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资讯 > 法律法规 > 涉外法律类 > WTO事务 > 沈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沈阳市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实施方案的通知
沈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沈阳市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实施方案的通知
颁布单位:辽宁省沈阳市人民政府 文号:
颁布日期:2011-09-25 失效日期:
效力级别:地方政府规范性文件

沈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沈阳市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沈阳市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实施方案》业经市政府第5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沈阳市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九月二十五日

沈阳市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实施方案

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以下简称两化融合)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举措。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两化融合工作,把推进两化融合作为促进沈阳工业由大变强的必由之路。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战略,抓住国家级试验区建设的契机,全面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加快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根据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有关文件精神,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建设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主线,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经营管理、营销流通等各个环节的应用、渗透和融合,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互动发展,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走出一条具有沈阳特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推进原则。

1.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加大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力度,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带动作用,引导企业建立两化融合的有效机制,促进社会资源向两化融合的主体集聚,形成内生动力。

2.企业为主,分类推进。企业是两化融合的主体,引导企业将两化融合作为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调动企业在两化融合中的主动性,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实施侧重点不同的两化融合推进策略。

3.倡导创新,促进转型。积极倡导工业企业基于信息技术开展技术创新、经营模式创新等,以信息化提升工业的创新活力和创新能力,形成工业转型升级的长久动力。

4.整合资源,统筹推进。充分发挥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的作用,创新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整合政府、行业、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力量,分工合作,共同推进。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到2012年末,建立起政府引导、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协同推进机制,形成覆盖全市主导产业、重点区域的两化融合推进格局。国有重点工业企业的两化融合实现由单向业务应用向综合集成和融合创新转变。两化融合支撑下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生产过程控制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全面提升,两化融合支撑下的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培育和发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初步构建起以信息化为支撑、高新技术为主导、先进装备制造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实现“沈阳制造”向“沈阳智造”的跨越。两化融合发展指数由现在的50提高到65以上。

2.具体目标:

——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大幅提高。重点行业骨干企业的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艺计划(CAPP)、产品数据管理(PDM)、企业资源计划管理(ERP)应用率达到90%,信息化对企业效益增长贡献率明显提高,大型企业普遍建立首席信息官(CIO)制度,中小企业互联网普及率达到80%。

——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2012年,全市工业规上产值达到1.4万亿元;产值超百亿元龙头企业力争10户,10亿元企业超150户;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230户,初步搭建起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主导领域进入国内同行业前列。

——两化融合基础环境进一步完善。优化信息基础设施,构建无线宽带网络体系,建立和完善政府、企业及社会各领域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全社会信息资源共享。

——信息产业及软件服务业发展壮大。2012年,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收入达到650亿元,全市软件及动漫产业收入达到900亿元;物联网、云计算规模化商用取得重大突破。

——电子商务应用得到普及推广。拓展企业间(B2B)、企业和客户间(B2C)等模式在工业企业的应用,推动建成一批专业化的行业性电子商务平台,完善电子支付、数字认证、争议处置等保障机制,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率超过50%。

——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2012年,重点耗能企业普遍建立起能耗控制、环境监测和污染源监控信息系统,信息技术对节能的促进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对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的贡献明显增大。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至0.95吨标准煤,年均降幅不低于3%,工业年均节约能源量不低于100万吨标准煤。

二、主要任务

(一)以推广数字化设计和物联网技术为核心,探索促进沈阳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根据我市工业布局,重点在装备制造行业和电子信息产业推广个性化定制等技术、产品数据管理(PDM)集成和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等信息系统,大力发展嵌入式系统和应用软件,形成一批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产品。

(二)以推广生产过程自动化和数字化管理为核心,探索构建沈阳工业高效、节能、安全生产体系。以研究、开发和推广优化控制技术、在线检测技术、故障诊断技术、监控与安全系统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柔性制造系统等为主要目标,以提高企业自动控制水平为突破口,实现流程制造企业的精益生产、安全生产,达到节能、降耗和减排的目的。

