颁布单位:贵州省人民政府 | 文号:黔府发〔2012〕9号 |
颁布日期:2012-02-16 | 失效日期: |
效力级别:地方政府规范性文件 |
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贵州省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黔府发〔2012〕9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各县(市、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省发展改革委《贵州省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安排好相关工作。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以下简称《意见》),对我省发展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要把贯彻落实《意见》作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的总抓手,把党中央、国务院对我省的亲切关怀和特别支持转化为工作的强大动力,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把“稳中求进、提速转型”作为工作的总基调、总目标,坚定不移地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科学发展、“干”字当头,确保完成全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为在“十二五”时期创造一个高于过去、高于西部、高于全国的“贵州速度”奠定坚实基础,推动全省经济社会稳中求快、快中保好,能快则快、又好又快发展。
二○一二年二月十六日
贵州省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1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举“发展、团结、奋斗”的旗帜,紧紧围绕“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重点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加快推进“三化同步”,以“三个建设年”、“四帮四促”、“创先争优”等活动为载体,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开放促开发、以民生带发展,努力克服特大干旱、雨雪冰冻、洪涝等自然灾害和要素供给偏紧、通胀压力加大等因素的影响,抢抓机遇、负重前行、排难而进、乘势而上,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发展提速、转型加快、效益较好、民生改善、后劲增强的良好态势,基本完成了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年度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为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是强基础、促跨越的关键一年。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稳中求进、提速转型”作为工作的总基调、总目标,坚定不移地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继续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着力调整经济结构,着力推进科技创新,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努力实现“稳中求快、快中保好,能快则快、又好又快”,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胜利召开。按照上述要求,今年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其中第一产业增长6%,第二产业增长20%,第三产业增长1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0%;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实际利用外资增长30%,引进省外到位资金增长30%,进出口总额增长30%;民营经济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9.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实际增长12%和14%;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年度目标任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国家调控目标范围内。主要工作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6%,力争达到7000亿元,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23%、1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5%;城镇新增就业35万人。预期目标是底线,必须确保完成;工作目标是我省在“十二五”时期创造一个高于过去、高于西部、高于全国的“贵州速度”,缩小与全国差距的现实要求,必须全力争取实现。为此,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千方百计保持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促进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一是全力抓好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投资。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加快推进工业、交通、水利、城镇基础设施、房地产等领域重大项目建设,完成工业投资3000亿元、交通建设投资843亿元、水利建设投资170亿元、城镇基础设施投资680亿元、房地产投资1000亿元以上,确保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650亿元。切实加强对重大项目建设的领导、协调和服务,进一步强化督查和考核工作机制,确保新开工项目按期开工、续建项目加快进度、收尾项目按期竣工交付使用。全省预安排重点建设项目1056个,其中新开工项目343个,收尾项目104个,年度计划完成投资2800亿元以上。二是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积极争取国家更多资金支持,统筹安排地方财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项目建设资金按时足额到位;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和拉动作用,采取资本金注入、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努力扩大投资规模;加强政银企合作,深化建设项目银企合作机制,努力争取国家扩大信贷规模;巩固和扩大各类债务融资,推广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拓展私募股权融资规模,建立健全股权投资基金服务中心,打造项目融资储备库,力争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实现新突破;认真落实国家和省鼓励引导民间投资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破除投资壁垒,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扩大民间投资规模;积极探索创新融资方式,鼓励境内外投资者到我省设立投资公司,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参与我省基础设施、产业园区建设和产业整合。三是强化项目用地保障和节约集约利用。积极争取我省重点工程项目更多地使用国家土地计划指标;大力开展低丘缓坡建设用地整治试点,加大农村土地确权、流转、改革力度,规范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约集约用地,全力清理闲置土地,盘活土地存量资源,深入实施“工业梯田”工程,提高园区单位土地面积投资强度,抑制土地粗放利用和浪费。四是加强项目管理。严格执行建设程序,加强对项目的全过程管理,进一步落实好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和工程监理制,切实提高工程质量和安全保障。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监管,严格控制工程投资概预算,加大项目审计和稽察力度,强化对资金使用的管理,确保资金安全和发挥效益。五是抓好项目前期工作。进一步加大项目谋划力度,加强项目库建设。加大前期工作经费投入,充实前期工作力量,改进前期工作方法,进一步规范和简化项目审批程序,加快推进前期工作进度,建立健全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的项目建设良性机制。
