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资讯 > 法律法规 > 涉外法律类 > 招商引资 >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宜昌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宜昌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颁布单位:湖北省宜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文号:
颁布日期:2011-08-16 失效日期:
效力级别:地方政府规范性文件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宜昌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宜昌开发区管委会,各大中型企业,各大中专学校:

《宜昌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一一年八月十六日

宜昌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旅游业是“一业兴带百业旺”的战略性产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宜昌市旅游资源富集,产业基础较好,发展势头强劲,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发展前景非常广阔。为培育战略性支柱产业,建设旅游经济强市,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带动现代服务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结合我市实际,制订《宜昌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旅游业发展态势

(一)“十一五”旅游业发展情况

1、旅游经济效益快速增长。“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接待游客5714.1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384.5亿元,比“十五”时期分别增长49.9%、63.1%,年均分别增长11.9%、12.8%。其中入境游客126.0万人次,创汇2.66亿美元,比“十五”时期分别增长16.9%、19.8%;国内游客5588.1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365.1亿元,比“十五”时期分别增长50.9%、68.0%。

2、旅游产业体系日趋完善。至2010年底,全市拥有国家质量等级旅游景区25家,其中5A级1家、4A级10家、3A级14家;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5处;旅行社112家,其中组团社3家;星级饭店65家,其中四星级11家,三星级30家;星级游轮14艘,旅游车辆400多台;旅游从业人员26.7万人,其中注册导游2620名,景区导游298名;设有旅游院系的大专院校4所,旅游中专10余所。全市初步形成了农业旅游示范点、旅游名镇名村、特色农家乐等乡村旅游产品,三斗坪镇进入“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示范行列,全市农家乐3431家,达到星级标准的1021家,其中达到三星级标准的169家,达到四星级标准的21家。大力开发旅游纪念品,推出了宜昌十大特色旅游商品。打造了《楚水巴山》、《盛世峡江》等一批精品旅游文艺节目。全市基本形成了以“食、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为主体、其它关联产业为支撑的旅游产业体系。

3、旅游项目建设扎实推进。高起点编制了《宜昌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修编)、《宜昌市生态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旅游专项实施方案》、《宜昌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宜昌极限运动旅游发展规划》,配合省旅游局编制了《湖北省长江三峡国际旅游目的地发展与控制性规划》,规划建设三峡旅游目的地城市。依托三峡旅游核心品牌,加快创建宜昌三峡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打造清江画廊、屈原故里、昭君故里等六大精品片区,把宜昌建成集山水观光、休闲度假、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城市。争取国家和省鄂西圈旅游专项资金支持长江三峡游轮中心、三峡人家、清江画廊、柴埠溪、三峡大瀑布、凤凰山屈原故里等重点项目以及旅游名镇名村和农家乐项目的开发建设。“十一五”期间,全市旅游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03.7亿元,竣工项目55个。先后引进均瑶集团、万达集团、鄂西圈投资公司、香港鸿铭、三特索道等企业开发宜昌旅游。支持长江三峡集团公司、葛洲坝集团、三江航天集团、宜昌国贸集团等企业进军旅游业,初步形成了国家和地方政府加大投入,外资和国内民营资本加快进入,金融机构积极支持参与的多元化旅游投资格局。

4、城市旅游形象进一步提升。着力打造长江三峡、三峡大坝、屈原昭君等旅游名片,“金色三峡、银色大坝、绿色宜昌”被评为中国旅游知名品牌。整合宣传资源,持续多年在央视播放旅游宣传片。成功举办十届中国宜昌三峡国际旅游节以及首届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等重大节赛活动,极大提升了宜昌城市旅游形象。在北京、上海、广州、大连、武汉等城市持续开展促销活动,大力开拓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等区域客源市场。积极参与鄂渝区域合作,成立了三峡区域旅游联合体。加强与鄂西圈城市合作,鄂西圈首次旅游合作会议顺利召开,签订了一系列合作协议,初步建立了资源共用、线路共建、品牌共创、利益共享的区域合作机制。

5、旅游行业管理迈上新台阶。围绕“六创”(即旅行社创强、饭店创星、景区创A、厕所创星、导游创优、城市创佳),大力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在旅行社管理上,开展文明旅行社创建和旅行社诚信等级评定;在饭店管理上,开展星级饭店规范达标活动,推进绿色旅游饭店创建工作;在导游管理上,在全省率先实行旅游景区导游人员资格考试认证和景区导游持证上岗,强化导游人员的年审、考核和培训工作。深入贯彻国务院新的《旅行社条例》及《实施细则》、《湖北省旅游条例》、《宜昌市旅游监察办法》。每年开展旅游市场专项整治工作,对旅游安全和市场秩序进行联合执法,认真受理游客投诉,结案率达100%。健全旅游安全责任体系,制定了旅游安全应急预案,加强了安全应急演练。对三峡游船市场进行综合整顿,组建三峡专线旅游服务中心。

6、发展理念和手段不断创新。创新节庆活动和宣传促销方式,在央视黄金时段播放“来宜昌、看大坝、游三峡人家”宜昌城市旅游形象广告,举办了“奥运在北京、旅游到宜昌”、世博旅游宣传等一系列独具宜昌特色的促销活动。支持长江三峡旅游发展公司、三峡环坝旅游发展集团、三峡晓峰旅游发展集团、市交运集团、市物资总公司等旅游市场主体做大做强。在全省率先实施旅游年卡惠民工程,推行宜昌三峡旅游景区年卡。在全省率先实行旅游客车专用号牌制度。

