颁布单位:陕西省商洛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文号: |
颁布日期:2014-02-21 | 失效日期: |
效力级别:地方政府规范性文件 |
商洛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
商政办发〔2014〕16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商丹园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工作部门、事业机构:
为认真贯彻《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意见》(陕政办发〔2013〕93号),全面落实陕西省气象局和商洛市人民政府《共同推进商洛气象现代化建设合作备忘录》,扎实推进商洛气象现代化建设,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和商洛特色的气象现代化之路,进一步提升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和防灾减灾水平,经市政府同意,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人才支撑,推进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加强和创新气象社会管理,建设完善的气象业务服务体系,稳步推进全市“九大业务系统、六大综合平台、三大示范基地”建设,全面提高气象综合监测能力、气象预报预测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气候资源开发利用能力、气象科技创新能力和气象综合保障能力,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为建设幸福商洛提供更加有力的气象保障。到2020年,基本建成结构合理、功能先进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健全科学高效的商洛气象现代化“131模式”和“3+2+2”新型气象事业架构,建立符合商洛实际的气象事业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气象装备、技术、人才、台站总体水平达到省内同级先进行列,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
二、主要任务
(一)建设功能先进的气象综合监测预报业务体系
1.气象预报预警系统精细化
实现基础气象预报产品网格化、数字化。以国家级、省级以及本地基本气象数值预报产品为基础,开展精细化预报产品的释用、订正和检验业务。加强卫星、雷达、风廓线仪等多资料融合技术和数值预报快速同化更新系统应用,预报预警产品每1小时滚动制作。
增强气象影响和灾害预报针对性、可用性,完善灾害性、敏感性、转折性天气影响风险预报预警技术方法,开展短期气候预测、气象灾害风险预评估和城市积涝预报预警业务。
2.气象综合观测系统自动化
提高区域加密气象探测水平和覆盖率。优化加密自动气象观测站网,升级镇(办)自动气象站为六要素;提高气象服务重点领域、气象灾害易发区等气象观测的时空密度,增建、改造镇(办)、中心村(街道)和流域自动气象观测站,使地面气象监测空间平均密度增至每5-10公里1个站点,重点区域每3-5公里1个站点,观测资料采集传输频次加密到每分钟1次,形成水平分辨率为3-5公里的气象要素网格化服务产品。
完善高空等特种气象探测网。建设地基多通道微波辐射计、风廓线雷达,开展垂直通量、梯度、水平方向通量和大气成分等观测。
发展专业气象观测。推进气象观测进一步向行业延伸覆盖,重点加快建立农业、交通、环境、旅游等专业气象观测网。加快建设大气成分监测网,开展雾霾特征污染物监测。
3.气象装备保障系统智能化
建立气象数据处理标准化业务,构建气象装备保障智能管理系统,实现气象装备保障信息化管理。完善装备保障机制,国家站资料传输及时率平均水平达到99.9%,各类设备运行完好率达到98%,实现标准统一、设施完备、运作高效、保障有力。
(二)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
1.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全覆盖
建设市县两级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综合平台,建立手机短信“绿色通道”和基于数字电视网络、农村“村村通”有线广播系统的气象预警信息快速发布推送系统,建立公共媒体影视制作综合平台,制作多种气象信息和科普宣传节目,建立公共气象信息广泛传播系统。在中心村、重点镇和大型商业中心、广场、学校、医院、车站等人员活动密集的公共场所,以及在公路、高速路等交通主干道建设和共享用于传播气象信息和预警信息的各种设施。通过手机短信、电视、广播、有线电视网插播、RDS系统、电子显示屏、有线广播等各种技术手段向所属县分中心和公众发布预警信息。
2.公众气象服务多样化
丰富公众气象服务产品。建立完善公众气象服务产品制作系统,提高服务产品加工能力,向公众提供温度、湿度、降水量、风速、风向等气象要素实况和暴雨、雷电、大风、大雪、大雾等灾害性天气监测产品。开发人体舒适度指数、紫外线指数、花粉浓度、中暑指数等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气象服务产品,实现公众气象服务产品的多样化、精细化和规范化。
发展气象信息“云传播”技术。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利用“云媒体”传播气象信息,实现全媒体气象信息的全覆盖和高频次发布。
3.气象科普实现新突破