第二,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一是以工业园区建设为抓手,加快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发展。深入实施全省产业园区发展规划,抓紧编制和实施一批重点产业园区规划,加快工业园区基础设施、管理和配套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引导企业和项目向园区聚集,加快培育一批百亿级、千亿级产业园区,创建8个以上国家级和省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力争园区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5%左右,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加快重点产业发展,着力推进桐梓电厂、福泉电厂和沙沱水电站等一批电源项目建设,加快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项目建设,积极开展核电项目前期工作,新增投产电力装机392万千瓦;按照“煤电化、煤电磷、煤电铝、煤钢电一体化”思路要求,加快煤矿资源整合和大矿建设力度,积极推进盘县响水、织金肥田、水城发耳等一批大型煤矿建设,原煤产量达到1.7亿吨,重点推进首钢水钢结构调整异地建设和首钢贵阳钢厂搬迁、遵义务正道煤电铝一体化基地、织金新型能源化工基地、开磷集团精细磷化工等资源深加工项目建设;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加快推进中煤盘江煤矿机械成套装备、詹阳重工异地搬迁扩能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特色轻工业发展,做强做优贵烟品牌,提高中高档烟比例和单箱利税水平,实施茅台酒“十二五”新增2万千升技改工程,规模以上白酒产量达到32万千升,加快发展民族医药、特色食品、旅游商品等产业。积极培育发展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经济运行调节,完善电煤电力调节运行机制,强化电力生产和供应调度,发电量超过1300亿千瓦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5%。二是把推动服务业发展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重点,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以推进综合性生产服务业集聚区、现代物流园、软件及服务外包园、科技创意产业园、新型专业市场、文化旅游综合体等服务业集聚区发展为抓手,促进服务业与工业化、城镇化融合互动。大力推进旅游产业加快发展,推进多彩贵州城等十大重点旅游工程和全国最佳避暑度假基地等七大度假基地建设,力争新增3—5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推动建设一批特色健康旅游、工业旅游、休闲农业旅游和乡村旅游等旅游产品,办好全省第七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25%以上。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大力实施文化产业“六个一批”工程,积极推进“十大文化产业园”、“十大文化产业基地”建设,加快贵州文化广场(贵州文化演艺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举办好“两赛一会”、首届中国(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产业交易博览会等重大文化会展赛事活动。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进重要工业品、大宗矿产品、农产品等重点领域现代物流发展,加快贵州物流新城、毕节远航物流园区、东太农产品物流园等物流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新建和改造提升一批专业商品市场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继续推进实施“引金入黔”工程,引进两家以上境外银行和省外一批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落户我省,加快地方金融机构发展,大力发展小型金融机构和融资担保公司,加快推进贵阳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大力发展科技、会展、广告、咨询、法律服务等服务业,积极发展服务外包、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积极发展住宿、餐饮、养老、家政和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进一步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三是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强化环境保护和治理。实施省“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加强节能减排监管和督促检查,强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管理,淘汰落后产能689.6万吨,大力实施重点耗能企业节能改造、节能技术产业化示范等重点工程,力争实施10个以上重大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抓好列入国家“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企业的节能管理,全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2%,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5.3%;完善县城以上城镇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加快重点建制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全面推进县城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保证污染治理设施稳定运行,加快产业园区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实现园区污水零排放和废弃物集中统一处理,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主要污染物减排年度目标任务;抓好贵阳市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企业建设,力争将六盘水列入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加强中心城市和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污染防治,加大对乌江、赤水河、北盘江等流域和铜仁、毕节等地锰、汞、铅、锌污染区域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力度,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有序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
