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资讯 > 法律法规 > 涉外法律类 > 涉外仲裁 > 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北省应对气候变化实施方案的通知
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北省应对气候变化实施方案的通知
颁布单位:河北省人民政府 文号:冀政〔2008〕29号
颁布日期:2008-02-22 失效日期:
效力级别:地方法规及地方人大文件

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北省应对气候变化实施方案的通知

冀政〔2008〕29号2008年2月22日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省政府同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河北省应对气候变化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河北省应对气候变化实施方案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河北省气候变化的现状和应对气候变化取得的成效

一、河北省气候变化的观测事实与趋势

二、河北省温室气体排放现状

三、河北省应对气候变化取得的成效

第二部分气候变化对河北省的影响与挑战

一、河北省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基本省情

二、气候变化对河北省的影响

三、河北省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的挑战

第三部分河北省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遵循原则

三、目标

第四部分河北省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

一、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点领域

二、适应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

第五部分河北省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政策和措施

一、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推进气候变化重点领域技术研究

三、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投入机制

四、增强气候变化公众意识

五、开展国内外合作与交流

前言

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全球性问题。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河北省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省长任组长,建立了应对协调机制,并根据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做出了积极努力。

气候变化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但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我省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但人口多、气候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经济结构不尽合理,易受气候变化影响。因此,我省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严峻,任务艰巨,必须按照《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考虑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省内与周边、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纳入政府工作议事日程。为了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不断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进一步明确到2010年我省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遵循原则和目标任务,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促进我省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特制定《河北省应对气候变化实施方案》。

第一部分河北省气候变化的现状和

应对气候变化取得的成效

一、河北省气候变化的观测事实与趋势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我省近50年来气候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根据观测事实反映:一是温度升高。近50年来我省平均气温升高近14℃(全球近100年来升高074℃),平均每10年升高028℃。从地区分布看,冀东平原区增温幅度最大,燕山丘陵区最小,平均每10年分别升高038℃和019℃;从季节分布看,冬季增温幅度最大,秋季最小。我省出现暖冬的年份主要集中在近20年,且最暖的4个冬季出现在近10年。二是降水持续减少。近50年来我省降雨量减少约120毫米,平均每10年减少24毫米,降水最少的10个年份有5个出现在近10年。从地区分布看,冀东平原和南部地区降水减少最多,平均每10年减少30-60毫米,承德大部和张家口北部降水略有增加,平均每10年增加不足20毫米;从季节分布看,春季降水增加,夏、秋季降水减少,冬季降水变化不大。三是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和强度出现明显变化。近50年来,我省干旱面积呈扩大趋势,速度为每10年增加14%。其中春、秋季干旱面积呈减小趋势,夏旱呈扩大趋势;高温和大雾日数总体呈增加趋势,洪涝发生呈波动减小的趋势,沙尘天气日数减少。

我省未来的气候变暖趋势将进一步加剧。根据预测结果表明:到2030年,我省年平均气温将升高1℃以上。其中北部和东部地区将升高13~14℃,中部地区将升高12~13℃,南部地区将升高11~12℃;年降水量将普遍增加,其中北部地区年降水量将增加3%~5%,东部沿海和中南部地区年降水量将增加9%~13%,其他地区将增加5%~9%。

到2050年,我省的年平均气温将升高20℃。北部和东部地区将升高20℃~22℃,中南部地区将升高17~18℃,其他地区升高18~20℃;年降水量仍偏多,其中北部增加3%~7%,东部沿海和南部的大部分地区增加11%~15%,其他地区增加3%~11%。

从上述预测趋势看,我省未来30—50年降水虽有增加的趋势,但既存在区域分布的不均衡性,又存在时间上强度的不确定性。再加上工业、生活和农业灌溉用水需求的增加,我省未来水资源短缺形势依然严峻。干旱区范围可能扩大,荒漠化可能性加大;沿海海平面将继续上升,沿海地区遭受洪涝、风暴潮以及其它自然灾害的频率可能加大。