当前,我市旅游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认真研究解决。一是发展方式亟待转变。旅游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旅游资源深度开发不够,资源综合利用效率较低,旅游经济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旅游收入占GDP的份额逐年减少。二是旅游产品亟待转型。旅游产品单一,休闲度假、文化体验、商务会展类旅游产品发展不够,旅游供给水平与日益壮大的休闲消费需求不相适应,游客在宜停留时间不长。三是产业结构有待优化。食住行游购娱等要素比例不匹配,聚集发展不够,档次有待提升,尚未形成以旅游业为纽带的大旅游产业集群。四是旅游发展协调机制有待完善。产业政策、资源开发利用的区域限制和部门障碍依然存在,制约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二)“十二五”旅游业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随着旅游消费大众化、多元化时代的到来,中国旅游业将进入高速增长的新阶段,湖北省加快深入推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宜昌市旅游业将进入一个大发展、大转型、大提高、大跨越的黄金机遇期。

1、旅游业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一是国家实施扩内需的政策,旅游业成为消费升级的主要受益行业。随着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消费结构发生变化,旅游消费成为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爆发式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给加快旅游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二是一系列国家战略与区域政策为旅游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的出台,国民旅游休闲纲要的推行,湖北省“两圈一带”总体战略的深入推进,为旅游业争取支持、加快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三是科技进步特别是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将促进、提升旅游管理手段和服务方式。四是三峡工程全面进入收获期,随着三峡工程的后续规划与建设,宜昌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为加快旅游业发展、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坚实基础。五是与旅游业密切相关的区域交通环境进一步优化,沪渝高速、荆宜高速、三峡翻坝高速、宜巴高速、汉宜城际铁路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投入运营或即将建成,宜昌区域性交通枢纽地位和便捷的立体交通网络逐步形成,宜昌与国内外主要旅游客源市场的空间距离进一步缩短。

2、旅游业发展面临着挑战。在国内区域发展大格局中,我市处于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重庆城乡统筹等三个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夹击中。从全省来看,武汉城市圈旅游业发展态势较猛,鄂西圈内其它市州旅游业后发优势开始显现。我市大旅游产业体系尚未形成。从全市来看,旅游资源缺乏有效整合,旅游企业实力不强,旅游服务的国际化、专业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不够。

二、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机遇,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促进和带动作用、在服务业中的引擎和龙头作用,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模式、转变发展形态,提升发展机制、提升产业素质、提升旅游质效,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步伐,推动宜昌旅游由观光型向复合型转变,由数量扩张型向质效提升型转变,由旅游过境地向旅游目的地转变,把旅游业培育成全市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努力把宜昌建成长江三峡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城市。

——从观光型旅游向复合型旅游转变。积极顺应旅游发展趋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人文优势和综合环境优势,全面提升观光旅游,加快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积极拓展商务会展等专项旅游,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旅游产品,形成多层次、多元化、四季游的旅游产品组合体系,不断满足国内外游客多样化旅游需求,增强宜昌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从数量扩张型向质效提升型转变。深入推进旅游资源深度整合、产业深度融合,大力调整产品结构,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延长游客在宜停留时间,增加人均旅游消费,壮大旅游产业规模和实力,旅游收入相当于生产总值的比重大幅提高,旅游经济综合效益全面提升,旅游质效达到全国旅游城市先进水平,旅游业成为重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从旅游过境地向旅游目的地转变。依托三峡旅游核心品牌,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整合旅游资源,优化区域布局,培育产业集群,打造旅游精品。按照国际旅游目的地服务标准,加快推进旅游要素转型升级,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全面提升旅游管理和服务水平,努力把宜昌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三峡国际旅游目的地。

(二)发展原则

1、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多元投资、社会参与的发展机制,开放旅游市场,调动各方力量,扶优汰劣做强旅游企业,形成旅游发展合力,增强旅游发展实力。

2、统一规划,统筹发展。按照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长江三峡国际旅游目的地发展总体要求,进一步优化旅游空间布局。坚持全市“一盘棋”,统筹区域旅游发展,统筹城乡旅游发展,统筹旅游产业发展,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分步建设。

3、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坚持改革创新,破除体制机制性障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从资源整合、板块建设、筹资融资、市场主体培育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入手,开展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加快推进旅游发展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增强旅游发展的动力与活力,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4、突出特色,打造精品。紧紧依托三峡旅游核心品牌,围绕“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目标,精心培植特色产业和精品景区,着力培育休闲度假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和留客能力,推进宜昌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5、区域联动,开放合作。呼应汉渝,扩大开放合作,加强宜昌与三峡地区及鄂西圈内其他城市的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密切与主要客源地(国)的联系,构建合作共享发展平台,打破区域界限和行业限制,形成大资源、大市场、大旅游、大开发格局。

6、科学开发,永续利用。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以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与生态产业发展为重点,坚持节能环保,倡导低碳旅游,实行有效保护、科学开发、永续利用,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

(三)战略目标

通过五年努力,把宜昌建成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城市,实现从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的跨越。到2015年,全市接待海内外游客超过3600万人次,年均增长20%以上;旅游总收入达到40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游客在宜平均停留时间达到2.5天;旅游行业提供直接就业10万人,带动间接就业50万人。到2020年,全市旅游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实现新跨越,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三峡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

支撑上述战略目标实现的主要指标有:

表1宜昌市旅游业发展主要指标体系

支撑指标2010年2015年国家级旅游度假区02个(宜昌三峡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清江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高尔夫球场03个(龙盘湖、清江天龙湾、三峡坝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14个五星级饭店010家全国百强旅行社01~2家旅游上市公司01~2家旅游名镇13~5个旅游名村115~20个(四)战略重点

