颁布单位:陕西省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 文号: |
颁布日期:2011-07-19 | 失效日期: |
效力级别:地方政府规范性文件 |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西安市“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西安市“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
二○一一年七月十九日
西安市“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工业转型升级,根据《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国家、陕西省出台的产业调整及振兴规划,结合我市工业发展实际,特制定《西安市“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规划期为2011-2015年。
一、“十一五”工业发展特点及问题
“十一五”以来,西安工业承受住了雨雪冰冻、地震等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保持了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主要特点
“十一五”期间,我市工业发展呈现的主要特点:
1.工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大。2010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3634.9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3125.36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2.78倍和3.19倍,年均增速分别为22.69%和26.11%;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1006.3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865.09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2.4倍和2.78倍,年均增速分别为19.14%和22.69%。
2.工业经济效益不断增长。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319.73亿元,实现利润213.37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4.75倍和7.43倍,年均增速分别为36.56%和49.35%。
3.工业投资逐年加大。2010年,全市完成工业投资501.78亿元,是2005年的3.57倍,年均增长28.98%;2006年到2010年累计完成工业投资1792.56亿元,是“十五”期间累计完成工业投资的4倍,比“十五”高出1346亿元。
4.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不断增加。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07户,比2005年净增加187户。其中,超百亿元的5户;超50亿元的3户;超20亿元的8户,而2005年我市没有百亿元企业,超50亿元只有3户,超20亿元的有5户。
5.装备制造业支撑地位更加凸显。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438.53亿元,是2005年的2.94倍,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47.53%上升到50.69%,装备制造业支撑地位更加凸显。
6.重工业化趋势进一步明显。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重工业完成总产值2563.87亿元,同比增长28.5%,是2005年的3.45倍;轻工业完成总产值561.49亿元,同比增长15.7%,是2005年的2.39倍。重工业增速快于轻工业12.8个百分点,轻重工业比由2005年1∶3.2上升到1∶4.6,重工业化趋势进一步明显。
7.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2010年,我市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1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81户,分别比2005年增加5户和52户;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从2006年开始建设,现拥有55户。有中国名牌产品18个、陕西省名牌产品153个、西安市名牌产品293个,分别比2005年增加9个、49个和105个。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530.53亿元,是2005年的3.1倍。“十一五”期间,我市产生了一批国际国内领先水平、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其中有3个产品分别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二等奖。
8.工业节能降耗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关停造纸企业42户,拆除化学制浆企业5户,淘汰落后产能78.5万吨;拆除落后水泥生产线30条,淘汰落后产能259.3万吨;关停小型轧钢企业17户,淘汰落后产能9万吨;关闭了西安焦化厂,关停了灞桥热电厂和户县热电厂部分落后发电机组。通过关停“五小”淘汰落后产能实现节能量181万吨标准煤。2010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为0.621吨标准煤,比2005年下降了42.3%,超额完成“十一五”工业能耗下降27%的目标。目前,我市工业能耗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3。
9.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成为重要的增长点。2010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1611.18亿元,同比增长18.2%,占全市GDP比重为49.7%,比2005年提高了6.4个百分点。全市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呈现出经济总量不断增加、经营领域不断拓宽、产业结构日趋优化、社会贡献不断增大的发展趋势。
10.二环内及二环沿线工业企业搬迁改造成绩突出。为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协调发展,全市从2006年开始共计搬迁改造了135户工业企业,搬迁企业已全部按产业定位进入相应工业园区发展,现已基本实现城墙内无工业企业,二环内及二环沿线无高耗能、重污染、不符合城市规划和安全生产的工业企业。
专栏1:“十一五”工业领域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
2005年
2010年
变化
全市工业总产值(亿元)
1308.56
3634.96
是2005年的2.78倍
全市工业增加值(亿元)
419.99
1006.38
是2005年的2.4倍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亿元)
978.5
3125.36
是2005年的3.19倍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
310.89
865.09