建立市、县两级气象科普馆和科普教育基地。结合基层气象台站改造,加快建设参与性强、内容丰富、常态开放的气象科普主题公园或气象科普场馆。将气象科普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活动,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及科学技术普及实施计划,建立业务化、常态化、社会化、品牌化的气象科普宣传长效机制,全面建成基本覆盖城乡的气象科普教育体系。
4.气象防灾减灾延伸到基层
强化政府主导和部门联动。健全气象工作的政府组织领导机制,将基层气象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绩效考核。市、县、镇(办)成立气象防灾减灾应急指挥部,研究部署气象防灾减灾、组织防御气象灾害等工作,强化部门合作联动,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三)建设专业化的气象服务体系
1.现代特色农业气象服务
建设现代农业气象示范基地,开展针对核桃、板栗、中药材等特色农业生产的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建立农业气象监测预警服务平台。开发实用型气象服务产品,开展多元化、多时效农用天气预报;以农产品品质气候认证为抓手,开展农业气候资源精细化区划,提高农业气候资源的生产利用潜力。
2.城市气象服务
加强城市给排水、电力、交通运输、旅游等运行部门与气象部门的有效合作,推进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在城市生命线系统指挥、调度、维护(维修)等运行过程中的应用,提高城市应对高影响天气的综合能力,建立城市积涝等多灾种综合、多部门联动、多环节应对处置一体化的城市多灾种早期预警服务系统,确保城市运行安全有序。
3.交通气象服务
建设覆盖高速公路网和省、市、县三级公路网的交通气象监测系统。建立交通气象预报预警服务系统,开展交通干线高影响天气及路(道、桥)面温度、积雪厚度、路面结冰、能见度等气象条件的监测分析和预警服务。
4.生态气象服务
加快雾霾监测站网建设,实现雾霾的实时监测,加强雾霾成因分析研究,开展预报预警服务,提高雾霾天气应对能力。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建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基地和作业指挥系统,开展农业抗旱、森林火险、净化水质和改善空气质量的人工增雨作业和效果评估。
5.能源气象服务
加强风能、太阳能等能源气象观测信息共享;开展能源调度气象保障服务;为城市能源和水供应企事业单位和大型商场等场所提供节能、降耗的气象服务。
6.旅游气象服务
完善重大节假日旅游气象服务联动机制,推进旅游气象服务平台建设,开展旅游景区气象观测和特殊气象景观及旅游气象指数预报。开展旅游气候资源普查和重点旅游景区气象灾害风险评价。开展旅游城市和景点天气预报,加强旅游景区气象灾害预警服务。
(四)建设气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保障体系
1.强化气象科技创新
创新研发气象业务实用技术。大力实施“火车头计划”,动态建立气象创新团队,吸收引进先进气象科技成果,重点在气象精细化预报技术研究与应用、气象监测预报业务平台研发、雾霾天气监测业务和服务、气象观测资料融合处理技术研究、气象灾害评估技术研究、气象信息传播技术研究等方面有所突破,建立县级气象业务服务一体化、集约化平台,促进商洛气象业务服务能力提升,提升基层气象影响力。
健全气象科技创新机制。深化局—校、局—院、局—局合作机制,从项目合作向人力交流合作深化,尝试建立灵活的高层次领军人才聘用机制;建立完善支持气象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气象科技创新氛围,促进气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2.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通过中国气象局“百千万人才工程”、陕西气象局“三五人才工程”、商洛市气象局“火车头计划”等,培养15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带领科技创新团队、组织重大项目科技攻关、解决事关气象业务服务的关键科技问题。培养一批在综合气象观测、气象预报预测、气象服务、气象防灾减灾等业务和科研重点领域的骨干人才队伍。
3.改善气象台站环境
强化气象支撑保障能力。将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规划纳入当地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切实保护气象探测环境。改善台站基础设施,供电、供水、供气、排污、道路等与市政建设联网运行,满足气象现代化发展需求。
按照功能适用、规模适度、建设集约的要求,实施“一流台站”工程建设,满足气象业务现代化、办公自动化和台站美化的需要。
4.规范气象依法行政
全面履行气象社会管理职能,健全地方气象法制与标准。加强气象规范性文件建设,健全气象相关领域的地方标准和技术规范,提高气象法规文件和标准规范的可操作性,加强气象法制宣传,强化可执行力。规范气象行政审批活动,积极推行网上行政审批服务,做到气象行政审批工作透明、高效、便民。
5.注重气象文化建设
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以人文法治、均等服务、科技支撑和民生建设为重点,凝练具有新时代气息的商洛特色气象文化元素,建立有序公正的气象法治文化,实践文明敬业的气象行为文化,倡导效益优先的气象科技文化,营造幸福和谐的气象民生文化,加强气象文化宣传,全面提升国民气象趋利避害意识。
6.稳定公共财政保障
加强地方气象事业投入,使公共财政对气象事业的投入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同步,形成稳定可靠、适当超前的气象现代化建设公共财政保障机制。积极实施“十二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确保重点项目资金到位、进度落实、质量保证,尽早发挥效益。