1、加快推进旅游产品转型升级。坚持高起点规划,精细化建设,品牌化经营,积极创建三峡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精致打造一批特色精品景区和精品线路,培育旅游新业态,构建现代旅游产品体系,不断增强旅游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2、加快推进旅游服务转型升级。积极顺应旅游发展新形势新要求,大力实施旅游环境提升工程、旅游交通便捷工程和旅游文化融合工程,统筹推进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一体化发展,强化旅游服务功能,构建方便快捷、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城市旅游综合服务体系,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3、加快推进旅游市场主体转型升级。充分发挥旅游市场主体在推动旅游转型升级中的支撑作用,大力倡导“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的理念,继续深化旅游行业改革,不断扩大旅游业对内对外开放,大力引进国内外旅游战略合作伙伴,千方百计扶持各类市场主体加快发展,支持旅游企业做大做强。

4、加快推进旅游营销转型升级。高度重视旅游营销,突破思维定势,创新旅游营销方式方法,继续深化区域旅游合作,把推进旅游市场营销与打造城市品牌紧密结合起来,探索建立联动宣传促销机制,构建政府营销城市、企业营销产品、优势互补、整体联动的营销新格局。

三、旅游发展布局

立足全省“两圈一带、双轮驱动”发展格局和“一江两山”战略重点,以长江三峡、三峡大坝为主要标志,以城市为重要支撑,以交通为串联网络,以品牌整合景区板块,以宜昌三峡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龙头,形成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区、昭君故里文化旅游区、清江巴土风情旅游度假区、柴埠溪后河原始生态旅游区、三国文化体验旅游区、嫘祖故里生态旅游区为精品板块的发展新格局。

(一)建成5个都市旅游服务中心

以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为契机,强化宜昌作为三峡旅游的重要增长极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城市作用,着力完善城市旅游服务功能,提升城市文化魅力,优化旅游环境氛围,增强城区留客能力,建成5大都市旅游服务中心。

1、都市旅游交通集散中心。以汉宜城际铁路、火车东站和三峡机场为核心,加强城市交通无缝对接,完善旅游交通枢纽功能,建成都市旅游交通集散中心。

2、都市文化娱乐游憩中心。以夷陵广场CBD、解放路步行街、九码头万达广场三大商圈为核心,结合西陵区、伍家岗区旧城改造,加快特色文化街区打造,凸显城市文化特色,完善旅游服务功能,建成都市文化娱乐游憩中心。

3、都市旅游综合服务中心。以平湖半岛为核心,加快推进长江三峡游轮中心、三峡国际会议中心、平湖半岛、西陵峡口等重大旅游项目建设,建成都市旅游综合服务中心。

4、都市商务会展旅游中心。建设发展大道商务会展新区,重点建设好三峡国际会展中心,突破性发展会展旅游业,建成都市商务会展旅游中心。

5、都市生态休闲旅游中心。建设点军五龙旅游新区,突出山水园林休闲特色,谋划鄂西文化旅游产业园,尽快启动磨基山旅游综合开发,整体打造成为江南旅游新区,建成都市生态休闲旅游中心。

建设好2条城市景观带。一是城区沿江景观带,重点建设葛洲坝、西坝、滨江公园、和平公园、磨基山、天然塔、虎牙以及沿江灯饰景观工程,适时启动城区江上夜游项目;二是三峡机场至夜明珠进城高速公路景观带,配套完善标志性景观、形象标识牌、植被生态景观以及民房造型改造等,建成生态景观廊道。

(二)建设宜昌三峡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科学编制宜昌三峡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建设规划,实行统一规划建设、统一招商引资、统一经营模式、统一宣传营销、统一旅游线路,科学布局度假居住区、综合服务区、游览观光区、文化娱乐区、运动区和其它特色功能区,加快建设适应度假区发展的产业、市场、服务体系。以三峡大坝为龙头,以西陵峡及沿江快捷通道为发展轴,突出山水文化、名人文化、水电文化等内涵,整合旅游资源,完善配套设施,优化旅游环境,强化旅游交通组织,提升服务水平,重点推进三峡大坝、西陵峡口、龙盘湖、三峡人家、三峡车溪、三峡晓峰、凤凰山屈原文化旅游区等景区建设,规划建设长江三峡世界地质公园、生态文化体育公园、大老岭森林度假公园,加强长江三峡国家风景廊道建设,适时启动西陵峡夜游工程,整体打造成为峡、坝、景、城融为一体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三)打造六大精品旅游区

1、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区。以屈原文化为品牌,以西陵峡(西段)为纽带,以凤凰山屈原文化旅游区、九畹溪、乐坪里为重点,加快完善县城旅游服务功能,整体打造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屈原故里旅游区。

2、昭君故里文化旅游区。以昭君文化为品牌,以香溪河为纽带,以高岚风景区、昭君镇(昭君文化园)、古夫镇、南阳镇为重点,完善旅游城镇体系,加快长江三峡对接神农架的节点型旅游服务基地建设,打造国内知名的昭君故里旅游区。

3、清江巴土风情旅游度假区。突出民俗风情体验、滨湖休闲度假特色,整合开发清江画廊、天龙湾两大片区,以清江画廊、北纬三十度岛、天龙湾、守敬书院、山地高尔夫球场等为重点,加快完善休闲度假和文化娱乐项目,建成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4、柴埠溪后河原始生态旅游区。突出原始生态、民俗风情特色,以柴埠溪、后河为重点,着力解决交通可进入性,深度开发柴埠溪景区,建好土家风情城镇,打造成为国家级旅游扶贫试验区。

