多元救济机制。积极探索实施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的产品质量安全多元救济机制,推行以侵权责任赔偿为主的产品质量责任保险和产品责任保险制度,建立保险人监督被保险人质量体系和产品质量的新型监督机制,保障质量安全事故受害者得到合理、及时的补偿,并逐步推广到服务和工程领域。引导企业、行业协会、保险公司以及评估机构实现合作共赢,完善风险评估和预防机制,降低质量安全风险,切实维护企业和消费者合法权益。
(四)优化质量发展环境
1.加强质量文化建设。深入开展全国“质量月”、“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等群众性质量活动,普及质量知识,倡导科学理性、优质安全、节能环保的消费理念。推进企业质量文化建设,引导企业树立“质量第一”、“质量就是胜利”、“质量就是生命”的理念,实施以质取胜的质量经营战略,强化诚实守信的职业操守,将持续改进、不断创新、追求卓越的质量精神转化为企业员工的行为准则,自觉抵制违法生产经营行为。树立以需求为准则,追求用户满意,质量体现价值,质量创造价值的质量价值观;诚实守信,求真务实的质量道德观。加强质量法制和质量知识普及教育,提升全民质量素养和质量意识,倡导理性科学、优质安全、节能环保的消费观念,培育诚信至上、公平正义的质量道德风范,努力形成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人人关心质量的良好氛围,提升质量文化软实力。
2.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建立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市场规则。把优质安全作为扩大内需的积极要素,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倡导优质、安全、低碳、文明的消费模式,促进生产要素和优质资源向优秀品牌和优势企业流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联合开展市场监督管理工作,完善“行政执法、企业自律、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长效监管机制,实现监管理念的“三个转变”(即由过去的静态监管向动态监管转变;由过去的传统监管模式向现代化监管模式转变;监管重心由最初的准入监管向全程监管转变)。推行政务“五个公开”(即公开举报电话、公开办事程序、公开承诺内容、公开收费标准、公开处罚依据),接受群众监督。有效打击垄断经营和不正当竞争,破除地方保护,维护市场秩序,营造一个诚信经营、安全放心的市场环境。
3.完善质量投诉和消费维权机制。加强质量举报和投诉处理机构建设、法制化建设、规范化和网络化建设,健全产品售后公共服务质量诚信体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质量投诉信息平台,充分发挥12315、12365等投诉热线的作用,畅通质量投诉和消费维权渠道。建立健全数据分析中心,完善数据动态分析功能,为消费者权益保护和市场监管的科学决策提供客观依据。积极推进社会性质量仲裁检验和质量鉴定,有效调解和处理质量纠纷,化解社会矛盾。增强公众的质量维权意识,变被动维权为主动维权,建立社会质量监督员制度,及时认识掌握新商品、新服务对消费维权产生的影响,能预测市场的动态,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将可能出现的消费者投诉消灭在萌芽阶段。支持和鼓励消费者依法开展质量维权活动,更好地维护用户和消费者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4.发挥社会中介服务作用。从宏观和全局的角度,关注全市各类中介机构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条件,改善中介机构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行业协会自律管理作用,完善中介机构自律和他律制度,依法对中介机构实行监督、指导和管理,促进中介机构独立、客观、公正地执业,更好地为基层服务、为企业服务、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加强质量管理、检验检测、计量校准、合格评定、信用评价等社会中介组织建设,积极开展质量技术服务,推动质量服务的市场化、规模化、网络化和品牌化。质检机构、行业协会(学会、商会)、保险以及评估机构等社会中介组织要积极提供技术、标准、质量管理、品牌建设、仲裁检验和质量鉴定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及时反映企业及消费者的质量需求,依据市场规则建立自律性运行机制,进一步规范行业、服务企业,充分发挥中介组织在质量发展中的桥梁纽带作用。
5.加强质量宣传。充分发挥新闻媒体质量宣传的主渠道作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促进各行各业思质量之举、谋质量之策。在全国“3·15”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质量月期间,深入开展宣传活动,深入企业、机关、社区、乡村,普及质量基础知识,大力宣传质量工作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及质量管理先进典型。注重质量舆论监督,加大对质量违法案件的曝光力度,震慑质量违法行为。要通过广泛开展质量论坛、名牌讲座、质量专栏、网络宣传等宣传教育手段,努力提高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广大企业和消费者的质量意识,树立科学的质量发展理念,为质量工作的深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新闻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及时宣传报道质量兴市的重大活动,重点宣传品牌战略、技术标准战略的成效及经验,引导消费者和全社会积极参与质量兴市活动,树立良好质量意识、质量平安意识,形成政府、企业重视质量,新闻媒体宣传质量,社会、群众关注质量的浓厚氛围。
6.深化质量工作交流合作。积极参加国内、国际质量大会,学习先进企业的质量管理经验,加强质量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围绕全市重点产业、重大项目、区域经济发展及检验检测技术、标准一致性,开展多种形式的“走出去、引进来”交流合作,组织参与质量相关的国家和区域性标准、规则的制定。引进发达地区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促进企业走卓越绩效的质量经营之路,增强产品竞争力,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质量支撑和保证。鼓励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社会团体开展质量交流与合作,培养质量管理人才及高端人才。