各县区政府要尽快与市气象局签订共同推进县级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合作协议,推进全市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向基层延伸建设,提升全市防灾减灾气象现代化水平。
三、重点工程
(一)丹江流域人工影响天气基地建设工程
建设人工影响天气飞机作业及其配套设施,建成机载大气粒子探测系统;完善标准化炮箭站建设;建立跨区域作业指挥系统;建立跨区域作业效果评估系统,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效果评估。每年全市增雨作业影响面积≥90%,年平均增加2亿吨降水;全市防雹有效率≥80%,减少冰雹损失1-2亿元;全市人影作业点标准化程度达到100%。
(二)乡村重大气象灾害观测系统升级改造和通讯装备保障工程
国家气象观测站升级改造。加快全市国家级气象站监测设施建设与升级改造(其中商丹园区为新建),安装云、能见度、天气现象自动观测、积雪自动监测系统,提高国家气象站自动化监测水平,实现气象灾害监测全自动稳定可靠运行,具备每分钟获取一次数据和每分钟传输一次数据的能力。升级改造风云二号卫星资料的中规模利用站。
区域加密自动气象站网增建改造。依据全市气象灾害分布特征、区域监测重点、监测功能需求,对区域自动气象站进行补充和改造。在山洪地质灾害多发区域增设26个自动气象站。对已建183个区域站进行改造,改造后六要素站达106个,四要素站达21个,基本满足全市中小尺度灾害天气监测需求。
增设部分先进探测设备。在商州新增地基多通道微波辐射计、风廓线雷达各1套,建设100米梯度气象观测塔1处。在市气象局建设风云三号和风云四号卫星用户利用站。
(三)精细化天气预报预警工程
精细化预报预警系统建设。建设商洛计算中心,以高性能计算机和精细化的WRF数值模式为基础,建立无缝隙、细网格、数字化的分区预报预警平台,提高山区灾害性、高影响天气预报预警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开展SWAN系统和Micaps系统本地化二次开发;省市共建基于GIS系统的精细化预报服务业务工作平台;完善精细化预报业务体系和流程;建立中小流域短时暴雨预报预警系统。
高清电视天气会商系统建设。建设市县两级高清电视会商系统硬件平台、应用软件系统、配套设施,改造场地环境,实现国家、省、市、县四级高清视频天气会商。
(四)公共气象服务工程
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依托气象部门信息发布平台,改造、升级并拓展其功能,建设市、县两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成市、县两级政府、气象和相关部门间相互衔接、规范统一、权威高效的商洛市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发布系统,实现包括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在内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的快速发布。
突发公共事件现场气象应急保障服务系统。市级新建新型气象应急移动指挥车和相应的气象应急服务系统平台软件;七县区新增7个便携式自动气象站,使突发公共事件现场气象应急保障服务系统快速、高效,满足现代社会发展服务需求。
城市气象服务系统。建立城市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和适应城市网络化、数字化管理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城市突发强降水、高温、雾、霾等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建立主要针对城市洪涝、干旱、风灾、雾灾、雷电灾害、冰雪灾害等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系统;建立完善城市排水管道、大型工程建筑防灾气象参数指标体系,为城市建设、产业集聚区布局和重大工程建设提供气象科技支撑。
交通气象服务系统。加强部门合作,开展交通干线大雾、强风、强降雨等气象灾害和路面温度、路面结冰、能见度等气象条件的预报预警,为政府决策、公众出行、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和运营调度、客货运输、公路养护、配套设施保障提供服务。
生态气象服务系统。在全市建设雾霾观测站,主要设备包括激光雷达、能见度自动观测仪、颗粒物浓度监测仪等。开展负氧离子、紫外线和酸雨观测。建立生态环境分析服务系统,分析周边城市雾霾扩散情况,建立雾霾天气预报预警系统,科学判断未来发展演变趋势和全面分析评估雾霾的成因及危害。利用卫星遥感监测信息,开展生态环境、水环境、火险、积雪、洪涝监测分析。
旅游气象服务系统。在金丝峡、牛背梁、柞水溶洞、天竺山等主要风景区建设旅游自动气象站,开展气温、降水、负氧离子等气象要素观测。开展旅游景区气象灾害预警、预报和评估分析;研发旅游气象服务产品,向旅游景区和公众提供季节性、区域性、特色性的旅游气象信息服务。
(五)农业气象灾害和农村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工程