二、河北省温室气体排放现状

引起全球变暖的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等气体。据有关部门初步测算,2005年我省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59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二氧化碳排放量为56亿吨,甲烷为02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氧化亚氮为009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从2000年到2005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年均增长率为18%。据观测结果,我省近地面大气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浓度平均每年分别增长195ppmv、902ppbv和075ppbv。2005年全省一次能源消耗量为141亿吨标准煤,占能源消耗总量的714%,排放二氧化碳321亿吨,占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573%。2005年我省化石燃料燃烧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为469吨,比全国高11吨;万元GDP化石燃料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为555吨,比全国高826%。

三、河北省应对气候变化取得的成效

我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节能减排作为加强宏观调控的重点,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采取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大力推进减缓气候变化的相关工作。

(一)积极贯彻“开发与节约并重、节约优先”的方针。制定节能专项规划,鼓励节能技术的研究、开发、示范与推广,引进和吸收先进节能技术,建立和推行节能新机制,加大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利用政策措施的实施力度,有效地促进了节能工作的开展。2006年我省万元GDP能耗为1895吨标准煤,同比下降309%,扭转了“十五”以来逐年递增的趋势;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为419吨标准煤,同比下降559%。工业行业中高耗能产品的单位能耗也有了明显的下降:6000千瓦及以上火电机组每千瓦时供电煤耗降到375克标准煤,重点企业吨钢综合能耗降到645千克标准煤,大中型企业的吨水泥综合能耗降到125千克标准煤。2006年,全社会节能量为7439万吨标准煤,相当于减少约017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

(二)发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结构。通过国家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加强了石油、天然气、煤层气和风能、水能、太阳能等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支持在农村边远地区和条件适宜地区开发利用生物质能、地热等新型可再生能源,使优质清洁能源比重有所提高。到2005年底,我省农村沼气用户已达到1519万户,大中型沼气工程125处;建成秸秆气化站40处,供气量为20388万立方米,年消耗秸秆224934万吨;开发利用地热井点136处,种植、养殖利用面积分别为1351公顷和1145公顷。垃圾发电装机容量24万千瓦;推广太阳能热水器4049万平方米。全省可再生能源利用量已经达到5598万吨标准煤,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8%,相当于减排12466万吨二氧化碳。

(三)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其在吸收转化二氧化碳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随着我省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的实施,植树造林取得了较大成绩。到2005年底,全省林业用地面积为12872万亩,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457%,有林地达到6512万亩,森林覆盖率为233%,比2000年增加了38个百分点。同时积极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草原建设和管理、自然保护区建设、城市绿化等生态建设与保护政策,进一步增强了林业作为温室气体吸收汇的能力。1980~2005年我省林木生长累计净吸收约22亿吨二氧化碳。

(四)实施计划生育,有效控制人口增长。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省一直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使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2005年我省人口出生率为128‰,自然增长率为61‰,计划生育率947%,连续14年完成了国家下达的人口计划,继续保持了低生育水平。到2005年我省累计少出生人口3400万人,相当于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5亿吨。

(五)健全法规和政策体系。颁布了《河北省节约能源条例》,出台了《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河北省节能减排综合性实施方案》和《河北省防范和应对全球变暖引发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工作方案》,制定了《河北省节约能源“十一五”专项规划》等。这些政策性文件为进一步增强我省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提供了政策和法律保障。

(六)重视气候变化研究和能力建设。为不断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科研支撑能力,先后开展了“近50年河北省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研究”、“近50年河北省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影响综合情势分析”和“河北省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和荒漠化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等20多项省级科研课题的研究。积极开展了一些有关节能减排、清洁发展机制的国际合作项目。

(七)加大气候变化教育和宣传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的有关节能减排和气候变化的知识讲座和报告会,举办多期省、市级决策者节能减排和气候变化培训班,召开“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等大型研讨会,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扩大气候变化教育和宣传范围,不断提高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第二部分气候变化对河北省的

影响与挑战

一、河北省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基本省情

(一)气候条件差,自然灾害较重。我省气候属于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冬季干燥,春季多风,夏季炎热,为了维持比较适宜的室内温度,需要消耗更多的能源。由于境内冷暖气团活动频繁,气象灾害种类多、频次高、范围广,旱涝交替发生,且往往多灾并发,损失严重。