5、三国文化体验旅游区。突出三国故地、宗教圣地特色,以武圣关公为品牌,以三国猇亭之战古战场、当阳关陵、玉泉山等为重点,加强三国文化的主题化、系列化开发,推进文化旅游产品创新,建成三国文化体验旅游区。

6、嫘祖故里生态旅游区。突出嫘祖故里、生态仙境特色,以鸣凤山、灵龙峡、龙潭河、鹿苑丹霞为重点,加强生态家园建设和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打造成为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

四、旅游要素规划

遵循“规模适度超前、档次适度提高、实力明显增强”的原则,进一步开放旅游市场,壮大旅游市场主体,优化旅游产业体系,提升产业发展质量,促进旅游产业要素在量的扩展基础上实现质的提升发展。

(一)旅游饭店业

遵循旅游饭店高星级化、快捷化、主题化的发展方向,按照“高端引领、快捷扩张、主题创新、优化布局、提升质量”的要求,进一步促进旅游饭店业的结构调整和质量提升。适应自驾游、散客市场发展的需求,引导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家庭旅馆、汽车旅馆和露营地,鼓励中低档酒店积极引进经济型酒店品牌,向快捷酒店转型;适应文化体验消费的需求,结合宜昌地方特色文化,引导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主题酒店;适应度假和商务旅游发展的需求,聚集建设一批度假型、商务型、会议型的高星级饭店:三峡国际会展中心、三峡国际会议中心(平湖半岛)、中振国际希尔顿逸林酒店、宜昌阳光大酒店、恒大绿洲酒店、均瑶锦江国际大酒店、万达皇冠假日酒店、桃花岭饭店、葛洲坝宾馆、武汉大学三峡学术交流中心、华美达宜昌大酒店、馨岛国际酒店等。到2015年全市四星级饭店达到20家以上,五星级饭店10家。

(二)旅行社业

遵循大型旅行社集团化、中型旅行社专业化、小型旅行社代理网络化的发展方向,按照“优化重组、培育品牌、配送客源、提升质效”的要求,进一步增强旅行社的旅游产品创新能力和客源市场配送能力。进一步开放旅行社市场,引进国内外知名旅行社品牌,通过兼并、重组,培育发展龙头旅行社集团;鼓励中型旅行社发展专项旅游服务,以个性化、差异化的旅游产品及服务制胜,突破产品单一和重复的缺陷;加快小型旅行社实现网络化,建立由批发商、专业旅行商和代理商共同组成的新的旅行社业分工体系。到2015年全市出境旅行社5~8家,“全国百强社”1~2家,5A级旅行社8~10家,4A级旅行社10~15家,有1~2家中外合资或外商独资旅行社落户宜昌。

(三)旅游游轮业

加快推进长江三峡游轮中心项目建设,优化完善宜昌“两坝一峡”水陆联运交通网络,将宜昌建设成为三峡游轮总部经济中心和三峡客源配送基地。与重庆三峡游船形成差异化互补发展态势,引导新建、改扩建适合内河休闲度假旅游的豪华旅游船,推进长江游轮船型标准化、大型化,发展新型环保观光游轮、游艇,形成以高峡平湖豪华度假游和两坝一峡休闲观光游相结合,三峡旅游与支流观光、城市夜游、湖泊休闲相结合的游轮旅游产品体系。提高游轮服务质量,努力提供更安全、更经济、更高效和舒适、便捷、个性化的游轮旅游公共服务。积极培育长江游轮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游轮从单纯地追求数量规模的外延扩张型发展模式向注重质量效益的内涵集约型发展模式转变,更加注重娱乐功能和消费功能,加大游轮二次消费力度。支持大型游轮公司做大做强,走规模化、专业化发展道路,打造游轮品牌。

(四)旅游餐饮业

以特色化、精品化、品牌化为发展方向,以培育名菜、名小吃、名宴、名店、名街、名厨为抓手,以品牌连锁、特色经营、老字号保护、饮食文化建设为重点,打造特色餐饮。支持星级饭店发展特色餐饮业,以研发“名宴”为重点,开展主题文化餐饮推广活动。积极支持品牌餐饮企业发展,实施品牌连锁经营。规划建设特色餐饮街区,引导餐饮企业集群发展,打造餐饮“名街”。进一步规范发展星级农家乐、休闲农庄,适度发展连锁经营。积极发展西餐、咖啡、酒吧、茶馆等休闲餐饮业,满足各种旅游者餐饮需求。

(五)旅游交通运输业

按照“对外交通高速化、市域交通便捷化、景区公路标准化”的要求,加快区域融合,增强服务区域旅游的能力。主动对接武汉城市圈,依托汉宜高速公路、汉宜城际铁路,增强宜昌交通辐射能力。支持三峡机场建成区域性国际空港,重点培育主要国际客源城市的航线,加强与国际口岸城市航线对接。主动服务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加快构建宜昌通达圈域其他城市的铁路、高速公路网,谋划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交通集散中心,使宜昌成为服务鄂西旅游发展的游客组织中心。构建宜昌市域范围内的生态旅游公路,提升3A级以上旅游景区的通达能力。整合交通旅游运输资源,组建宜昌交旅集团,形成旅游车船、水陆联运的综合公司,开展两坝一峡水陆旅游联运,开通直达主要景区的旅游专线车,提升宜昌城区对市域旅游的辐射和支撑力。