(五)夯实质量发展基础
1.推进质量创新能力建设。切实把握国家重大科技发展方向,在重点科研项目、科研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质量科技投入,与国家的创新战略和科技规划紧密衔接,力争在国家支持的重点领域取得创新和突破。加快推进质检科技协作平台建设,为成果转化应用创造条件,提供保障。发挥优势企业作用,加快建立与重点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合作机制,充分利用重点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智力优势,建立“质量专家库”,有效推进全市质量发展步伐。
2.加强标准化工作。贯彻落实重要标准,提升标准化的影响力和实施率。围绕我市各项产业政策,加快完善现代农业、战略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节能减排等业务领域标准体系建设,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加快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工作步伐,利用标准信息网络查询系统,积极引导帮助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加快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步伐,全面提升产品的实物质量。有效整合全市技术资源,加强全市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及标准专家库建设,充分发挥全市标准化技术力量,改善标准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加快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3.强化计量基础支撑作用。结合新型工业化进程,建立并完善量值传递和测量溯源体系,建设一批重大精密测量基础设施,提升计量服务能力。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节能减排、改善民生等对计量新需求,加强计量标准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法制计量,强化工业计量和能源计量监管。开展计量标准装置研制,加大社会公用计量标准投入力度,逐步提高基层计量技术机构强制检定覆盖率,加强各级社会公用计量标准的比对,建设和提升一批全市最高计量标准,确保全市量值统一和准确可靠。
4.推动完善认证认可体系。以全面保障认证有效性为核心,建立健全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法规规范、行政监管、认可约束、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认证认可管理模式,完善认证市场退出和淘汰机制。加大重点领域认证认可推进力度,积极开拓节能环保认证、HACCP认证、乳制品认证、服务认证等新领域。加强强制性产品认证监管,进一步规范自愿性认证市场。
5.加快检验检测技术保障体系建设。按照“整合资源、突出重点、科学布局、服务发展”的思路,加强检验检测技术保障体系建设。积极采用先进技术,提高技术机构检验检测水平。推进技术机构资源整合,优化整合检验检测社会资源,实现质量技术机构的合理布局和优化配置,构建科学、高效、符合市场规则的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社会公共检测平台和检测资源共享平台,促进各种社会资源的集成和共享。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以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地理信息管理系统为支撑,推广特种设备检验管理系统应用,实现安全监察与检验检测联动与共享。加强对技术机构进行分类指导和监管,规范检验检测行为。促进技术机构完善内部管理和激励机制,提高检验检测质量和服务水平。加强政府实验室和检测机构建设,重点建设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区域综合共享检测平台,努力拓展国际检测市场,通过争取国际著名企业客户资源和国际权威认证,提高实验室的品牌含金量。
6.推进质量信息化建设。依托现代网络资源,按照“先一步、高一层、创一流”的要求,强力推进信息化网络工程建设步伐,充分发挥质量信息化建设在转变职能、提高效率、加强监管、服务社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建立全市质量信息监测、共享和综合发布体系,运用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依托物品编码与组织机构代码等基础信息资源,加强质量信息的采集、追踪、分析和处理,提高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提升质量安全动态监管、质量风险预警、突发事件应对、质量信用管理的效能。实现以各职能部门为门户网站的集群网站建设,为社会公众提供政务信息、行政审批网上申报和网上信访等项服务。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提高产品质量和工程质量信息化水平。
(六)实施质量提升工程
1.质量素质提升工程。建立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普及质量知识。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设立质量管理相关专业,培养质量专业人才。广泛开展面向企业的质量教育培训,重点加强对企业经营者的质量管理培训,鼓励相关技术人员参加国家质量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以及注册设备监理师、注册计量师考试,加强对一线工人的工艺规程和操作技术培训,提高企业全员质量意识和质量技能。持续开展“思想建设传统化、教育培训经常化、队伍建设执行化”的三化建设,提升质量队伍整体水平。