2006年,我省冬春季连旱,秋旱严重,历史罕见。全省农作物受灾面积1345万公顷,受灾人口1302万人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52亿元。因持续干旱少雨,造成森林火灾频发,气象卫星监测森林草原火点159起。平原地区雾霾天数增多,偏多10天以上,造成空气质量下降。

(二)生态环境脆弱。2005年全省森林面积为66235万亩,森林覆盖率为233%。尽管我省森林覆盖率高于全国5个百分点,但生长期短,以中幼林、人工林为多,林分质量较差,单位面积林分蓄积量较小,对整个生态环境调节能力有限。2006年我省人工、半人工草地面积为12025万亩,由于受干旱、生态环境恶化等影响,正面临退化和沙化的危机。据监测显示,全省荒漠化土地面积为34751万亩,占整个土地面积的123%,是全国荒漠化面积比较大、危害比较严重的省份之一。同时作为京津生态保护屏障的张、承地区也是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且治理难度较大。全省海岸线长达487公里,海岸带总面积113799平方公里,易受海平面上升带来的不利影响。

(三)能源结构以煤为主。2005年一次能源生产量为07亿吨标准煤,其中原煤所占比重高达87%;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为141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所占比重为899%,石油、天然气、水电、风能、太阳能等所占比重为101%。由于煤炭消费比重较大,造成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相对较高。

(四)人口较多。2005年底我省人口达到6851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5%,人口居全国第6位。人均能源消费量为29吨标准煤,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9%。

(五)经济发展水平较低。2005年全省人均GDP约为1805美元,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04美元);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秦、唐、沧沿海地区人均GDP约为2634美元,而张、承地区只有1257美元,仅为东部沿海地区人均GDP的477%。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也比较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071元,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4816元,仅为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382%。

二、气候变化对河北省的影响

(一)对农业的影响。我省是一个农业大省,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有利有弊。一是温度升高,热量资源增加。全省平均无霜期比50年代延长近10天,大于10°C的有效积温增加130°C,冀东平原地区增加最大,为190°C;冬小麦安全种植北界向北推移了30-50公里。二是冬春季节气温变暖,冻害发生率降低,有利于我省设施农业的生产和发展。三是降水减少,农业用水增加,夏季干旱范围扩大。四是未来气候变化会增加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如不采取适应性措施,将造成小麦、玉米等作物减产,品质下降;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将出现变动,作物品种将发生改变;农业生产条件变化,带来生产成本和投资需求将大幅度增加。

(二)对森林和其他生态系统的影响。气候变化对我省的森林和其他生态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河流断流,湖泊萎缩,湿地面积急剧减少,湿地功能下降;最大冻土深度减少,平均每10年减少11cm。未来气候变化将使森林生产力和产量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而森林火灾及病虫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可能增高,森林、半荒漠地区和草原鼠害、兔害危害有可能进一步加剧,内陆湖泊和湿地进一步萎缩,冻土面积进一步减少,物种多样性将受到威胁。

(三)对水资源的影响。气候变化已经对我省水资源产生了较大影响。一是水资源总量减少。我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047亿m3,占全国总量的07%,其中地表水为1202亿m3,地下水为1226亿m3,地表水与地下水的重复计算量为381亿m3,水资源可利用量为172亿m3。全省水资源总量从50年代至80年代逐渐减少。二是地表径流减少。90年代比50年代减少了98亿m3;入境水量减少70亿m3,出境水量减少137亿m3;入海水量减少62亿m3。白洋淀2000年以来平均入淀量仅为50年代的36%。三是地下水过量开采,造成地面沉降。沧州地区地面沉降已经达到2236毫米,形成了地下漏斗,潜在的危害巨大。到2050年,我省大部分地区径流量要小于2030年的径流量,北部将减少1068亿m3,南部增加1378亿m3。

(四)对海岸带的影响。近50年来我省沿海海平面总体呈上升趋势,年平均上升速度为21mm,造成海岸侵蚀和海水入侵。海洋环境因素的变化使渤海湾海洋生物量减少,生态系统发生退化。未来气候变化将使我省沿岸海平面继续上升,发生台风和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几率增大,海岸侵蚀及致灾程度加重,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损害程度也将加大。

