颁布单位: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 文号:黔东南府办发〔2008〕48号 |
颁布日期:2008-04-09 | 失效日期: |
效力级别:地方法规及地方人大文件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黔东南州公路沿线民族文化旅游村寨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黔东南府办发〔2008〕48号)
各县市人民政府,凯里经济开发区和黔东循环经济工业区管委会,州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黔东南州公路沿线民族文化旅游村寨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已经州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八年四月九日
黔东南州公路沿线民族文化旅游村寨整治工作实施方案
民族文化旅游村寨是我州旅游的重要组成部份,做好我州民族文化旅游村寨特别是公路沿线民族文化旅游村寨整治、美化、亮化工作,对保护民族文化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发展旅游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将我州打造成原生态民族文化世界旅游目的地有着深远的意义。现就我州公路沿线的民族文化旅游村寨整治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指导原则
(一)总体目标
通过五年的工作,对公路沿线民族文化旅游村寨的房屋建筑、村寨构筑物、卫生环境、生态建设、基础设施等项目实施整治,按照“古朴、庄重、绿化、整洁、规范”的标准,使我州公路沿线民族文化旅游村寨基本实现“生态优美、寨容亮丽、人畜分离、环境卫生、民风淳朴、空气清新”的目标,使我州乡村旅游环境基本满足游客的需求。到2010年完成高速公路沿线民族文化旅游村寨的整治;2011年完成全州旅游环线主干道及重点旅游乡镇公路沿线民族文化旅游村寨的整治;2012年完成全州公路沿线民族文化旅游村寨整治。
(二)指导原则
把公路沿线民族文化旅游村寨保护性整治与我州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服务业发展、扶贫开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有机结合,努力形成全州上下联动、县乡齐抓共管、村寨相互促进的新局面。整治工作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力争把公路沿线民族文化旅游村寨建设成为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的形象“窗口”,使其生态环境和谐,旅游功能设施完善,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整治范围
全州境内的高速公路、二级公路、旅游环线公路、重点旅游乡镇公路沿线及旅游景区附近直线距离300米范围内的民族文化旅游村寨。
三、整治措施
(一)保持民族特色。对公路沿线民族文化旅游村寨寨容寨貌实施民族建筑特色景观改造和包装。
(二)保持环境协调。民族旅游村寨规划范围内未经当地县级人民政府批准侵占公路红线、公共河道、基本农田的建筑,无论质量好坏,一律限期拆除;对民族文化旅游村寨内严重破损的危房(不属于文物),影响道路畅通的建筑物、构筑物,应予拆除;对旅游村寨内不符合规划要求,村民乱搭乱建的临时建筑物必须予以拆除;对民族文化旅游村寨内质量较差和有碍参观的建筑物(包括文物),应在当地文化、文物、旅游等部门的监督指导下进行维修;对没有实际意义构筑物(不属于文物),应予拆除。对民族文化旅游村寨内的瓷砖房、砖房,破损、倒塌有碍村寨整体观瞻的房屋必须按照当地民族特色和房屋建筑风格进行改造、包装建设;对影响整体协调的必须拆除。上述整治工作于2008年5月启动,8月初完成验收。
(三)完善旅游功能。民族文化旅游村寨的整治必须在旅游产业发展的规划布局内进行。参照《贵州省乡村旅游区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试行)的标准,突出民族特色,立足环境优美,塑造功能完善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形象,卫生环境达到有关标准;建筑实体要与原村寨的整体寨貌和本地主体民族建筑物相协调。
(四)改进生活习惯。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和农村消防安全规划,在民族文化旅游村寨实行人畜分离和实施“五改”(改良水井、改良厕所、改良畜厩、改良炉灶、改良环境)工程。通过推动旅游村寨内沼气工程建设,改变能源利用习惯,进一步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和生存环境。人畜分离和“五改”工程必须在2008年5月启动,2012年12月底全部完成。
民族文化旅游村寨的整治工作具体由县市区人民政府组织实施;整治方案由县市区人民政府组织文化、旅游、建设、民委、公安、卫生、农业、林业、国土等部门论证后统一由县人民政府审定批准,同时报州旅游发展和改革领导小组综合办公室备案。各县市人民政府公路沿线民族文化旅游村寨保护性整治方案必须在2008年5月10前制定完成并全面启动。