第三,强力推进城镇化带动战略,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一是加快推进城乡规划全覆盖。推进实施《贵州省“十二五”城镇化发展专项规划》、《黔中经济区核心区空间战略发展规划》,积极争取国家批准实施《贵州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30年)》,全面完成黔中经济区范围内各市县总体规划修编,完成13个设市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完成134个镇(乡)总体规划和6171个行政村村庄规划编制。二是以加快黔中经济区核心区城市建设为突破口,增强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加快贵阳特大城市建设,加快贵安新区、双龙新区、贵阳北部新区等城市新区建设,抓好贵阳至区域中心城市的城镇带建设,增强黔中经济区辐射带动能力。推进六盘水、兴义、铜仁等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积极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三是加快培育发展一批交通枢纽型、旅游服务型、工矿园区型、商贸集散型、移民安置型等特色中小城镇,增强吸纳农村人口转移就业能力。四是加强城综合承载能力建设。以城市骨干路网为重点,加快推进城镇道路、供水、供电、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一批城际主干道、跨区域环线公路和城际铁路规划建设。加强产业园区发展与城市空间布局的有机衔接,将产业园区交通设施、配套设施以及生活服务设施等建设统一纳入城市规划,增强产业发展对城镇的支撑作用。五是创新和完善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与政策。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镇与农村在公共服务政策上的有效衔接,统筹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住房、社保、医疗、子女入学等方面问题,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城镇化率提高1.3个百分点以上,超过36.3%。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抓好国家批准的全国第三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工作。推动行政区划调整,加快规划建设中等城市的县“撤县设市”、“撤县建区”,推进县城驻地镇“撤镇改办”和达到设镇标准的乡“撤乡建镇”。六是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纵深推进村庄整治工作。七是落实国家和省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推进形成科学合理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毕水兴经济带、东南部特色综合经济区等区域加快发展,积极推动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建设,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扶持力度,支持人口较少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经济强县的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第四,加快调整农业结构,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一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基本农田建设、农村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旱作节水示范和农业综合开发等建设力度,推进农村人口人均半亩口粮田建设,加强农作物耐旱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推广,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农业抗灾能力。二是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实施好国家新增粮食产能工程、高产创建和马铃薯专项等工程项目,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150万吨以上;巩固油菜、烤烟等传统优势经济作物,大力发展蔬菜、茶叶、马铃薯、精品水果、中药材、油茶等特色优势经济作物,油菜、烤烟、蔬菜、茶叶、脱毒马铃薯、精品水果等种植面积分别达到800万亩、327万亩、1300万亩、455万亩、600万亩、300万亩,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和节水农业;加快发展生态畜牧业,积极推进生猪养殖“5511”工程、“1000万头肉牛”和“1000万头肉羊”工程,继续实施石漠化治理和岩溶地区草地生态治理项目,扶持家禽、奶业和特色养殖业发展,肉类总产量达到200万吨。三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着力打造茶叶、马铃薯、蔬菜、辣椒、肉类等产业链,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20%。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改善农产品流通条件,提高农产品商品率。
第五,加快推进以交通、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夯实发展的基础平台。一是加快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加快推进贵阳至广州、长沙至昆明等在建铁路工程,建成六盘水至沾益铁路复线,重庆至贵阳铁路扩能改造工程、织金至毕节铁路尽快实质性开工建设,积极争取成都至贵阳铁路乐山至贵阳段、织金至纳雍等铁路早日开工建设。建成国高杭瑞高速金沙至毕节段、省高六盘水俄脚至鸡场坪段等项目,建成高速公路600公里,新增13个县通高速公路,使全省通高速公路的县增加到60个;加快推进厦蓉高速清镇至织金段、杭瑞高速毕节至都格段等项目建设;新开工务川至正安、惠水至罗甸等高速公路,确保县县通高速公路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国省干线公路420公里,建成通乡油路480公里、通村公路4693公里,建设通村油路8000公里。完成贵阳龙洞堡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和毕节机场主体工程,建成新舟机场,确保铜仁凤凰机场扩建工程、黄平机场开工建设,加快茅台机场前期工作,力争开工建设,启动龙洞堡机场三期和威宁机场前期工作。加快水电站通航设施建设,开工建设三板溪库区航运工程。全面开工建设中缅油气管道贵州段。二是加快推进水利生态建设。大力实施《贵州省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综合规划》,加快在建骨干水源工程建设,开工建设20个以上骨干水源工程,加快毕节夹岩、安顺黄家湾水利枢纽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黔中水利枢纽一期工程建设,建成滋黔一期工程,完成治理病险水库275座,完成烟水配套工程51万亩,新增机井800口,新增有效灌溉面积76万亩,实施中小河流域治理工程100个。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防护林工程和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00平方公里,完成石漠化治理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完成营造林380万亩,实施省级退耕还林还草20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1个百分点。三是加快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西电东送”主通道和省内电网主网架建设,继续推进城镇配网建设与改造,加强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加快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推进宽带提速、3G网络改造和无线城市、智慧城市、物联网等建设,开展三网融合试点。