(五)对其他领域的影响。气候变化可能引起炎热和酷热日数增加,导致心血管病、疟疾、登革热和中暑疾病的发生程度加重,范围扩大,死亡人数增加,危害人类健康。同时,气候变化及其伴随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引发的气象灾害,对工程建设影响加大,对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某些区域的旅游安全等产生较大影响,也将加剧空调制冷电力消费的增长趋势,对保障电力供应带来更大压力。

三、河北省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的挑战

(一)对现有发展模式提出了挑战。人均资源短缺是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因素。在目前技术水平下,我省要达到工业化国家平均发展水平,能源消费总量必然要持续增长,人均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将达到较高的水平。因此,必然带来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为了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我省将面临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新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挑战。

(二)对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提出了挑战。我省是全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的重要省份之一,2005年我省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高达899%,比国外平均水平(278%)高621个百分点,比全国高21个百分点。单位热量燃煤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比使用石油、天然气分别高出约36%和61%。能源结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资源结构的制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又面临着技术和资金上的障碍,我省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将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使得我省在降低单位能源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方面比其他省份面临更大的困难。

(三)对工业结构和能源利用水平提出了挑战。一是重化工业特征突出。2005年我省第二产业比重为518%,高于全国4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比重为333%,低于全国66个百分点。从入统工业来看,电力、钢铁、石化、建材、煤炭、化工等行业能耗比重大,这些行业的能源消费量占入统工业能源消费量的897%,而完成增加值仅占入统工业的536%;万元增加值能耗为72吨标准煤,比入统工业高718%。二是技术装备相对落后。重点耗能行业落后生产能力仍占一定比重,如建材行业中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能力仅占30%,而质量不稳定、浪费能源、污染环境的立窑水泥约占70%;通用耗能设备效率较低,燃煤工业锅炉平均运行效率低于国际平均水平17-22个百分点,风机、水泵平均运行效率低于国际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能源利用效率低、污染排放高的问题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带来一定困难。

(四)对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提出了挑战。我省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强化对现有森林和湿地保护,加强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和湿地恢复工作,以提高森林适应气候变化、碳吸收汇的能力。由于森林资源总量不足,湿地退化严重,植树造林、增加林产、保护林地湿地的任务加重,压力加大。而现有可供植树造林的土地多集中在荒漠化以及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给植树造林和生态恢复带来巨大挑战。

(五)对农业领域适应气候变化提出了挑战。我省不仅是农业气象灾害多发地区,各类自然灾害连年不断,农业生产始终处于不稳定状态,而且也是一个人均耕地资源占有少、农业经济不发达、适应能力非常有限的省份。如何在气候变化的情况下,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有效减少病虫害的流行和杂草蔓延,降低生产成本,防止潜在荒漠化增加趋势,确保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对农业领域提高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和抵御气候灾害能力提出了长期的挑战。

(六)对水资源开发和保护领域适应气候变化提出了挑战。促进水资源持续开发与利用,增强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减少水资源系统的脆弱性,是我省水资源开发和保护领域面临的重要任务。如何在气候变化的情况下,加强水资源管理,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大型水库、重要城市和重点地区的防洪安全;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生活用水,确保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行;发挥好河流功能,保护好河流生态系统,对水资源开发和保护领域提高气候变化适应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

(七)对沿海地区增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提出了挑战。环渤海地区正在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我国新的经济增长极,不仅将为我省经济发展带来重大机遇,而且对周边地区经济将产生强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由于沿海地区地势低平,极易遭受因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各种海洋灾害威胁。目前我省海洋环境监视监测能力、应对海洋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已不能满足应对气候变化的需要。沿岸防潮工程建设标准较低,抵抗海洋灾害能力较弱。因海平面上升引起的海岸侵蚀、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河口海水倒灌等问题,对沿海地区应对气候变化提出现实的挑战。

第三部分河北省应对气候变化的

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我省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为指导,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保障经济发展为核心,以节约能源资源、优化能源结构、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为重点,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推进科技创新,转变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应有贡献。

二、遵循原则。坚持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的原则;坚持减缓与适应并重的原则;坚持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与其他相关政策有机结合的原则;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原则;坚持积极参与、广泛合作的原则。

三、目标

(一)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

——通过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加快节能技术开发、示范和推广,加大依法实施节能管理力度,努力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到2010年,实现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由2005年的196吨标准煤下降到157吨标准煤,降低20%左右,相应减缓二氧化碳排放127亿吨。