完善气象防灾减灾体制机制建设。健全气象灾害防御体制机制,推进基层社区、农村的气象服务管理机制创新。优化市、县、镇(办)气象防灾减灾机构,建设气象灾害多发区镇级气象灾害预警中心,对重大气象保障做出快速反应。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健全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编制市、县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和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开展城乡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实施气象灾害评估、气候可行性认证。积极推进社区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建立镇(办)气象信息服务站、气象协理员、气象信息员和气象灾害防御志愿者队伍,完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
(六)气象科技创新与人才支撑工程
推进“火车头计划”,建立并实施重大科研项目首席专家制度;联合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设市级气象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气象预报预警、为农服务、城市服务、信息加工、信息传播等创新团队;完善国家编制、地方编制和社会用工等多渠道的用人机制,不断壮大气象科技工作者队伍。
(七)台站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按照功能适用、规模适度、建设集约的要求,实施“一流台站”建设工程。加大对基层台站的支持力度,全面改善业务、工作及生活条件。通过新建或适应性改造、维修、装修,使其内外形象、布局和附属配套设施满足气象业务现代化、办公自动化和“美丽台站、幸福气象”的需要。
四、进度计划
(一)启动部署阶段(2014年2月~2014年6月)
开展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调研,组织编制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总体方案和分年度实施方案,广泛征求意见建议,经市政府审定后,启动实施。
(二)一期实施阶段(2014年7月~2016年12月)
市、县气象局根据总体方案制定一期实施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加强领导,强化部门合作联动,积极协调各方支持,共同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
2016年9~10月为一期总结评估阶段,根据全省气象现代化建设总体部署,对照省气象局和市、县气象现代化指标,参照气象科技新进展情况,学习借鉴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试点市的先进经验,按照边探索、边实施,边学习、边推进,边评估、边完善的工作路线,在紧抓气象现代化建设进度的基础上,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对气象现代化建设任务完成情况及时组织一期评估。
2016年11~12月为一期验收阶段,组织做好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一期总结,由市政府和省气象局对该项目工作进行初验。根据初验结论和全市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宝贵经验,谋划“十三五”全市气象事业发展,全面推进全市气象现代化建设。
(三)二期实施阶段(2017年1月~2020年12月)
根据一期实施初验结论和推进气象现代化工作中取得的宝贵经验,组织编写《商洛市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二期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2019年6月~9月为二期评估阶段。根据全省气象现代化建设总体部署,对照省气象局和市、县级气象现代化指标,参照气象科技新进展情况,结合商洛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对气象现代化建设任务完成情况及时组织二期评估。
2020年10月~12月为总结验收阶段。要组织做好我市推进气象现代化工作全面总结与评估,形成工作报告和技术报告,由市政府和省气象局对我市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进行验收。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政府主导是商洛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的重要保证。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工作的领导,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构建多部门合作发展机制。各县区政府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加强对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快速推进商洛气象现代化建设。
(二)完善投入机制。根据气象事业的基础性、公益性特征,坚持双重计划财务体制,进一步完善气象公共财政保障体系。认真贯彻落实《中国气象局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推进陕西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合作协议》、陕西省气象局和商洛市人民政府签订的《共建商洛气象防灾减灾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商洛气象现代化建设合作备忘录》,争取中省项目投资和落实配套资金的同时,切实加大对重大气象工程、气象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项目的投入力度。