是2005年的2.78倍
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140.44
501.78
是2005年的3.57倍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个)
920
1107
比2005年净增187户
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
(吨标准煤)
1.22
0.621
(初步核算值)
比2005年下降了42.3%
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市GDP(%)
43.3
49.7
提高了6.4个百分点
(二)存在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市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经济总量不大,支撑带动作用不够。2010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1006.3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865.09亿元,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14位;占全市GDP比重仅为31.05%,低于全国、全省的工业占比。
2.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轻工小化工弱。我市装备制造业一枝独秀,轻工较小、化工太弱。2010年,我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438.53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0.69%;轻工业实现增加值205.44亿元,占23.75%。
3.工业布局调整力度不够,产业类同现象较为明显。工业布局调控缺乏统一的协调领导机构,工业主管部门手段匮乏,各开发区、工业园区产业类同现象较为明显,没有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工业格局。
4.规模以上企业不多,中小企业数量偏少。2010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07户,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在末位;目前我市中小企业有5.8万个,较成都少2万多个,较郑州少近1万个。
5.非公经济发展缓慢,产品配套能力不强。2010年全市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仅占全市GDP比重的49.7%,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第13位。陕汽、西电、陕鼓、法士特、标准等5户企业的主导产品,在省内的平均配套率仅为35%左右。
二、“十二五”工业发展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进入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新阶段。经济增长模式向内需主导、消费驱动转换,经济增长动力向科技引领、创新驱动转换。“十二五”期间,我市工业发展将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
(一)发展机遇
1.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国家在全面总结西部大开发10年经验的基础上,将与“十二五”同步制定未来10年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规划。该规划将更加注重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增强西部地区造血功能。可以预见,在未来5-10年内随着我国国力增强,国家对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将持续加大。
2.建设关-天经济区的历史机遇。《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把西安打造成为国际现代化大都市,建设成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为我市争取重大项目建设和政策支持提供了重要依据,是工业实现大发展的难得的历史机遇。
3.城市价值充分兑现的现实机遇。西安经过“十一五”的建设和发展,城市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综合配套功能进一步提升、投资环境明显改善,发展的内生动力日益增强,城市价值充分兑现的条件更加具备,为我市“十二五”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以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的增长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工业实现大发展的现实机遇。
(二)面临挑战
1.影响经济持续发展的因素较多。从国际看,金融危机影响尚未完全消除,欧元区经济的持续下滑和欧洲债务危机有可能进一步蔓延。从国内看,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但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通胀预期加大,宏观经济政策相对紧缩。全球经济增速减缓与我国周期性结构调整叠加,国内经济持续高速增长难度增加,加大了我市工业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压力。
2.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难度较大。我市的经济发展主要是依靠投资来拉动增长,特别是工业正处在加大投入推动发展的阶段。“十二五”期间,既要保持工业的平稳较快发展,又要进行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这就对投资的质量和效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工业投资力度,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市工业面临的重大挑战。
3.与国际化大都市的要求相距较远。与国际化大都市的标准相比,我市工业在经济总量、产业结构、经济外向度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十二五”是我市工业扩大经济总量,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外向度的关键时期,切实抓住这一发展时期,实现工业的大发展,努力缩小差距,任务相当艰巨。
三、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以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为契机,以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为目标,以自主创新和工业与信息化融合为突破,发展壮大装备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着力实现工业布局合理化、产业发展集群化、工业制造高端化和军民产业融合化。
(二)基本原则