(三)以推广企业资源计划(ERP)、供应链管理(SCM)和客户关系管理(CRM)等管理信息系统为核心,探索推动沈阳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建立。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适应企业信息化需要的组织体制。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等各层次推广应用制造执行、供应链管理、企业资源计划、人力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决策支持、商务智能等信息系统,促进企业流程再造和管理创新,促进企业资源优化和产业链的合理化,有效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四)以推广电子商务为切入点,探索促进沈阳物流与供应链等市场营销体系的建立。加快工业行业与物流业的对接,在工业企业推广供应链管理,实现精益物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商务贸易活动,将商流、物流建立在信息流的基础之上,显著提高流通效率和更大规模拓展市场。完善电子商务的网络基础设施、应用配套设施、服务与安全体系和各类应用系统。

(五)以沈阳两化融合促进中心等10个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核心,探索建立沈阳市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良性互动格局。以促进信息资源的开发共享为主线,建设10个公共服务平台,鼓励企业与公共服务平台的对接,探索推广公共服务模式,为区域内各类企业提供共性信息技术资源服务,推动工业企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

三、重点工作

沈阳市推进两化融合聚焦“十大产业”、搭建“十大平台”、着力“五大区域”、开展“十百千万工程”。

(一)聚焦十大优势特色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1.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大力发展装备电子、软件、现场总线、数字测控技术和模糊控制等先进技术,推动装备制造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实现装备制造业向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在骨干企业中全面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程(CAE)、计算机辅助工艺计划(CAPP)、计算机辅助制造(CAM)、产品数据管理(PDM)技术,提高企业研发设计能力。加强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生产执行系统(MES)、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PLM)的一体化设计与改造,推动装备研制、开发、生产和管理过程信息化与异地协同化。提升企业自主开发新产品的能力,建设世界一流的高端装备制造业聚集区。

2.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产业。利用信息技术支撑自主品牌汽车的研发生产,在华晨集团、上海通用北盛等汽车制造企业推广全数字化建模、三维数字化设计、数字测控、工业机器人和虚拟仿真等技术,提高产品设计、制造和测试水平,实现装配生产线的数字化、集约化和自动化。重点围绕汽车自主研发制造,促进汽车智能化协同设计生产,支持实现柔性生产的汽车制造执行系统研发,发展发动机电子控制、传动和行驶电子控制、GPS电子导航、安全报警及检测等技术,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提高电子产品在整车中的比例。

3.民用航空制造产业。以沈阳601、606等国家级重点航空研究所为技术支撑,沈飞、黎明等国家重点航空制造企业为依托,重点建立以全三维数字样机为核心的研制平台,提升飞机制造企业间跨地区协同研制及管控能力;以仿真虚拟技术为核心,建立关键零部件数字化设计制造一体化应用体系,提高飞机零部件一次研制质量。

4.电子信息产业。一是在电子信息制造业上,聚焦关键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在集成电路、通信制造、新型显示、LED照明、电子标签等领域实现重点突破。培育壮大优势产业门类,使集成电路、新一代移动通信、半导体照明等产业进入全国前列。加快新型元器件、关键仪器仪表的科技攻关,提升工业生产信息采集、自动控制的自主研发水平。二是在软件服务业发展上,重点发展工业软件、嵌入式系统软件、行业应用软件和解决方案、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动漫创意和物联网相关软件产品及服务六大类支柱性产品。以浑南新城为产业发展主要突破区,以3个软件园区为主要载体,实现“四基地、三体系、一名城”(即国家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基地、国家两化融合示范基地、国家工业软件研发基地和国家软件人才实训基地,全面覆盖工业软件、行业应用软件和解决方案及服务体系、政产学研用有机结合的创新体系、功能完善的公共服务支持体系,把沈阳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软件名城)的战略发展目标。

5.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在禾丰牧业、金石豆业、蒙牛乳业等骨干企业,着力以食品质量监管为主要内容,促进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控制和在线检测。运用信息技术加快企业信息传递速度,不断优化企业业务流程,实现精深生产。

6.医药化工产业。在东药、沈化等骨干企业,着力以产业链信息化建设为主要内容,推广信息技术在流程控制与优化、故障诊断、监控与安全系统、工程设计等环节的应用,实现循环经济、节能减排与产业链发展相结合,提高产品规模和水平。

7.钢铁及有色金属深加工产业。在北恒铜业、星河铜业、中国有色冶金机械等骨干企业,推广管控一体化建设,运用信息技术促进生产智能控制和智能管理,促进资源的梯度利用和能源循环利用。