——通过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快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核能开发和建设,加强余热余压利用、煤层气开发,加快生物柴油能源林基地建设等,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到2010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到能源消费总量的10%左右,煤层气抽采量达到07亿立方米。

——通过强化冶金、建材、化工等产业政策,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氧化亚氮排放治理等措施,控制工业生产过程的温室气体排放。到2010年,力争使工业生产过程的氧化亚氮排放稳定在2005年的水平上。

——通过继续推广低排放的半旱式栽培技术,采用科学灌溉技术,研究开发优良反刍动物品种技术和规模化饲养管理技术,加强对动物粪便、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的管理,加大沼气利用力度。到2010年,力争新增沼气用户150万户以上,累计达到300万户,普及率达到20%,每年减少甲烷排放15万吨。

——通过实施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资源保护、能源林基地和农田基本建设等措施,加强重点工程建设。到2010年,全省有林地面积增加到7400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6%,力争实现碳汇数量比2005年增加约93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二)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目标。

——通过加强农田基本建设、调整优化作物布局,改革种植制度、选育抗逆品种、开发生物技术等适应性措施,到2010年,力争新增改良草地298万公顷,治理退化、沙化和碱化草地384万公顷,力争将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74。

——通过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加快自然保护区等生态保护重点工程建设,建立重要生态功能区,促进自然生态恢复。到2010年,力争90%左右的典型森林生态系统、80%的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和重要湿地得到基本保护,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比重达到7%左右。

——通过合理开发和优化配置水资源,完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机制和推行节水等措施,努力增强水资源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基本建成主要河道防洪工程体系,农田抗旱标准得到提高,力争实现工业节水36%的目标。

——通过合理利用海岸线,保护滨海湿地,提高海岸防护建筑物等级,加强对海洋监测和海岸带生态系统监管等措施。提高沿海地区抵御海洋灾害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海平面上升造成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

第四部分河北省应对气候变化

的重点领域

一、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重点领域

(一)能源生产和转换。加快火力发电技术进步,淘汰落后小火电机组。大力发展单机60万千瓦及以上超(超)临界机组、大型联合循环机组等高效、洁净发电技术,“十一五”期间淘汰落后小火电机组4287万千瓦,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7013万吨。大力发展风力发电,2010年实现装机容量300万千瓦,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395万吨。

大力发展煤层气产业,将煤层气勘探、开发和矿井瓦斯利用作为加快煤炭工业调整结构、减少安全生产事故、提高资源利用率、防止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浪费和甲烷排放。推进生物质能源的发展,以生物质发电、沼气、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和能源林基地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积极推进核电建设,因地制宜开发小水电资源。到2010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8774万吨,甲烷排放134万吨,共减少温室气体排放28908万吨。

积极扶植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等的开发和利用。偏远地区推广户用光伏发电系统,城市推广普及太阳能一体化建筑、供热水工程,建设太阳能采暖和制冷示范工程;农村和小城镇推广户用太阳能热水器、太阳房和太阳灶。发展地热采暖、供热水和地源热泵技术,研究开发深层地热发电和海洋能发电技术。

加强能源战略规划研究与制定,提高我省能源可持续供应能力。制定清洁、低碳能源开发利用的鼓励政策,重点开发和推广煤的清洁高效开发和利用技术、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利用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输配电和电网安全技术,促进能源结构优化,减缓由能源生产和转换过程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建立有利于实现能源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价格体系和稳定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通过政府投资、政府特许等措施,培育持续稳定增长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市场。

(二)提高能源效率与节约能源。

钢铁工业。紧紧围绕产品优化、企业整合、布局调整,积极延伸下游产业链,降低系统成本,减少污染排放。推行焦炉同步配套干熄焦装置,新建高炉同步配套余压发电装置。积极采用精料入炉、富氧喷煤、铁水预处理、大型高炉、转炉和超高功率电炉、炉外精炼、连铸、连轧、控轧、控冷等先进工艺技术和装备。

石化工业。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合成氨推广一段炉烟气余热回收技术,中小型合成氨采用节能设备和变压吸附回收技术,采用水煤浆或先进粉煤气化技术替代传统的固定床造气技术,提高离子膜法烧碱比重等。