(六)旅游购物业

重点抓好特色旅游商品研发和旅游购物网点建设,建立旅游购物品质保障体系,提高旅游购物消费比重。鼓励特色旅游商品研发,形成三峡工程纪念品、三峡名人纪念品、三峡土特产、三峡奇石盆景、三峡书画美术品、三峡图书音像品、三峡邮票画册、三峡矿产玉石、三峡民间工艺品、三峡特色工业产品等十大系列特色旅游商品。依托铁路坝等宜昌城区商业圈、红星路等特色街区、三峡游客中心、三峡国际旅游茶城等场所以及重点旅游景区、生态旅游公路沿线,兴建一批旅游购物点。大力实施旅游商品进景区、进宾馆、进商场、进超市、进社区等“五进”活动,提高旅游商品的网点覆盖率。提高旅游商品的文化包装与品牌培养能力。

(七)旅游文化娱乐业

依托文体娱乐设施,挖掘地域文化内涵,加快文娱市场化运作,深入推进旅游与文化相融合,加快文化旅游品牌建设,不断丰富和提升旅游文化内涵。继续办好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长江三峡国际龙舟拉力赛、清江画廊纵渡挑战赛、关公文化旅游节、嫘祖庙会等一批精品节庆活动。加快打造一批适应旅游需求的精品文化节目,推进文化产品与旅游产品融合。加大文化娱乐设施建设,重点改造提升宜昌城市休闲娱乐区,建设好具有宜昌标志的旅游文化设施项目。加快文化娱乐业的市场化运作,把文化娱乐业与旅游业紧密结合起来,走产业化、规模化、集团化经营之路,打造一台深受游客喜爱的旅游文化演艺产品。以演艺厅、歌舞厅、酒吧、茶楼、足疗、桑拿保健等休闲会所为载体,大力发展旅游休闲产业,不断开发娱乐新业态,鼓励文化进社区、进宾馆、进景区,丰富游客文娱生活。规划建设影视创作拍摄基地,打造以影视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产品;规划建设三峡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一批文化旅游主题公园。

五、产业联动规划

加快旅游业与其它产业的融合,拓展旅游新领域,发展旅游新业态,并使旅游新业态成为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最直接体现。在旅游与相关行业资源性融合上,着力发展生态旅游、森林旅游、商务旅游、体育旅游、工业旅游、农业旅游、康体旅游。在旅游与相关行业生产性融合上,大力发展旅游装备业、旅游商品生产和加工业,积极研发、生产旅游活动用品和旅游住宿设施用品。在旅游与相关行业的服务性融合上,充分发挥旅游业作为服务产业的关联性,带动旅游过程中相关行业的产品销售和金融、保险、邮政、通讯、医疗、保健、汽车运输、娱乐休闲、商务会展等服务活动,从而拉动综合消费的增长。

(一)旅游与文化

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与文化关系紧密,两者融合空间十分广阔。直接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形成三国文化、荆楚文化、屈原文化、峡江文化、移民文化、民俗文化等旅游产品。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中充分挖掘文化资源,将其开发为特色旅游活动,将文艺表演、传统民俗活动、民间文化艺术以及各种物质文化载体等纳入相应旅游线路之中,在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活动的各个环节予以表现,丰富旅游活动内容,提升旅游文化品位。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完善和延伸旅游产业链。鼓励创办旅游文化娱乐公司,建设旅游娱乐场所,不断壮大旅游文化业。

(二)旅游与体育

加快开发市场潜力大、参与性强的大众体育竞技与健身旅游产品,开展溪河漂流、龙舟竞渡、汽车拉力、水上竞技、滑翔跳伞、攀岩探险等体育旅游活动。有条件的景区可开展野外拓展、水上运动、滑雪、滑草、极限运动等项目。建好若干条生态旅游公路,配套自驾旅游服务设施,发展自驾车旅游产品。加强现有体育设施的综合利用,在为旅游者服务中放大效应,发挥效益。

(三)旅游与农业

以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为依托,以乡村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走“大农业”与“大旅游”相结合的路子。以观光游览型乡村旅游产品为基础,以休闲度假型乡村旅游产品为重点,以文化体验型乡村旅游产品为特色,因地制宜地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农业、水利旅游。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建设现代农业观光示范园区、高科技农业产业示范园,扩大农林产品的加工和销售,从而延伸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业附加值,促进农民致富,推动新农村建设。

(四)旅游与工业

在资源性融合上,综合利用工程建设、景观地产、城乡建筑、工业成就、科教成就、高科技产业园区等特色资源,开发形成一批工业旅游示范点,推动工业旅游的发展。在生产性融合上,把邮轮游艇、景区索道、旅游房车、游乐设施和数字导览设施等旅游装备制造业纳入鼓励类产业目录,大力培育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休闲、登山、滑雪、潜水、露营、探险、高尔夫等各类户外活动用品。

(五)旅游与商贸

旅游行业大力宣传和推广全市不同门类的特色商品,谋划旅游购物市场,满足旅游者的购物需求。商贸行业注重研究旅游消费市场,为旅游者购物提供便利条件和服务。旅游和商贸行业共同加强购物管理,保证旅游商品质量,完善旅游购物服务。

六、重点建设项目

围绕打造三峡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城市的目标,根据全市旅游发展布局和战略重点,确定精品景区、旅游交通、文体旅游、生态旅游、旅游城镇、公共服务、旅游线路等重点建设项目。

(一)精品景区体系

“十二五”期间力争创建2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4个5A级景区,新增10个4A级景区,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3A级景区。