第六,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一是积极推进资源配置体制改革。出台矿产资源科学开发高效利用的指导意见,推进煤电化、煤电磷、煤电铝、煤电钢矿产资源配置四个一体化改革,扎实做好煤炭矿业权审批制度改革试点,加快建立和完善矿产、土地等资源配置招投标机制,促进资源优先配置到发展深加工和一体化的企业。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完善合理配置水资源为核心的水价形成机制,有序推进电价改革,继续推进油价改革,改革燃气价格形成机制。二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实施百亿企业培育计划,按照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快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推进国企股权多元化,实施上市企业助推行动计划,力争实现2-3户企业上市,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稳步推进我省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三是加快推进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等社会事业改革。巩固和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将省内城乡居民的常用药列入基本药物目录,将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扩大到村卫生室和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推进以县级医院为重点的公立医院改革。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健全科研管理制度。加快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构建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场管理体制。改进政府对教育的管理方式,完善政府主导、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推进办学体制多元化。四是深入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措施。支持创业带动就业,对兴办领办民营企业,并安排当地群众就业7人以上的,实行“3个15万元”的鼓励政策,从2012年起每年扶持2万户。五是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清理和简化行政审批事项,不断规范和优化办事程序,大力推进政务公开,提高行政效能。积极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加快清理规范现有事业单位的有关工作,抓紧研究制定分类方案并组织实施,推进和完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六是深化财税和投融资体制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改进财政资金使用方式,充分发挥其对社会资金的引导和撬动作用。加快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完善地方政府金融协调管理体制,加快资本市场建设,建立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七是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启动实施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乡镇全覆盖工作,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加强农村担保体系建设,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和供销合作社改革。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一是着力打造开放平台。积极筹办好第二届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等活动,千方百计引进省外、国(境)外有实力的投资者到我省投资兴业。创新招商方式,面向重点地区、企业积极开展专业招商、小分队招商、网络招商、以商引商,加快实现招商引资由政府推动为主向以企业、中介组织、专业招商机构为主转变。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加强招商引资项目审查和筛选。进一步落实招商引资责任制,抓好招商签约项目的跟踪配套服务。二是推进开放载体建设。加大开发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力度,改善产业项目的基础条件,引进一批世界优强企业和国内知名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在开发区集聚发展。三是加强对外经济合作。认真落实我省与国家有关部委和有关省区市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加强与成渝和泛珠区域内各方及对口帮扶城市经济合作。积极推动省内企业全面参与国际国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积极推进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无水港”、出口基地等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完善口岸大通关合作机制,简化进出口货物报检报关等手续。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四是继续下大力改善投资环境。继续开展“三个建设年”等活动,清理和废除不适应对外开放的制度和规定,抓紧制定规范内外商投资服务的办法和程序。认真落实国家鼓励支持外商投资的各项优惠政策。强化中介服务机构监管,规范执业行为。大力推进“诚信贵州”建设。
第七,大力发展教育科技事业,提升人力资源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一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大力实施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含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突破工程。继续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建、改扩建乡镇和街道办事处公办幼儿园100所,学前三年入园(班)率达到59%。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攻坚工程”等项目,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宿舍40万平方米、教师周转宿舍46万平方米,竣工“薄弱学校改造工程”项目学校150所,建成2000人规模以上的城镇大型学校10所,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新建成一批高中阶段学校,确保34个县通过省级考核验收,力争新增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5所和国家级示范中职学校5所,加快清镇职教城建设,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0%。继续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加快花溪高校聚集区建设,力争5所高校入驻办学,推进贵州大学花溪校园扩建工程二期艺术学科组团和贵州民族学院、遵义医学院新校区建设,加快组建贵州理工学院,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4%;加快调整高等学校布局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强特色学科和重点学科建设。促进民族教育、民办教育和特殊教育加快发展。二是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推进实施“八大科技工程”和“六大科技行动计划”,在新材料、装备制造、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领域启动实施省级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项目30项;加快建设3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建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3家;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新建科技企业孵化器2个,建设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等科技创业基地,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发展创业投资,鼓励金融资本和民间资金投资科技成果转化;组织实施“贵州省百名教授博士进企业活动”,建好25家院士工作站。积极参与国内外科技成果交流、展示和推介活动。组织实施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国家铝镁电解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推进“四个一”人才工程、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高技能人才开发、高层次人才引进、新型农民培养等人才开发重点工程,创新人才开发体制机制,提升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人才资源总量达到222万人。