建材工业。水泥行业发展新型干法窑外分解技术,积极推广节能粉磨设备和水泥窑余热发电技术,对现有大中型回转窑、磨机、烘干机进行节能改造,逐步淘汰机立窑、湿法窑、干法中空窑及其他落后的水泥生产工艺。进一步推广散装水泥,鼓励掺废渣水泥生产,继续执行对掺废渣水泥产品实行减免税等优惠政策。进一步推广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等措施。

建筑节能。进一步推广“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建筑,积极推进新型建筑体系,推广应用高性能、低耗材、可再生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强化新建建筑执行节能标准的全过程监督管理,对达不到建筑节能标准的民用建筑,不得办理开工和竣工验收备案手续;推进既有建筑供热计量改造和节能改造,加强政府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深化供热体制改革,制定城镇供热计量收费标准和计量收费办法,实行按供热量收费。推广应用太阳能技术产品、新型墙体材料、节能型环保厨浴设备和绿色照明器具。

交通运输。加快节能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合理规划交通运输发展模式,重点发展电气化铁路、高速公路、水运和管道运输。控制高耗油、高污染机动车发展,严格执行乘用车、轻型商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鼓励发展和使用低油耗、小排量的环保型汽车。

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积极推进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区域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建筑节能、绿色照明、政府机构节能、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等十大重点节能工程的实施,确保工程实施的进度和效果,尽快形成稳定的节能能力。对一些重大节能工程项目和重大节能技术开发、示范项目给予投资和资金补助或贷款贴息支持,研究制定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和绿色建筑的激励政策。“十一五”期间可实现节能5600万吨标准煤,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约13亿吨。

强化节能政策措施的落实。建立节能目标责任制和评价考核制度,实行一票否决制和问责制。尽快出台河北省污染物排放总量管理办法、污染物排放许可证管理办法、环境污染监督管理办法等。加强对产品能效标准、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行业设计规范执行情况的检查。完善重点耗能产品和新建建筑的市场准入制度,对达不到最低能效标准的产品,禁止生产、进口和销售,对不符合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建筑,不准销售和使用;依法淘汰落后的用能产品和设备;加强对重点用能单位、高耗能行业、政府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等用能情况监督。推进节能产品认证和能效标识管理制度的实施。加强电力资源综合规划,深入推进电力需求侧管理,将节电量作为电力资源纳入总体规划,优化用电方式,提高终端用电效率。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建立节能投资担保机制,促进节能技术服务体系的发展。推行节能自愿协议,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和行业协会的节能积极性。鼓励和引导消费者购买节能型产品。

(三)农业。加大农田保护力度。加快制定农田、草原保护建设规划和相关措施,禁止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开垦土地,不允许以任何借口毁坏草原,合理利用现有土地。加强生态农业建设。通过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推广化肥、农药合理使用技术,大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实施新一轮沃土工程,科学施用化肥,引导增施有机肥,全面提升地力,减少农田氧化亚氮排放。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在农村推广生物技术、秸秆裂变技术、太阳能利用技术、地源热泵技术、省柴节煤灶、吊坑技术、炊事采暖节能炉及农村生活污水净化处理技术等25项节能减排、节支增效技术。充分利用农村废弃物资源、可再生能源和农村常规能源节能技术,加快技术推广速度,提高农户应用率,使乡村农户生活使用清洁能源,改善居住环境。开发推广环保型肥料关键技术,减少农田氧化亚氮排放。

(四)林业。加强林业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完善执法体制,加强执法检查,扩大社会监督,建立执法动态监督机制。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国有林场改革,建立经营主体多元化,权、责、利相统一的林业经营体制,充分调动农民和其他社会主体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促进森林资源总量增加和质量提高,加快形成完备的森林生态系统。搞好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到“十一五”末完成造林绿化3000万亩。按规划完成全部中心城市绿化,70%以上的县城实现绿化,50%以上的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重点抓好自然保护区和湿地保护工程建设。搞好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加强对现有森林资源的有效保护。通过有效实施上述重点工程,保护和增加陆地碳贮存和吸收汇。