8.现代建筑业产业。以现代建筑制品为主体,重点在现代建筑墙体制造业、建筑陶瓷制造业等领域,推进生产设备数字化和智能化,打造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两个平台建设,加快铁西现代建筑产业园、法库陶瓷产业园等一批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

9.生产性服务业。深入推广信息技术在重点服务行业的应用,促进信息流与物流、资金流的整合互动,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一是建设物流信息化平台,开展物联网应用试点示范,推动射频识别(RFID)、自动识别、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新技术在物流行业的广泛应用。二是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推动建设专业化的行业性电子商务平台,完善电子支付、数字认证、争议处置等保障机制。三是鼓励有条件的生产型制造企业向服务型制造企业转型,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拓展和优化总集成、总承包服务模式。

10.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高端装备制造、信息、生物医药、航空等产业率先突破的基础上,继续推进信息技术在这些领域的深度应用。推动高档数控机床、IC装备、通信、生物医学工程、航空发动机等技术的发展,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加快物联网、云计算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二)建设十大信息服务平台,提升融合服务水平。

1.沈阳市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促进中心平台。依托格微软件的市两化融合促进中心平台建设项目,为企业提供标准规范、专利知识、科技文献、竞争情报、行业咨询和产品推广等知识服务,加快产品研发设计信息化平台建设,促进各重点实验室的技术进步,推动我市公共技术深度研发和应用。

2.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在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作为首批“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与辽宁中科辅龙科技发展公司联合建立的中国中小企业网沈阳网和中国技术创新沈阳网的基础上,完善规范化管理、信息共享、网上展示和质量监控等服务内容,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服务。

3.行业电子商务平台。充分利用辽宁畅通数据通信有限公司建设的软件运营(SaaS)服务管理综合支撑平台,为企业提供电子商务等服务,推进电子商务应用普及。

4.现代物流业服务平台。支持和鼓励建设全国物流行业的知名门户网站,重点支持沈阳金道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自主开发的中国物流联合平台项目,建立政府和企业等多形式的物流信息服务网络体系。

5.工业设计服务平台。依托沈阳工业大学创新设计公司的装备制造业工业设计服务平台,鼓励和支持工业设计领域关键技术开发和应用,带动装备制造业发展。

6.公共研发设计平台。依托沈阳国际软件园,围绕产业基础共性技术,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引导企业与国内知名高校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组织产学研联盟进行技术攻关,打造沈阳工业公共研发设计平台。

7.沈阳国家软件公共服务平台。依托与国家软件和集成电路公共服务平台(CSIP)合作建立的沈阳国家软件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多领域的公共合作服务,通过良性互动将该平台拓展成为国家软件公共服务在东北地区的核心平台。

8.沈阳市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平台。配合国家信息技术服务标准(ITSS)验证与应用试点项目,完善沈阳市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平台,面向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和传统产业信息中心、金融、电信等行业,提供国内外先进IT服务技术咨询、培训、应用推广和认证评估服务。

9.沈阳IC装备公共服务平台。依托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与沈阳高新区管委会共同建立的沈阳IC装备公共服务平台,为沈阳IC企业提供公共技术服务,缩短新产品研制周期、增强产品在供货周期、质量和成本方面的竞争力。

10.沈阳质量技术检验检测平台。进一步完善检验检测技术服务网络体系,全面推进检验检测市场化和产业化,提供科学公正、技术先进、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的优质高效服务。

(三)设立五个融合示范区,打造特色产业园区。

根据沈阳市工业总体布局,将东陵(浑南新区)、大东、沈北、铁西和于洪等5个区确定为沈阳市市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其中:鼓励和支持东陵区(浑南新区)依托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区和创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的基础和优势,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拥有行业最前沿技术、代表行业发展方向的先导区;以大东区汽车城为主体,重点发展以汽车电子和嵌入式软件产品为主的融合试验区;以沈北新区建设东北地区最大光电信息产业基地为主体,建设数字化园区;以铁西区装备制造业集聚的优势,以畅通数据园、天久智能交通软件园和工业大学软件园为支撑,发展为装备制造业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产品。在于洪区,依托装备制造业产业配套区建设规划,发展配套、产学研相结合,走大企业产业转移、小企业积极改造提升的发展路径,探索中小企业集聚发展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四)开展“十百千万”重点工程,实现融合水平整体提升。