——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宜昌三峡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清江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5A级景区:三峡大坝旅游区、三峡人家风景区、清江画廊旅游度假区、西陵峡口风景名胜区。支持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区(整合凤凰山、九畹溪和三峡平湖)、柴埠溪大峡谷旅游区、车溪景区积极创建。

——4A级景区:进一步提升现有4A级旅游景区,积极创建一批4A景区,即大老岭三峡云顶旅游区、昭君故里旅游区、高岚、玉泉山风景名胜区、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区、三峡竹海旅游区、鸣凤山风景名胜区、老子问天景区、天柱山景区、点军乡村大世界、南津关等。

(二)旅游交通体系

——建设1个区域性国际空港。即三峡国际机场改造升级,按照4E级标准建成湖北省重要的支线机场。

——建设3条水运通道、7个旅游码头。加强长江、清江、香溪航道整治;完善黄柏河、石牌、三斗坪、秭归港、昭君镇、天龙湾、清江画廊等7个旅游码头。

——建设两坝一峡水陆旅游联营体系。重点包括长江三峡游轮中心、三峡专用公路、江南翻坝高速公路,以及323省道、宜莲、张莲、土三生态旅游公路,三斗坪至石牌沿江观光轻轨,西陵峡航道以及配套旅游码头。

——建设一批通达主要景区的生态旅游公路。包括全市规划的4A~5A级景区的进出公路。改造提升宜昌江南大道、宜昌至兴山、宜昌经莲沱至大老岭、荷当一级公路、保宜公路宜昌段等生态旅游公路。

(三)文体生态工农业旅游体系

——建设10个文化旅游景区。凤凰山屈原故里旅游区、嫘祖故里景区、三游洞、黄陵庙、玉泉山、昭君故里旅游区、文佛山(石门洞)、天柱山、杨守敬书院、关陵等。

——建设10个体育运动景区。九畹溪、杨家溪、青龙峡、朝天吼、快乐谷、南津关大峡谷、百里荒、天龙湾、愚人岛、龙潭河,打造中国最佳漂流旅游目的地和全国体育运动旅游示范基地;高档次建设好3个生态体育公园(龙盘湖、清江天龙湾、三峡坝区高尔夫球场)。

——建设10个生态旅游景区。大老岭、柴埠溪、后河、月亮湾1.5产业园、三峡植物园、三峡湿地公园、金银岗、宋山、百宝寨、灵龙峡。

——建设一批工农业旅游项目。猇亭工业园、稻花香;窑湾蜜橘文化园、三峡茶城、萧氏茶叶产业园、秭归脐橙观光园、五峰土家茶乡风情园、长阳木瓜花海、宜都世界鲟鱼博览园、土老憨橘园农场、当阳百宝寨、远安嫘祖桑蚕园、鹿苑寺农业观光园、枝江步步升文化村、安福桃缘、猇亭黄龙寺等,建设一批休闲农业示范点、星级农家乐和休闲农庄,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打造全国重要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建设一批文化创意项目。世界水电科技博物馆、三峡动漫城、鄂西文化旅游产业城(含影视基地)、乡村大世界等。

——打造1~2台旅游文艺演出精品。在楚水巴山、盛世峡江、梦·三峡等演出节目的基础上,整合提升打造1~2台旅游文艺演出精品。

(四)旅游城镇体系

——建设3个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城市。即宜昌市及宜都市、当阳市要积极创建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城市。

——建设5个中国旅游强县、1个湖北省旅游强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秭归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远安县、夷陵区要积极创建中国旅游强县(区);兴山县创建湖北省旅游强县。

——建设一批旅游名镇名村。重点支持夷陵区三斗坪镇、远安县荷花镇、秭归县九畹溪镇、兴山县昭君镇、宜都市红花套镇、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渔洋关镇、点军区土城乡创建湖北旅游名镇;扶持点军区车溪村、西陵峡口南津关村、夷陵区石牌村和新坪村、猇亭区黄龙寺村、秭归县槐树坪村、建东村和中坝子村、兴山县昭君村、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庄溪村、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曹家坪村、宜都市红春社区、当阳市百宝寨村、枝江市秦家塝村、远安县望家村等创建湖北旅游名村。

——建设一批特色文化街区(公园)。夷陵广场CBD、万达广场、宜昌商业步行街、开埠老街(二马路休闲娱乐街)、滨江公园文化长廊及峡江夜游景观工程等。

(五)公共服务体系

——建设4大服务平台。长江三峡国际游轮中心、三峡游客服务中心、宜昌城市交通集散中心、宜昌市旅游综合信息网(旅游频道)。

——打造6大旅游公共品牌。宜昌三峡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长江三峡世界地质公园、中国最佳漂流旅游目的地、国家自驾车旅游精品示范线(宜昌至神农架)、清江画廊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整合清江画廊和天龙湾)、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

(六)旅游线路体系

——重点推介4条跨区域旅游线路。长江三峡精华游(西线)、一江两山精粹游(北线)、清江民俗风情游(南线)、新三峡古三国游(东线)。

——构建10条市域旅游线路。两坝一峡都市游(中线)、屈原故里游、昭君神农游、峡口晓峰休闲游、远安当阳猇亭朝拜文化游、长阳宜都清江休闲游、五峰山·长阳民俗山水风情游、点军梦里老家休闲游、宜东生态休闲游、大老岭森林度假游。