(五)城市废弃物。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按照《国家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及其评价标准》、《生活垃圾技术填埋规范》、《生活垃圾无害化填埋标准》等标准,规范垃圾产生和处理者的行为,提高垃圾资源综合利用率。加快发展垃圾处理和综合利用新技术。推广应用先进的垃圾焚烧技术,提高国产化水平,有效降低成本,促进垃圾焚烧技术产业化发展。开发适合我省省情、规模适宜的垃圾填埋气回收利用技术和堆肥技术,为中小城市和农村提供亟需的垃圾处理技术。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通过实施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推行环卫行业服务性收费、经济承包责任制和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等措施,改变目前分散式的垃圾收集利用方式,推动垃圾处理的产业化发展。鼓励企业建设和使用填埋气体收集利用系统,对垃圾填埋气体发电和垃圾焚烧发电上网电价给予补贴,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对填埋气体收集利用项目实行税收优惠政策。

二、适应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

(一)农业。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以节水改造为中心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建设,搞好田间灌排工程、小型灌区、非灌区抗旱水源工程。加快丘陵山区和干旱缺水地区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建设。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种植制度改革。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促进优势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形成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提高农业生产能力。选育抗逆品种。培育产量潜力高、品质优良、综合抗性突出和适应性广的优良动植物新品种。遏制草地荒漠化加重趋势。建设人工草场,控制草原的载畜量,恢复草原植被,增加草原覆盖度,提高保土作用,防止荒漠化进一步蔓延。加强农业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力争在光合作用、生物固氮、生物技术、病虫害防治、抗御逆境、设施农业和精准农业等技术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提高农业应用新技术的范围。

(二)森林和其他自然生态系统。强化适应气候变化的法制保障。及时修订《河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办法》,制定《河北省自然保护区条例》、《河北省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和《河北省湿地保护条例》等地方法规。强化对现有森林资源和其他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效保护。继续实施我省沿海湿地、坝上湿地和白洋淀、衡水湖等重要湿地保护工程。搞好森林防火,完善森林火灾预防、扑救和保障体系,落实行政领导负责制,加强防火宣传,抓好重点火险区基础设施和队伍建设,实现森林火灾预测预报、监测、扑救、林火阻隔及火灾评估规范化。积极整合我省现有林业监测资源,建立健全我省森林、野生动植物、湿地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体系。强化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建设,严防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加大林业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力度。研究与开发沙荒盐碱土地造林技术、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和森林防火技术,选育与引进耐寒、耐旱、耐盐碱、抗病虫害能力强的树种,提高森林植物对气候的适应能力。研究生态恢复、森林和野生动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建设、湿地保护与修复、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保护等相关技术,降低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加强森林环境、退耕还林、荒漠、野生动植物、湿地、林火和林业有害生物等监测技术研究,促进生态恢复,提高预警和应急能力。在林业生产中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加强林业标准化建设,使林业起到应对气候变化的主体作用。

(三)水资源。强化水资源管理。积极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建设,逐步建立精简、统一、高效、便民的水务统一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水资源实施监测管理系统,提高水资源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在大力实施节水治污和合理利用当地水资源的基础上,实施南水北调工程,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要求。加大水资源保护工作力度。加强水功能区管理,核定纳污能力,全面推进限制排污总量控制。推进取水许可水质管理和入河排污口管理,对违法设置入河排污口的要依法查处。突出抓好城市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坚决取缔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的入河排污口。积极开展水生态修改工作,保障生态用水,改善水环境质量,促进水生态系统的修复。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进一步改革用水制度,建立与用水权指标控制相适应的水资源管理体系,改革现行水资源管理体制。强化公众参与,健全群众用水管理组织,鼓励公众广泛参与水资源管理,形成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长效运行机制。紧紧围绕水权分配、节水激励、用水计量和水权流转等关键环节,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四)海岸带及沿海地区。研究应对海平面升高的适应性对策。坚持护坡与护滩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提高设计坡高标准,加高加固海堤,强化沿海地区应对海平面上升的防护对策。增强海洋环境的监测能力。增设沿海和岛屿的观测网点,建设现代化观测系统,提高对海洋环境的航空遥感、遥测能力,提高应对海平面变化的监视监测能力。加强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技术研发。主要包括沿海抗盐碱树种的栽培技术,近海珊瑚礁生态系统以及沿海湿地的保护和恢复技术,降低海岸带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五)防灾减灾。加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监测预报预测能力,提高重大气象灾害预报的准确率和时效性。完善我省气候系统观测网,提高对气候系统各要素的观测和综合数据采集、分析能力;建立河北省气候系统数据库,实现气候变化信息共享。重点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预报、预警和大范围干旱、洪涝等趋势预测工作,提高农业、林业、水资源、海岸带、人体健康等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行业或领域的预报预测服务水平,积极开展气候变化对极端气象灾害事件,以及对经济、社会、能源、水资源、生态环境等相互之间影响评估,增强防灾减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区域人口、经济、交通、能源等的气候承载能力分析,加强重大工程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完善气象应急体系,推进气象灾害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建设。