1.全面调整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利用技术改造、兼并重组、淘汰落后等手段,有序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2.立足当前发展,着眼未来竞争。既要立足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落实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加快企业技术改造,促进传统产业提升;又要着眼长远,依靠科技进步,抢占产业发展战略制高点,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我市在“后危机”时代新一轮竞争中争取主动权。
3.加强自主创新,推动融合发展。发挥科技进步的带动作用,突破制约产业升级的核心技术,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发挥信息化在产业升级中的引领作用,促进产业融合、协调发展。推进国防科技工业与民用工业的信息沟通、资源共享,实现军民融合式发展。
4.推动绿色增长,建设生态文明。坚持集聚发展、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按照存量调整优化和增量严格准入相结合的要求,积极推进节能降耗减排治污,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加快构建绿色工业体系,促进产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5.着力扩大内需,促进内外均衡。将扩大内需作为基本方针,适应消费变化升级需要,通过新的产业、新的产品,引领和创造新的需求,促进向内需主导、消费驱动型经济转型。同时,调整资源性产业发展战略,促进出口产品结构调整,提高产业和企业国际化水平,实现经济内外均衡发展。
6.健全机制体制,激发市场活力。进一步消除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激发和提升市场主体的发展活力。坚持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有机结合,统筹使用经济、法律和政策手段,加强对产业的引导和规范,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发展目标
到“十二五”末,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7500亿元,年均增长20%左右;工业增加值达到2000亿元,年均增长16%左右,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32%以上;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超过55%。“十二五”期间,全市力争累计完成工业投资3000亿元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14%,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8%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节水量下降25%。
专栏2:“十二五”时期工业发展的主要指标
指标
2010年
2015年
年均增长(%)
属性
全市工业总产值(亿元)
3634.96
7500
20
预期性
全市工业增加值(亿元)
1006.38
2000
16
预期性
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吨标准煤)
0.621
0.51
-3.9
约束性
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97%
98%
1
约束性
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
49.7
55
1
预期性
四、发展重点和任务
“十二五”期间,我市工业以先进制造业为主,重点发展汽车、航空航天、太阳能光伏和半导体照明、输变电设备、专用通用设备、电子信息、石化和化工、纺织食品、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十大优势产业。到2015年,十大优势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7000亿元,年均增长25%左右;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90%以上。
专栏3:重点发展的十大优势产业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重点发展商用汽车、大客车、小轿车、新能源汽车、汽车发动机以及其他零部件等产品,促进产业的整合和聚集,形成我市汽车产业块状发展格局。要集中力量抓好总投资192.7亿元的18个重大投资项目建设,其中“十二五”期间完成投资143亿元。力争2015年,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产值超过2000亿元,本地配套率达到45%以上。航空航天产品制造业-航空产业重点发展大型运输机、支线客机、通用飞机、直升机、航空发动机、飞机零部件制造及转包生产等,大力拓展航空制造、研发、维修、物流、培训等配套产业。航天产业重点培育和发展航天运载动力产业集群;卫星及卫星应用、航天特种技术应用产业集群,形成空间、地面与终端产品制造、运营服务一体化航天产业链。要集中力量抓好总投资181.53亿元的19个重大投资项目建设,其中“十二五”期间完成投资167.18亿元。力争2015年,航空航天产品制造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太阳能光伏和半导体照明产品制造业-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电池组件,半导体设备的研发制造,建设大功率半导体照明产业园,形成太阳能电池片及组件生产加工产业集群。要集中力量抓好总投资102.89亿元的9个重大投资项目建设,其中“十二五”期间完成投资60.18亿元。力争2015年,太阳能光伏和半导体照明产品制造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输变电设备制造业-重点发展特高压输变电、高效清洁发电设备及配套产业,建成全国最大的超高压、特高压及高中压输变电成套设备研发及制造业集聚地。要集中力量抓好总投资68.05亿元的11个重大投资项目建设,其中“十二五”期间完成投资37.11亿元。力争2015年,输变电设备制造业产业产值达到600亿元。高压、特高压产品配套率达到65%以上,中低压产品配套率达到50%以上。专用通用设备制造业-以高效节能、环保产品为主攻方向,重点发展大型工业风机、工业缝纫机、空调压缩机,以及筑路、矿山、冶金行业专用的工程机械等产品。要集中力量抓好总投资131.23亿元的25个重大投资项目建设,其中“十二五”期间完成投资105.42亿元。力争2015年,专用通用设备制造业产值达到500亿元。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重点发展汽车电子、机床数控、医疗电子、工业监测和控制系统等应用电子产业。要集中力量抓好总投资257.43亿元的13个重大投资项目建设,其中“十二五”期间完成投资164.68亿元。力争2015年,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值达到500亿元。石化和化工产品制造业-重点发展石油化工、精细化工、日用化工等,打造石化及化工产业集群。要集中力量抓好总投资246.37亿元的9个重大投资项目建设,其中“十二五”期间完成投资245.43亿元。力争2015年,石化和化工产品制造业产值达到500亿元。纺织及食品制造业-重点发展功能性食品、健康饮品、冷冻调制食品、环保绿色食品及食品包装业;引进填补我市纺织产业空白的重点项目和优势企业,完善纺织服装产业链。要集中力量抓好总投资75.09亿元的20个重大投资项目建设,其中“十二五”期间完成投资58.59亿元。力争2015年,纺织及食品制造业产值达到300亿元。生物医药制造业-重点发展生物药物及生物疫苗、中医药制剂、基因技术及基因药物、保健药物、重大疾病控制等领域以及数字医学成像设备等。要集中力量抓好总投资6.8亿元的5个重大投资项目建设,其中“十二五”期间完成投资4.8亿元。力争2015年,生物医药制造业产值达到300亿元。新材料新能源产品制造业-重点发展1.5兆瓦及以上风电整机及风力发电机、航空航天及军工特种钛材、陶瓷基复合材料、高性能碳纤维、钼及钼合金材料、新型节能建材、特种功能材料等研发和生产。要集中力量抓好总投资18.9亿元的8个重大投资项目建设,其中“十二五”期间完成投资13.2亿元。力争2015年,新材料新能源产品制造业产值达到300亿元。