(五)保护生态环境。禁止在公路沿线民族文化旅游村寨内和村寨外围附近滥砍乱伐、设置废渣场、开山采石、挖沙、采矿、烧窑等破坏原有自然风貌的行为。
(六)加强“整脏治乱”。民族文化旅游村寨严禁暴露(或暴晒)人、畜粪便;村寨自然饮用水源必须实行遮盖,周围环境整洁,不留污水、垃圾;村寨内水塘水质保持清亮干净,无苍蝇、无臭味;村寨必须设置完善垃圾池、果皮箱等环卫设施,排水沟污水流放保持畅通,定期灭蝇、灭鼠、灭虫,空气保持清新;垃圾实现定点存放,集中处理。以上工作于2008年5月启动,9月底完成验收。
(七)建立保洁制度。对民族文化旅游村寨庭院和公共路面的环境卫生实行专人管理和卫生保洁制度,做到垃圾随产随清;把村寨环境卫生整治要纳入村规民约,实施长效管理;禁止在旅游村寨内随意张贴广告、标语和悬挂有碍村容(寨)的物品。以上工作于2008年8月底全部落实。
(八)提高服务能力。民族文化旅游村寨要设立停车场,要建立和完善游客服务中心、“农家乐”接待点等服务设施。“农家乐”接待按照《贵州省“农家乐”经营管理规范》标准经营。对符合旅游接待条件的农户按照《贵州省乡村旅舍评定与评分》规范提升接待质量。
(九)完善公厕建设。到2010年底每个民族文化旅游村寨必须设置旅游公厕,建设标准参照“黔东南州公共厕所建设标准规定”执行,并体现地方建筑特色和与环境协调。
(十)实现“四个百化”。道路硬化率100%,用电普及率100%,安全饮用水合格率100%,电视通讯信息网络覆盖率100%。
(十一)树立文明新风。继续实施“文明新风进万家”工程,抓好“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文明村寨”的创建活动,立足育民、智民、乐民,建立健全有关环境卫生、邻里和睦、社会治安、安全防范、禁赌禁毒、反邪教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在农村营造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风尚。定期对农民进行文化知识和农业技术知识培训,加强对村民进行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村民整体素质,加强治安联防巡逻工作,杜绝偷盗、赌博、打架斗殴恶习,树立文明乡风。
四、组织领导
(一)成立由旅游、文化、民委、建设、文物、交通、林业、国土、卫生等部门组成的全州公路沿线民族文化旅游村寨整治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在州旅游局。领导小组工作职责包括:负责指导全州公路沿线民族文化旅游村寨的整治工作;负责审查、审批各县市区整治方案;负责督查整治工作落实情况。
(二)各县市人民政府负责落实辖区内公路沿线民族文化旅游村寨整治方案的制定和组织实施工作。
五、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我州建设成原生态民族文化世界旅游目的地,是州委、州人民政府立足州资源特色作出的重大决策。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把公路沿线民族文化旅游村寨保护和整治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确保工作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二)加强领导,完善机制。各县市区要成立公路沿线民族文化旅游村寨保护和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充分发挥宏观协调作用,统筹兼顾、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三)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文化、旅游、民宗、民政、扶贫、建设、农办、文物、交通等部门要密切配合,积极争取各种扶贫资金、新农村建设资金、卫生村寨建设资金投入旅游村寨保护整治工作。
(四)责任分解,层层推进。通过州直机关帮扶乡镇、县市区领导包片、县市区直机关包村、党员干部驻村包户等方式进行帮扶指导,乡镇负责具体指导和协调工作,层层落实责任制。
(五)建立示范,以点带面。各县市区要积极开展试点工作,及时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努力使我州旅游产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全州公路沿线民族文化旅游村寨保护整治工作于2008年5月启动,2012年12月完成验收。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带来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黔东南州公路沿线民族文化旅游村寨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全部内容,更多内容敬请关注律咖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果本公司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