颁布单位:江苏省淮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文号: |
颁布日期:2006-07-10 | 失效日期: |
效力级别:地方法规及地方人大文件 |
淮安市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市发展改革委淮安市2006年经济体制改革要点的通知
淮政办发〔2006〕79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市发展改革委《淮安市2006年经济体制改革要点》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六年七月十日
淮安市2006年经济体制改革工作要点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06年我市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是:以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农村综合配套改革、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三大重点,为地区经济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体制机制保障和动力支撑。
一、全面完成企事业单位改制
1、重点抓好清棉、清印、清拖、金凤等14户市属企业改制重组工作,年内基本完成方案批复;切实加强改制企业核销、剥离资产的管理,加快建立核准、备案企业国有资产评估项目专家评审制度;筹措改制成本,全力突破资金“瓶颈”,坚定不移地推进产权公开转让,提高整体转让成功率;加大重点企业的督查指导,及时协调解决问题。
2、搞好改制后企业的规范运作,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深化内部配套改革,全面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抓紧筛选、培植一批成长型企业,列入上市后备梯队盘优盘强。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加快制度创新,逐步实现民营企业由个人业主制、合伙制向公司制、股份制发展,努力做大做强。
3、做好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制扫尾工作,确保年内全面完成改革任务。
二、不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乡镇财政管理体制三项改革为重点,全面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创新农村经营管理体制,确保建成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0个,新培植规模以上龙头企业40户,销售收入超亿元重点企业4户;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试点;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依托县级农经部门建立仲裁机构,扎实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试点,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依法保障农民承包土地合法权益。积极开展农村土地股份制试点,探索中心村建设用地和保护基本农田衔接机制;着力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落实财政涉农补贴政策,推广“一折通”发放办法,加强对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和农民负担的专项治理,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积极探索“清财化债”有效措施,确保村级债务总额不反弹;扎实推进农业保险,农业试点乡镇扩大到20个,增强农民群众抵御自然风险能力。
三、抓好各项社会事业改革
1、整合社会科技资源,完善科技孵化、知识产权保护、科技中介机构等公共服务平台,促进资源共享、技术交易、技术交流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建立科技经费的合理使用机制,健全科技风险投资和中小科技企业创新创业担保机制,引导企业成为科技投入、创新开发和成果转化的主体。
2、加快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强化县级在教育发展规划、教师队伍管理、教育经费筹措等方面的职责,加快建立符合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重点落实2006年秋季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除杂费工作,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阶段经费保障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办学体制改革,按照“优化公办、发展民办、鼓励联办”的基本思路,积极吸引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事业,加快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共同参与,公办和民办学校公平竞争、协调发展”的多元化办学格局。
3、围绕逐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坚持“保一块、放一块”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基本医疗服务领域的政府职责和政府办医规模。整合现有资源,逐步将市区原先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调整为两级分工合理、双向转诊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将市区街道卫生所和企事业单位卫生所(室)改建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城镇社区卫生服务普及率达90%。利用农村现有卫生资源,做好乡镇卫生院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向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过渡。年内60%的乡镇卫生院建成标准化医院,85%的农村社区卫生机构完成乡镇卫生院向社区卫生中心过渡、村卫生室向社区卫生服务站过渡。建立规范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的双向转诊制度,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就医格局。深化公立医疗机构“两权分离”改革,加快办医主体多元化步伐,实现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结构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为社会提供便捷、优质和多层次的医疗服务。积极推进农村卫生改革,根据农民群众的健康需求,调整乡镇卫生院的布局,每个建制乡(镇)重点建设好一所卫生院,以公共卫生服务为主,综合提供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等服务承担辖区公共卫生管理职能。完善市、县(区)和乡镇三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高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和应急处置能力,确保不发生大的疫情传播和蔓延。完善对各类医疗机构医疗行为和药品的监管制度,探索建立医药市场长效监管机制。
4、推进文化、体育体制改革。按照文化事业单位的性质和功能分类,理顺体制,加大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逐步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强化资源整合,培育发展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企业集团。整顿市场秩序,加强市场监管,建立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体制。稳步推进群众体育改革,进一步完善训练体制与运动队管理体制,大力发展体育产业,推进体育场馆设施管理体制和经营方式改革,盘活体育基础设施资源。鼓励和扶持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体育产业,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