——开展6大特色专题游。高尔夫休闲度假游、名人故里修学游、地质遗迹科考游、峡谷漂流探险游、生态农业休闲游、民俗节庆风情游。

七、旅游市场营销规划

(一)国际旅游市场定位

一级国际市场:美英德法四大国际市场。美英德法四国是宜昌海外旅游的传统优势市场,重点提高长江三峡、三峡大坝和三峡人家等旅游产品的品牌影响力,完善宜昌城市服务三峡和鄂西圈的旅游功能,规划建设好宜昌三峡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增强宜昌留客能力,进而辐射带动市域周边的自然风光和土家民俗风情旅游。

二级国际市场:港澳台、日韩和东南亚市场。港澳台、日韩和东南亚等地区的游客市场由于同处于大中华文化圈的范畴内,依托武汉旅游口岸城市,联合推介三国文化、峡江文化、巴楚文化等文化旅游产品。

三级国际市场:其他地区市场。开发其他客源市场,优先推介国际知名度高的长江三峡、三峡大坝等旅游产品。

(二)国内旅游市场定位

一级国内市场:湖北及周边省市,高铁高速通达、经济发达地区客源市场,主要包括重庆、湖南、河南、北京、四川、陕西、上海、广东等。依托便捷的交通条件,重点推介山水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并注重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促进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提升产品影响力和吸引力。

二级国内市场:高铁高速通达、经济欠发达地区客源市场,以及西北旅游市场。重点开拓周末和节假日旅游市场,着力推销经典山水观光产品、休闲度假产品、自驾车旅游产品。

三级国内市场:国内其他客源市场。需要通过与其他地区线路和产品的合作进行开拓。

(三)旅游市场营销策略

一是“国内重点,国际拓展”。把国内市场作为主战场,巩固拓展一级国内市场,重点开拓二级国内市场,联合开拓三级国内市场,在大力发展观光旅游市场的基础上,重点开拓休闲度假、专项旅游市场。国际旅游市场要提升发展品质,坚持旅游国际化战略,按照“深度开发欧美、全面提升港澳台、巩固稳定东南亚、大力开拓日韩”的思路,增加高端休闲度假游客比重,提高入境旅游的贡献率。

二是“品牌带动,线路组合”。充分发挥长江三峡和三峡大坝的品牌带动作用,把市域范围内其他特色旅游产品与长江三峡和三峡大坝进行捆绑组合,发挥三峡品牌的辐射作用和带动效应,促进全市旅游整体推进和全面发展。

三是“节事推动,多元营销”。在办好鄂渝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的同时,重点办好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关公文化旅游节等节庆,创新办节方式。加强同中央电视台及客源地主要媒体的合作,积极组织参与华中旅游博览会及国际、国内旅游交易会等各种宣传促销活动,扩大宜昌旅游的影响力。采取形象策划、节事活动、媒体宣传、踩线考察、电子商务、网络促销等多种方式开展宣传促销活动,提高旅游市场营销的针对性和效果。

四是“形象引领,整体营销”。按照“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要求,统一整体形象的视觉标识和宣传口径,组建城市旅游形象推广中心,遴选宜昌旅游形象代言人,持续开展城市品牌的整合推介。利用宜昌城市对外表达系统,建立全市旅游营销“一盘棋”的联动机制,增强宜昌对外营销的整体性、系统性。同时,发挥宜昌旅游行业协会作用,推行航空、酒店、景区、旅行社一体化营销,提高宜昌旅游企业对客源市场的调控能力。

五是“区域协作,合作共赢”。加强与国际、国内重点客源城市合作,突出旅游交通对接,增开空中航线和旅游专列,推动旅游资源置换宣传,构建多层次的旅游合作平台。加强与重庆等长江沿线城市旅游合作,搞好旅游交通对接,推动区域资源联动开发,推进旅游线路整合,强化区域品牌营销,办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共同打造三峡全程游精品线路,提升三峡旅游核心竞争力。加强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武汉等省内城市旅游合作,联合开发精品线路,建设无障碍旅游区,扩大旅游年卡覆盖面,打造区域旅游整体品牌。

八、旅游人才队伍规划

坚持人才兴旅,加强旅游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充分利用市域内旅游教育资源,深化校地、校企合作,建立资源共享、合作研发、联合培养人才机制,加快培养各类急需紧缺的旅游人才。建立多层次旅游培训网络,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经常化培训。提高导游人员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服务意识和导游技能,优化导游队伍结构。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引进旅游高端人才,优化旅游人才结构。有计划地组织旅游管理干部到旅游发达地区挂职锻炼。

(一)加强旅游企业管理人员素质培训。结合不同层次的需求和能力建设的要求,开展岗位培训和专题培训,全面提高旅游企业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和驾驭市场的能力。

(二)加强导游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导游队伍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政策法规、服务意识、导游技能的培训教育,统筹推进导游的全员培训,实施“名师名导”工程,积极组织导游员的各类评优和大赛,优化导游队伍结构,提高导游队伍整体素质。

(三)加强营销策划人才队伍建设。加强营销策划人员的在职培训,不断提高其专业技能,以满足营销策划人才的需求。

(四)加强一线服务技能人才培训。把提高职业道德水准、服务技能和外语水平放在首位,着力培训一支熟练掌握服务技能,具有良好服务意识、通晓服务礼仪、敬业爱岗的外向型服务技能人才队伍。

(五)抓好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和引进。培养一批旅游业发展所急需的旅游规划、电子商务、生态旅游、会展管理、度假管理、旅游休闲、体育旅游、旅游商品开发、小语种导游等专业技术人才。