(三)推进综合改革。推进政事分开,加快职能转变,调整业务布局,优化事业结构,采取“3+2+2”的模式(即:三个内设机构、两个直属单位、两个地方机构。三个内设机构为办公室(财务科)、应急减灾科、政策法规科。两个直属单位为气象台(气象观测站)、气象服务中心。两个地方机构为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气象防灾减灾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形成规模适当、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管理规范、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的县级气象机构。完善气象部门与地方政府双重领导、以部门领导为主的管理体制和运行保障机制,使气象工作更好地融入和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附件:商洛市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工程及经费概算表
商洛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4年2月21日
附件
商洛市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工程及经费概算表(单位:万元)
工程名称
建设内容及投资分项概算
总投资
中省气象部门投资
市级财政投资
县级财政投资(县均)
1、丹江流域人工影响天气基地
建设丹江流域飞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及其配套设施;完善标准化炮箭站建设;建立跨区域作业指挥系统;建立跨区域作业效果评估系统,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效果评估。
2200
1200
300
700
(100)
2、乡村重大气象灾害观测系统升级改造和通讯装备保障工程
改造升级乡镇六要素自动气象监测站1639万元;新建3部X波段预警雷达、1部风廓线雷达投资1238万元;GPS/MET水汽监测站328万元;能见度、霾、辐射、温室气体等自动观测站603万元;农业、城市、能源、交通等专业气象观测网600万元。总计4108万元。
4108
1718
500
1890
(270)
市、县气象装备检定维护中心系统平台投资620万元;7套移动气象装备检定系统140万元。计760万元;国家级气象站备件1:1,投资140万元;乡镇自动站备件5:1,投资160万元,其它自动站设备备件80万元,计380万元;探测环境保护视频安全监控系统7套投资120万元。以上共计1260万元。
1260
360
200
700
(100)
升级全市气象通信网络双备份电路和设备,投资960万元。
960
450
300
210
(30)
实时共享气象灾害自动监测信息业务应用平台投资320万元。
320
160
20
140
(20)
3、精细化天气预报预警工程
购置高性能计算机3台,服务器6台,建立精细化数值预报模式,投资560万元;
建立市、县精细化预报系统、短时临近监测预警系统和中小河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及业务平台投资96万元。市、县高清会商系统投资280万元。
936
486
100
350
(50)
4、公共气象服务工程
建立完善市、县、镇三级气象防灾减灾应急机构,建立行政村气象信息服务站,总投资3608万元。
3608
1608
600
1400
(200)
市级新型气象应急移动指挥车投资198万元;7个便携式自动气象站投资70万元。总投资268万元。
268
168
30
70
(10)
建立有演播室和节目主持人的天气预报制作系统,投资160万元。
160
100
60
建设商洛气象天文科普馆,投资198万元。镇安气象科技馆,投资96万元。
294
160
78
76
(镇安)
建立商洛气候论证应用系统和环境气象评估业务系统,投资360万元
360
210
80
70
(10)
城市气象服务系统、交通气象服务系统、生态气象服务系统、电力气象服务系统、旅游气象服务系统
500
260
100
140
(20)
5、农业气象灾害和农村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工程
现代中草药气象监测预警系统;现代农业科技园气象监测预警服务系统;核桃、板栗等特色农业气象监测示范站;农业气象信息传播系统。
1560
690
135
735
(105)
6、气象科技创新与人才支撑工程
持续实施“火车头计划”,与高校合作,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加强人才和技术团队培养,投资450万元。
450
120
85
245
(35)
7、台站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按照中省气象局“一流台站”基础设施建设指导意见和相应标准,升级改造商南、商州、镇安国家基本气象站,推进山阳、丹凤气象站迁站建设。完善柞水、洛南台站建设,地方配套资金主要用于台站新增土地征用和地方建设税费,总投资4900万元
4900
3000
500
1400
(200)
合计
注:7年市级政府平均每年投资441.14万元,县级政府平均每年投资165.42万元。
21884
10690
3088
8106
(1158)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带来的“商洛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全部内容,更多内容敬请关注律咖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果本公司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