1.开展10个两化融合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以现有国家及省企业技术中心为基础,围绕两化融合10个重点产业,以关键信息技术和共性解决方案为切入点,从中精选出10家对我市产业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企业,主要开展技术研发和攻关,为两化融合的深入推进提供技术支撑和储备,促进两化融合关键技术的产学研用结合。

2.开展百户企业示范工程。精选百户行业影响力大、创新能力强、信息化带动作用明显的龙头骨干企业及高成长科技创新型企业作为全市两化融合重点示范企业,在设计研发智能化、生产加工过程自动化、市场营销网络化、企业管理信息化等关键环节信息化建设中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加快推进行业或区域内企业信息化进程。

3.开展千户企业升级工程。以沈阳市1300余户亿元以上企业为对象,重点推动企业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产品设计和开发能力,提高生产过程控制水平,推动业务集成与应用集成,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和监控,建立企业预算控制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等。

4.开展万企普及工程。对信息化基础较弱的小型企业,重点引导企业在公共服务平台上收集、发布产品信息和宣传企业形象,开展企业会计财务和办公自动化应用,鼓励企业利用互联网逐步开展网上客户服务和网上贸易洽谈等商务活动。结合我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平台建设,应用云计算技术,拟为1万户中小企业搭建网络环境下的业务和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按需IT服务。

(五)以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实现绿色生产。

1.用信息化促进节能技改,重点推进冶金、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业生产设备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传统工艺和生产流程,推进能源综合利用、污染源(物)监控和清洁生产。

2.提高能效监测和节能管理信息化水平,完善工业系统重点用能单位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对全市重点用能单位用能情况的实时监控,促进信息技术在能效监测领域的应用。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成立由市长担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直各有关部门及有关区、县(市)政府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沈阳市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经济和信息化委,负责全市两化融合具体工作。各区、县(市)也要比照市里模式,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

(二)设立专项资金,拓宽投融资渠道。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结合国家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设立沈阳市两化融合专项资金,对列入两化融合的试点项目和企业,给予贴息、补助、奖励等政策支持。市工业发展专项资金、科技资金、信息产业专项、软件服务业专项、中小企业专项资金等各类产业发展资金要适当向两化融合倾斜。有条件的区、县(市)要安排一定资金,给予配套支持。

(三)完善指标体系,加强统筹规划。结合沈阳市行业特点和区域特色,进一步完善市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开展评估工作,了解市内重点企业两化融合基本情况,引导企业明确改进方向和重点,建立评估结果与政府支持项目挂钩机制,重点分析和评价两化融合在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四)加大宣传力度,促进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联盟组织作用,开展行业、区域两化融合成果和成功经验交流活动,加大交流宣传力度。组织各类研讨会、对接会、论坛以及各种对外交流合作活动。编制两化融合典型应用案例集,推广先进经验,增强全社会对两化融合工作的知晓度、认知度、参与度。

(五)实施人才计划,完善人才服务体系。全力实施两化融合人才培训工程,依托沈阳原有的5个万人实训基地和科研院所及教育机构,鼓励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两化融合的复合型人才。鼓励发展社会性、市场化的信息化培训机构,对企业中层以上管理人员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专题培训,提高企业高层信息化意识和信息化决策管理水平。引导有条件的企业逐步设立企业CIO。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带来的“沈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沈阳市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实施方案的通知”全部内容,更多内容敬请关注律咖网!

WTO事务专家律师

肖本岗 业务水平指数:97 律咖推荐指数:93 业务咨询人数: 106

武汉大学法学专业,专注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法律需求研究及解决方案设计。针对企业的股权运用、股权设计、股权融资以及股权交易等研究,并且擅长于提炼企业内部交易模式,运用法律规则平衡解决企业交易模式问题。

电话咨询

优质服务

用真心换诚信,优质服务

权威法律顾问

专业律师团队为您提供权威建议

律师资质认证

律师100%实名审核

不间断回复

7*24小时不间断律师回复提醒

一站式服务

找、问、查、委托一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