2.可靠性提升工程。在汽车、工程机械、特种设备、基础件等重点行业,加强产品可靠性设计、试验及生产过程质量控制,依靠技术进步、管理创新和标准完善,提升可靠性水平,促进我市产品质量由符合性向适用性、可靠性转型。到2020年,重点产品可靠性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重大装备可靠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服务质量满意度提升工程。根据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的不同特点,建立健全服务标准体系和服务质量测评体系,在交通运输、现代物流、银行保险、商贸流通、旅游住宿、医疗卫生、邮政通讯、社区服务等重点领域,建立健全服务标准体系,建立顾客满意度评价制度,推进服务业满意度评价试点,引导企业提高服务质量,满足市场需求,促进服务市场标准化、规范化、国际化发展。
4.质量对比提升工程。在工业、农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等行业,分类分层次广泛开展质量对比提升活动。比照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在重点行业和支柱产业,开展竞争性绩效对比。在产业链和区域范围内,引导我市骨干企业以卓越绩效国家标准为依据,开展过程质量和管理绩效对比。制定质量对比提升工作制度,建立科学评价方法,完善质量对标分析数据库,为制定发展战略、明确发展目标提供质量改进的参考和依据。制定质量改进和赶超措施,优化生产工艺、更新生产设备、创新管理模式,改进市场销售战略。建立质量提升服务平台,完善对中小企业信息咨询、技术支持等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体系,实现质量提升和赶超。到2015年,在我市重要产业领域的企业中开展质量对比提升示范活动,推动有关行业树立国内外先进标杆,推进行业产品可靠性上台阶、上水平,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5.清洁生产促进工程。建立能源计量监测体系,积极落实低碳产品标识、能效标识、再生产品标识与低碳认证、节能产品认证等制度。严格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生产许可管理,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产业,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切实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节能降耗水平。重点推广高质量、低消耗、低排放和低污染的清洁生产技术。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严格控制各类污染,提高城乡环境质量。到2015年,低碳、清洁、高效的生产经营模式基本形成,绿色环保技术广泛应用,清洁生产示范项目、技术服务和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完成并有效利用。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质量兴市领导小组要加强对全市质量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规划全市质量兴市工作,制订落实本实施意见的年度行动计划,研究解决和协调处理重大质量问题,督促检查《纲要》贯彻落实情况。各级政府、各行业主管部门要把质量发展目标纳入本地区、本行业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把产品质量安全纳入地方政府年度绩效考核体系,将质量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实施方案,明确目标责任,认真组织实施,切实提高质量发展的组织保障水平。
(二)完善配套政策。各级政府要加大对质量工作的投入,将质量奖励、品牌战略推进、技术标准体系建设、质量安全监管抽查、公共检验检测服务平台建设等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情况逐年提高;发展改革、财政、科技等部门要将质量安全和质量发展项目建设纳入重点支持范畴;金融部门要加大对名优产品生产经营企业的扶持力度;企业要加大对产品质量改进、新产品研发和技术进步的资金投入;完善产业、环保、金融、财税等政策措施。在执行过程中要加强本实施意见与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的政策衔接,确保本实施意见提出的各项目标得以实现。
(三)狠抓工作落实。各级政府、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将落实本实施意见的远期规划同解决当前突出的质量问题结合起来,突出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重点产品和重点人群,有效解决事关公共安全、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的重点质量问题。要联系本地区、本部门质量安全中的实际问题,落实确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夯实质量基础,保障质量安全,促进质量发展。
(四)强化检查考核。各级政府、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建立落实本实施意见的工作责任制。要将主要目标和任务分解落实到市、县(区)、乡和有关部门。将质量指标,尤其是质量安全约束性指标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强化约束性指标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促进作用。建立完善质量目标考核制度,对实施意见的实施情况进行严格检查考核,确保质量发展取得实效。对实施过程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市政府适时组织检查本实施意见的贯彻实施情况。
2012年11月15日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带来的“包头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的实施意见”全部内容,更多内容敬请关注律咖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果本公司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