5、加快推进市政公用事业和园林绿化改革。按照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改革的意见》(苏政发〔2003〕9号)中关于“产业化发展、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法制化管理”的要求,推进BOT、TOT等特许经营权转让,深化市政公用事业改革。按照“管养分离”的原则,推进园林绿化改革。加快水利事业单位改革,按照《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体改办、省水利厅、省财政厅关于我省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苏政办发〔2003〕3号)等相关政策规定,积极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加大管养分离改革力度。
四、积极稳妥地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按照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的原则,在重视经济调节、市场监管职能的同时,更加重视加强公共服务机构的建设。结合《行政许可法》和《公务员法》的实施,进一步规范管理执法类事业单位的行为,完善深化管理执法类事业单位改革。加强和规范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的人员编制、经费渠道和结构管理。稳妥推进乡镇行政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工作,根据省出台的乡镇机构改革指导意见,在学习借鉴省内其他改革试点地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制订出台全市乡镇行政、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实施意见,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工作。
五、继续深化财政金融投资体制改革
1、调整和完善市区财政体制,实行以税收属地入库、重新界定税收级次为核心的市区财政管理体制,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双向激励机制;扩大现有非税收入制度改革试点面,使非税收入管理规范化、法制化;深化政府公益性项目代建制改革,完善建设项目的问责制度、招投标制度、投资控制和监督制度;完善部门预算管理改革,加快项目资金支出进度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将财政预算资金及应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非税收入全部纳入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建立非税收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强化分散采购管理,规范专家评审行为。
2、积极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最大限度地剥离不良资产,努力化解国有商业银行历史包袱。加快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强化服务支持功能,防范风险,提高效益,重点做好农业银行改制前的一系列准备工作;积极推动城市商业银行重组改革,做好江苏银行组建的各项准备工作,确保市商业银行成为江苏银行的初始成员;深化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完善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科学的决策管理体系、独立权威的内审机制、离职审查和离任审计制度以及绩效激励制度、信息披露制度。加快农村合作银行的组建步伐,对条件成熟的县(区)联社申报成立农村合作银行。
3、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完善投资核准和备案制度,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建立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宏观调控有效的新型投资体制。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职能,规范政府投资行为,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健全政府投资决策责任制度,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和社会监督机制。
六、建立和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加快推进要素市场建设,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本、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1、按照“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要求,建成较为健全的现代市场体系。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企业,完善现代物流体系,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加快物流企业组织形式的创新,培育发展一批主营业务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现代物流企业,逐步形成包括交通运输、仓储配送、信息网络等功能完善的社会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2、全面推行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制度,采取公开、透明的方式出让非经营性用地,改革土地权益分配体制,进一步加强土地市场的宏观管理。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机制,发挥用人单位和人才的市场主体作用,实现单位市场化自主择人和人才市场化自主择业;消除人才市场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加快建设统一的人才市场。坚持“城乡统筹、劳动力与人才平等对待”原则,使现有各类人才和劳动力市场实现联网贯通,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推动科技成果进入市场,建立健全技术商品交易活动规则,保障交易各方的合法权益,切实依法保护知识产权。
七、加快推进行业协会、中介组织改革
坚持“政会分开”,推动行业协会人员、经费、场所与政府部门的“三脱钩”,按照“入会自愿、领导自选、经费自筹、人员自聘、活动自主”的办会原则,实现行业协会官办向民办化的转变。加强行业协会的培育扶持,落实行业协会财税优惠待遇。加快会计、审计、资产评估等经济鉴证类中介服务组织健康发展,鼓励和支持保险、劳务、技术、市场策划、广告等非经济鉴证类中介服务组织的快速发展,积极引导科研、文化、体育、商务等经纪人中介服务组织加快发展。
八、切实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在全市范围内逐步建立养老保险个人帐户,规范基本养老金水平与缴费基数和缴费年限更加紧密挂钩的养老金计发办法。统筹发展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将城镇就业的失地农民和农村劳动力按照统一标准纳入失业保险范围。进一步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困难企业职工、退休人员医疗保险资金筹措机制,切实解决困难群体参加医疗保险的问题。做好市区城市居民医疗统筹的各项准备工作。完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实行以“大病为主、同时兼顾普通门诊”的补偿模式,参加合作医疗农民人均筹资额提高到50元,其中省、市、县(区)补助总额提高到每人每年40元的标准,参保人口覆盖率达90%以上。加大低收入弱势群体的救助力度,将农村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1000元的特困户和城镇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200元的特困居民纳入低保,实行应保尽保。
九、切实加强改革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组建市、县两级体改高层决策机构,建立议事规则和工作制度,实现改革决策的程序化、科学化。各级发展改革委要充分发挥改革的统筹协调职能,通过召开部门联席会议、建立部门改革联络员制度等有效办法,加强与各部门的配合,形成综合部门与专业部门协同推进改革的良好格局。要以目标为重要抓手,统筹本地区的改革工作,及时了解掌握和评估面上改革工作情况,紧密联系本地实际,围绕当前改革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热点问题开展调研,为市委、市政府当好参谋、助手,扎实有序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带来的“淮安市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市发展改革委淮安市2006年经济体制改革要点的通知”全部内容,更多内容敬请关注律咖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果本公司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