通过十大产业的培育扶持和发展,使龙头企业实力进一步增强,产业链不断完善,园区承载能力显著提高,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集群发展的工业格局。
五、工业产业发展布局
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重点抓好高新区、经开区、航空基地、航天基地四个国家级开发区和沣渭新区、渭北产业聚集区的产业发展,加快建设若干个区县特色工业园区,形成主导产业定位明确、企业集聚、产业链完善、配套紧密、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工业格局。
专栏4:重点工业园区产业定位高新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为目标,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太阳能光伏和半导体照明、汽车、生物医药、电力装备等产业。经开区-以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建设以自主创新为主要推动力的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建成千亿元泾渭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千亿元兵器科技产业基地,打造国内一流、最具特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出口加工和保税物流基地,重点发展汽车、新材料、新能源、专用通用设备、电力装备和食品饮料等主导产业。航空基地-以航空产业为主,打造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现代航空城,构建航空产业链和产业集群,重点发展飞机整机制造、航空新材料、零部件制造、专用通用设备、机载设备以及其他先进装备制造等产业。航天基地-以民用航天产业为主,打造特色鲜明、世界一流的航天新城,重点发展民用航天、太阳能光伏和半导体照明、创意和服务外包产业,建设以卫星及卫星应用、航天特种技术应用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沣渭新区-以生物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围绕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总体目标,打造“大西安”现代服务业新的“增长极”、区域性科技统筹示范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成为西安现代服务业面向全省、辐射关-天经济区、影响西北部的战略核心。渭北产业聚集区-加快发展以经开区泾渭工业园、高陵泾河工业园和西安渭北(临潼)现代工业新城为核心的渭北产业聚集区,进一步落实西安与延安、榆林等地达成的产业合作协议,承接现代化工产业下游项目,延伸陕北能源化工产业链条,形成陕北-西安-东部这样一个“L”型的物流和价值流,实现把陕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目标。重点发展现代化工、新材料、新能源、商用汽车、专用通用设备、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力争将西安渭北产业聚集区打造成西安新的产业增长极。
加快区县园区的建设,形成区县引导产业集聚的有效载体和平台。同时加快发展“飞地经济”,全面推进新城高陵工业园、莲湖高陵工业园和碑林高陵工业园的建设。
专栏5:区县特色工业园区产业定位雁塔鱼化工业园-围绕为高新区配套,以输变电及控制设备和专用通用设备制造业为主,打造先进制造和电子产业两大集群;灞桥西安纺织产业园-以纺织城综合发展改造为契机,积极承接国内外纺织产业转移,重点发展纺织服装、能源化工、轻工机电产品、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产业;阎良高新技术产业园-围绕为航空基地配套,重点发展航空零部件配套生产加工等产业;临潼旅游商贸开发区-加快与渭北产业聚集区的对接融合,以食品饮料和机械制造为主,重点发展乳制品深加工、机械加工、旅游工艺品等产业;高陵泾河工业园-围绕为经开区配套,以重型汽车及零部件、机械制造为主,重点发展重型汽车及零配件制造、专用通用设备、新材料、农产品深加工、医药化工等产业;户县沣京工业园-围绕为高新区配套,以电子、机械制造和表面精饰产业为主,重点发展电子、机械加工、新能源、医药生产、包装材料、金属表面精饰等产业;蓝田工业园-以轻工、建材为主,重点发展新型建材、旅游工艺品、农副产品深加工、食品加工等产业;周至集贤产业园-以生物医药、机电制造、高新技术、农副产品深加工为重点,培育产业集群,打造龙头企业;未央和平工业园-重点发展植物提取、电子产品研发制造以及实木家具制造等产业;长安引镇工业集中区-围绕航天基地发展航天配套产业,重点发展机械加工、新材料、新能源产业以及综合建材、城市日用品配送等物流仓储产业;新城高陵工业园-重点发展新材料、生物工程技术、光电一体化及装备制造业,形成集生产、研发、居住休闲为一体的复合型城市近郊区生态工业园;莲湖高陵工业园-重点发展智能信息、新材料、先进制造等主导产业,打造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碑林高陵工业园-重点发展研发产业、工业设计、精细化工、煤炭服务业、专用通用设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
六、保障措施和政策
(一)继续培育扶持大企业大集团,延伸产业链,提高本地配套率。以龙头企业为依托,推进企业战略性重组,加大行业资产整合力度,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集群中的辐射、带动作用。在目前已有5户超百亿元企业的基础上,力争到2015年,再增加7户产销超百亿元企业,使我市超百亿元大企业达到12个以上,其中超千亿元1户,超500亿元2户;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000户以上。围绕骨干企业,重点在汽车及零部件、高中压输变电成套设备、专用通用设备以及航空航天设备等产品的产业链延伸上有所突破,加快制定出台《西安市工业地产品配套奖励(暂行)办法》,鼓励和倡导产品使用者积极选用我市企业生产的产品。力争到“十二五”末,使我市重点企业主要产品在本地的配套率提高到60%以上,促进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同步发展。
(二)以工业园区为承载,加快产业集聚发展。我市工业主要集中在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两区两基地”产业集聚度已达到一定规模,而区县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度低。要进一步完善促进区县工业园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对区县工业园区的支持力度,增强园区承载能力,促进产业集聚发展。继续发挥好区县工业园区发展专项资金的支持和引导作用,市级相关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要对区县工业园区及园区内工业项目给予优先支持,推动区县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在经开区、航空基地、航天基地、高新区成功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基础上,力争2015年,创建8个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到2015年,“两区两基地”完成工业增加值力争占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0%以上;8个省级区县工业园区工业增加值占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5%以上。