第八,深入实施十大民生工程,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一是加大扶贫攻坚力度。抓紧编制实施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黔桂石漠化区等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专项规划,大力推进产业化扶贫,完成100个乡800个村整乡、整村推进任务,实现4个县、76个乡脱贫摘帽,按照2010年标准减少农村贫困人口60万人。启动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搬迁移民10万人。扎实推进《望谟县灾后重建综合治理总体规划》实施工作。二是继续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和就业创业工程。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设立创业投资引导资金,以产业促进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就业技能培训力度,城镇新增就业达到35万人,其中公益性就业岗位安排就业困难人员8万人。大力实施城镇职工增薪行动计划,切实提高城镇职工工资水平,最低工资标准增长14%以上;着力推进农民增收促进计划和百万农民工就业收入倍增计划,落实国家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强化农民工工资保障制度,确保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长12%以上、工资性收入实际增长20%以上。落实“米袋子”、“菜篮子”责任制,强化市场价格监管,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继续实施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保障城乡居民实际生活水平不降低。三是大力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640万人、170万人、200万人、210万人;实现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确保符合条件的农村居民和城镇未就业居民应保尽保;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和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新农合参合率保持在95%以上。统筹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10%以上,新建、改扩建农村敬老院130所。完成农村危房改造40万户、城镇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7.83万套(户),新开工城镇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住房9.93万套(户)。四是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向县以下延伸和农村生活环境改善工程。确保实现100%的乡镇通油路(水泥路)、100%的建制村通公路,新增解决3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实现农村电网全覆盖,新增1000个以上自然村通电话、1146个行政村通宽带;推进“六到农家”工程建设,完成100个村清洁工程建设,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8.5万户,新建、改造、维修通组和串户道路6000公里。五是推进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卫生监督机构和农村急救体系建设;力争开工建设贵医附院、省人民医院等6家省级医疗卫生机构金阳分院项目;继续实施住院分娩补助、乙肝母婴传播预防等公共卫生项目,做好重大传染病防控和医疗救治工作;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基层计生服务体系建设,改扩建500个村级计生服务室,全面落实计生家庭奖励、保障、救助、优惠“四项制度”,加强流动人口计生管理,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实现双降。六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实施“八大文化惠民工程”,抓好省博物馆、遵义会议纪念体系项目建设,开工建设多彩贵州品牌研发基地,加快贵州美术馆项目前期工作,建设黔西南州博物馆、黔东南州图书馆和黔南州文化馆,完成22个县级“两馆”改造,建成3654个农家书屋,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全面完成20万座农村直播卫星地面接收站建设;加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的力度。加强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七是着力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全覆盖示范创建活动,开展街道社区创先争优工作,开工建设30个城乡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完成4个地级市中心城区数字化综合管理平台。深入推进殡葬改革。切实抓好信访工作,加强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完善社会矛盾预防化解机制。加强地质、气象、地震等自然灾害防治,加快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本完成全省城市报警与监控系统建设,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和危险品营运的监督管理,确保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双下降”。八是抓好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十六件民生实事”。抓紧制定实施方案,明确目标责任和进度要求,细化落实工作任务,加强协调配合,合力推进实施,强化监督检查和目标责任考核,确保“十六件民生实事”顺利完成。
附件:2012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计划指标(略)
http://www.gzgov.gov.cn/gz/289638850546892800/20120428/436070.html
附件:2012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计划指标序2011年完成2012年计划指标名称(略)
http://www.gzgov.gov.cn/gz/289638850546892800/20120428/436070.html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带来的“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贵州省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全部内容,更多内容敬请关注律咖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果本公司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