九、政策支持和保障措施

(一)政策支持

1、加大政府投入。坚持实施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将旅游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逐年加大旅游投入。重点建设与旅游业配套的交通、安全保障、环境卫生、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和保护设施。要在年度财政预算中,根据财力状况安排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市财政安排旅游专项资金在现有1000万元的基础上每年增幅不低于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并在财政专项中单独列支城市营销经费。国家及省市自然保护区、天然林保护、农业综合开发、农村能源、乡村公路、民族发展等专项资金的安排使用,要尽可能与旅游发展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扶持和引导作用,推动多渠道资金投向旅游业。

2、加大金融扶持。对旅游企业贷款纳入中小企业小额贷款范围。支持具备条件的旅游企业,通过股票上市、发行债券、项目融资、股权置换等方式,拓展融资渠道,尽快做大做强。积极推进金融机构和旅游企业开展多种方式的业务合作,探索开发适合旅游消费需要的金融产品,发行三峡旅游卡,增强银行卡的旅游服务功能。

3、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做好旅游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将旅游项目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对重大旅游项目的新建、改建、扩建等确需调整土地规划的,可依法申请调整。在投资和绿化工作落实的条件下,对以有偿方式取得旅游景区国有土地使用权,并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或旅游资源开发的土地,使用出让期限最长为40年,期满可申请续期。非政府单项投资1亿元以上的旅游项目建设取得土地使用权,植被恢复费、配套费等规费可由受益地方政府按适当比例奖励给项目单位,土地出让金按合同约定方式缴纳。

4、落实税费价格政策。投资经营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的企业、投资旅游景区开发达到有关条件的企业,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旅游企业每年发生的宣传广告费用,可根据有关规定税前扣除。旅游饭店实行与一般工业企业用水、用电、用气、用热同价。旅游商品生产企业为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符合税法规定条件的研究开发费用,按照有关政策规定予以优惠。旅游企业实施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按照有关政策规定予以财政补贴。旅行社可以接受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委托,为有关公务活动提供交通、住宿、餐饮或者会务服务。

5、制定旅游发展考评激励政策。建立以目标责任制为核心的考评激励机制,建立加强旅游业发展绩效管理,将旅游发展目标任务纳入全市综合目标管理体系进行统一考核,对推进旅游发展成绩显著、贡献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完善旅游发展激励政策,对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城市、中国旅游强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湖北旅游强县、4A级以上旅游景区、湖北旅游名镇名村、五星级饭店(游船)和进入全国“百强”旅行社等给予奖励;对旅行社以包机、专列形式组织游客来宜旅游进行奖励。制定旅游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吸引高端游船落户宜昌和鼓励航空公司在宜增加运力投放,鼓励和扶持各类市场主体投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项目开发经营。

(二)保障措施

1、建立以联席会议为核心的协调机制。成立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由市长任主任,常务副市长任常务副主任,市政府分管领导任副主任,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任成员,定期研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统筹推进全市旅游业发展。各县市区要成立相应的协调和办事机构,负责旅游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统筹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区域市场、城乡建设,促进农业、林业、工业、交通、信息、文化、体育、金融保险、商贸服务等相关产业与旅游业联动协调发展。

2、建立旅游体制机制创新示范的工作机制。积极开展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城市、生态旅游示范区、文化旅游示范区、旅游强县、旅游名镇、旅游名村、旅游扶贫示范工程、文化旅游产业园、旅游经济特区等创建工程和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工作,在制约宜昌旅游发展的若干重点领域实现突破。

3、建立政府主导下的整体宣传营销机制。利用好宜昌城市对外表达系统,聘请知名的专业策划公司设计或征集宜昌城市旅游形象。通过组织举办旅游节、媒体宣传、项目推介、影视创作等一系列活动,整体推广宜昌城市旅游形象;积极推进旅游信息化建设,完善宜昌旅游公共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宜昌旅游营销网络,建立和完善旅游信息网、电子商务网,整体提升宜昌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4、建立行业管理和市场监管机制。以标准化为手段、品牌化为导向,大力开展城市创佳、景区创A、饭店创星、旅行社创强、厕所创星、导游创优等创建活动。规范景区、道路、城市旅游中英文多语种标识系统。加强旅行社诚信建设、饭店规范管理、景区提档升级和导游优质服务,提升旅游服务质量,逐步建立以游客评价为主的旅游目的地评价机制。构建多部门联动的长效监管机制,旅游、工商、公安、商务、卫生、质检、价格等部门加强联合执法,开展打击非法从事旅游经营活动,维护游客合法权益。组建市级旅游执法支队和重点县市区旅游执法大队,完善旅游行政执法体系。充分发挥旅游行业协会组织作用,促进行业自律。

5、建立旅游安全评估运行机制。建立和完善旅游质量安全监控、旅游安全提示预警和旅游安全救援系统,突发公共事件等应急预案和处置机制,依托保险公司建立转移风险的有效平台。建立风险管理机制,重点控制库区蓄水、生态环境、地质灾害、交通突变、游客剧增、遗产商业开发及相关产业发展等可能带来的风险,加强旅游风险管理的基础设施投入。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带来的“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宜昌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全部内容,更多内容敬请关注律咖网!

WTO事务专家律师

肖本岗 业务水平指数:99 律咖推荐指数:94 业务咨询人数: 143

武汉大学法学专业,专注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法律需求研究及解决方案设计。针对企业的股权运用、股权设计、股权融资以及股权交易等研究,并且擅长于提炼企业内部交易模式,运用法律规则平衡解决企业交易模式问题。

电话咨询

优质服务

用真心换诚信,优质服务

权威法律顾问

专业律师团队为您提供权威建议

律师资质认证

律师100%实名审核

不间断回复

7*24小时不间断律师回复提醒

一站式服务

找、问、查、委托一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