(三)实施项目带动,强化自主创新,推动企业技术进步。要紧紧围绕《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以及国家和陕西省产业调整及振兴规划确定的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集中力量抓好159个总投资2247.56亿元的重大工业投资项目,其中“十二五”期间要完成投资1853.69亿元。通过推进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切实提升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同时,加大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力度,按照产业结构,构建相关产业技术联盟,为企业搭建创新平台。强化企业自主创新,鼓励企业用先进、适用的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落后、职业病危害严重的产业,限制使用或者淘汰职业病危害严重的技术、工艺、材料,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在现有的147个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的基础上,到2015年再新增100个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大中型企业基本建立起技术研发机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由现在的2.5%提高到5%以上;全市新产品产值率力争达到20%以上。
(四)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在抓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工作的同时,引导中小企业走“新、优、特、精”的发展路子。市上和区县逐级建立成长型企业名单,在资金投入、技术创新、生产要素供应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促其尽快实现规模扩张。同时,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全民创业的政策措施,放宽市场准入,坚持一视同仁,鼓励民间资本创办各类小企业。以西安市中小企业特约服务机构建设为依托,以融资服务、技术服务、法律维权服务、创业培训服务为重点,进一步加强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努力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和个性化指导,不断提升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的发展质量,提高在全市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以开发区和区县工业园区为载体,引导中小企业进园入区,聚集发展,加强创业培训和创业辅导,努力为创业者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和个性化指导,使开发区和区县工业园区成为全市非公经济快速发展的示范区。到2015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55%以上。
(五)继续抓好节能降耗,推动可持续发展。通过分解节能目标、落实节能责任、加强节能执法监察、推广节能管理新机制、加强节能技术服务等措施,狠抓企业节能降耗,积极鼓励企业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改进生产流程,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对生产工艺落后、管理粗放、能耗高、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综合整治,实现改造提升和产业调整。“十二五”期间,力争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18%,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8%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节水量下降25%。
(六)推动两化融合和军民结合,培育工业增长新亮点。以企业为主体,通过政府引导和推动,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同时,充分利用我市军工资源的较大优势,积极探索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以航空基地和航天基地为典型,推动军民结合产业迅速发展,使其成为我市工业转型升级的新亮点。
(七)重视人才培养,努力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充分发挥我市高等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教育资源优势,加大对企业家队伍和高级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造就一批政治素质高、懂市场经济、懂经营管理的职业经理人;依托大项目、大企业吸引和培养高端科研人才,打造一支优秀的科研创新队伍;加快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积极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建立健全职业经理人、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的市场供需机制,实现人才的合理流动。
(八)加大扶持引导力度,推动工业又好又快发展。充分发挥西安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西安工业资产经营公司等支持产业发展投融资平台以及区县投融资平台的作用,以股权投资等方式支持重点行业、企业发展、重点项目及园区建设,抓好资本运作、资产经营和工业土地收储等工作,发挥财政支持产业发展资金的乘数效应。准确把握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积极争取国家重大专项支持;设立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符合中省和我市产业发展定位、规划的战略新兴产业领域的重点项目、园区和企业发展。
附件:西安市“十二五”重大工业投资项目汇总表(略)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带来的“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西安市“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全部内容,更多内容敬请关注律咖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果本公司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