第五部分河北省应对气候变化的

相关政策和措施

一、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组织领导。按照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应对气候变化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结合起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地区规划。省政府成立河北省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郭庚茂省长任组长,付志方常务副省长、张和副省长任副组长,办公室设在省发展改革委。领导小组负责贯彻落实《国家方案》,研究确定全省应对气候变化的发展战略、方针和对策,协调解决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办公室负责具体事务的协调和督办。通过进一步完善多部门参与的决策协调机制,建立政府推动、企业和公众广泛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机制,形成与未来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相适应的、高效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系。

二、推进气候变化重点领域技术研究。加大气候变化领域科技工作的政策引导力度,鼓励和支持气候变化科技领域的创新。加强气候变化基础研究,开展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形成机理研究;加强全球变暖背景下的农业和生态气候区划工作,研究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业气候资源利用途径及农业生产力布局;加强气候变化背景下气温、降水、蒸发等的变化对森林、草地、湿地、湖泊、荒漠、城市绿地等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加强气候系统规律和我省退耕还林生态效益,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经济社会成本效益分析,为适应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力争在能源开发、节能和清洁能源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农业、林业等适应技术水平得到提高,气候变化整体研究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注重培养学术带头人和尖子人才,逐步建成一支强有力的气候变化科技管理和研发队伍。

三、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投入机制。加大政府对气候变化相关工作的资金支持力度,建立相对稳定的政府资金渠道,确保资金落实到位,发挥政府作为投入主渠道的作用。多渠道筹措资金,吸引社会各界资金投入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将科技风险投资引入气候变化领域。充分发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引导我省企业加大对气候变化领域技术研发的投入。积极利用外国政府、国际组织等双边和多边基金,支持我省开展气候变化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

四、增强气候变化公众意识。发挥政府推动作用。省、市、县各级政府要把提高公众意识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要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决策者的气候变化意识。完善气候变化信息发布的渠道和制度,充分发挥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和导向作用。积极发挥民间社会团体和非政府组织的作用,促进广大公众和社会各界参与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行动。鼓励和倡导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倡导节约用电、用水,增强垃圾自觉分类和循环利用的意识。通过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和其他有效方式,宣传国家和省应对气候变化的各项方针政策。加强对社会公众气候变化方面的教育和培训,尽快普及气候变化方面的相关知识,提高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增强自觉性,形成应对气候变化的良好社会氛围。

五、开展国内外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推进对外开放、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国际应对气候变化的经验和做法。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参与气候变化领域国际、国内科研活动,积极组织开展全球变暖事件的国际项目合作,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和国际前沿科技成果,为防范和应对全球变暖引发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科学决策提供科技支撑。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带来的“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北省应对气候变化实施方案的通知”全部内容,更多内容敬请关注律咖网!

WTO事务专家律师

肖本岗 业务水平指数:97 律咖推荐指数:96 业务咨询人数: 175

武汉大学法学专业,专注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法律需求研究及解决方案设计。针对企业的股权运用、股权设计、股权融资以及股权交易等研究,并且擅长于提炼企业内部交易模式,运用法律规则平衡解决企业交易模式问题。

电话咨询

优质服务

用真心换诚信,优质服务

权威法律顾问

专业律师团队为您提供权威建议

律师资质认证

律师100%实名审核

不间断回复

7*24小时不间断律师回复提醒

一站式服务

找、问、查、委托一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