颁布单位:湖南省常德市人民政府 | 文号: |
颁布日期:2012-01-18 | 失效日期: |
效力级别:地方政府规范性文件 |
常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常德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常德经济技术开发区、柳叶湖旅游度假区、西湖管理区、西洞庭管理区管委会,市直有关单位:
现将《常德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二年一月十八日
常德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
为进一步发展全民健身事业,提高城乡居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根据《全民健身条例》(国务院令第560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的通知》(国发〔2011〕5号)和《湖南省全民健身条例》、《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的通知》(湘政发〔2011〕23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为出发点,以提高人民群众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任务,坚持体育事业公益性,加快构建亲民、便民、利民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社会和谐与文明进步。
二、目标任务
到2015年,基本形成与我市经济发展相适应、与社会事业发展相协调、具有我市特色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城乡居民身体素质与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体育健身成为更多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方式,健身意识和科学健身素养普遍增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进一步增加,每周锻炼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锻炼强度中等以上的人数占全市人口数的33%以上,其中16岁以上(不含在校学生)的城市居民达到18%以上,农村居民达到7%以上。
(二)城乡居民身体素质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率90%以上。在校学生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90%以上,优秀率20%以上。
(三)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继续完善。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市城区公共场馆全面改造升级,新规划建设常德市奥体中心。县市区建成拥有“一馆一池一场”(即一座室内综合性体育馆、一个标准游泳池、一个标准运动场)等配套设施的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城市公园、绿地、广场建有体育健身设施。新增健身路径100条以上,每个街道拥有晨晚练健身活动场所5个以上,所有行政村建有体育健身场地设施。积极推进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普遍向公众开放。
(四)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基本健全。加强与完善四大网络:市、县(市区)、街道(乡镇)体育行政管理网络,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老龄委等组成的社会组织体育管理协调网络,市、县两级体育总会及单项体育协会组成的体育社团指导网络,社区和行政村及其健身站点、社会体育指导员、志愿者等组成的基层体育健身运行网络。同时发挥教育、农办、民族宗教等主管部门和单位的作用,相互联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形成遍布城乡、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社会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体系。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均建有体育组织和体育健身站点,配备相应人员;城市每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0人以上,农村每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6人以上;市级单项体育运动协会达到20个,每个县市区单项体育运动协会达到10个以上;积极推动体育协会的实体化。
(五)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深入开展“体育运动项目特色之乡”创建活动,基本形成全民健身“一县一品”、“一地一品”。争创“体育运动项目特色之乡”国家级1个、省级2个、市级5个以上。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日”等体育节庆活动。倡导“体育生活化”,促进不同地域特点、人群特性、季节特色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与民间传统体育运动蓬勃开展。坚持和创新市运会、市直机关运动会、社区运动会、企业职工运动会、老年人运动会等体育运动会。
(六)全民健身科学指导水平明显提升。有计划、有组织地培训和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骨干,建立组织健全、结构合理、覆盖城乡、服务优质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公共体育健身场所和晨晚练健身点均配有社会体育指导员。建立市级体育健身讲师专家库。开展公民日常体质测定和科学健身技术指导,为城乡居民进行体质测定、运动能力评定提供有针对性的健身指导服务。创新全民健身网络服务平台和内容,开展线上线下的网络健身服务,提高体育健身生活化、科学化、社会化水平。
(七)全民健身服务业发展壮大。体育健身休闲市场更加规范有序,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消费比例明显提高,体育健身服务行业从业人员显著增多,高危险性体育运动项目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资格“双证”上岗全面推行,培育和形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影响较大的健身服务品牌。
三、工作措施
(一)大力发展城市社区体育。将城市社区体育工作作为社区建设的基本内容,统筹规划,加大投入,不断改善社区体育健身环境和条件。着力提高社区体育服务能力,建立完善体育健身指导站、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等体育组织,推进社区健身站(点)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作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广泛经常的社区体育健身活动。定期举办和开展市城区社区居民运动会、家庭运动会以及适合妇女儿童特点的体育活动,开展“体育先进社区”评选活动。
(二)加快发展农村体育。各级人民政府将发展农村体育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统筹城乡全民健身事业协调发展,促进城乡体育资源和公共体育服务均衡配置,不断增强农村基层体育公共服务能力。以村部、学校为依托规划建设一批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利用传统节日和农闲时节广泛组织农民体育活动,结合地域特点开展各具特色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有组织、有计划地深入农村开展“体育下乡活动”,组织全市性农民体育竞赛活动,举办全市农民运动会。
(三)切实加强青少年体育。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全面发展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和重要评价内容。建立健全青少年体育工作领导机构,完善工作机制,加强督导考评,不断提高学校体育教育水平和质量。广泛开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活动和“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积极推广青少年校园足球运动,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每天至少参加1小时体育活动。开展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阳光体育运动特色学校的创建和评估。加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校外体育活动中心建设。教育、体育部门坚持每年共同举办一次市级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综合性运动会。各级各类学校开展2个以上课余体育训练项目,办好学校体育代表队,每年举办一次综合性运动会,积极组织开展各单项比赛。
(四)重视发展老年人体育。各级政府要为老年人健身提供必要的条件、服务和保障,各级保健协会、老年大学要把老年人健身列入工作计划和教学内容,各类老年人服务机构要为老年人提供体育健身服务。倡导“健养并举”的长寿理念,建立健全各级老年人体育协会,创新老年人健身项目和方法,广泛开展经常性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组织各级老年人体育健身竞赛活动,举办老年人体育运动会。
(五)着力推动职工体育。充分发挥行业体育协会和行政企事业单位工会组织作用,广泛建立职工体育俱乐部和健身团队,健全工作机制,以职工之家、职工俱乐部为阵地组织开展符合单位特点和职工喜闻乐见、方便易行、健身效果好的健身活动。各单位应为职工开展体育健身创造必要条件,提供经费和时间保障,坚持和推广工间(前)操制度,组织开展职工体育竞赛活动。定期举办全市职工运动会。
(六)大力推进残疾人体育。建立健全残疾人体育组织,培养与发展为残疾人服务的体育教师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开展残疾人体育健身活动。实施“助残健身工程”,为残疾人建设就近方便的体育健身设施。推进公共体育设施无障碍设施改造,为残疾人参加体育运动提供便利。研究开发适合残疾人身心特点的体育健身康复手段,加强特殊教育机构残疾学生体育工作。认真组织参加全省残疾人运动会。
(七)积极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积极挖掘整理一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进学校、进社区、进村镇活动。因地制宜在少数民族聚集区开发建设一批适合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组织举办具有民族特色的健身活动和体育比赛。举办少数民族运动会。
(八)努力打造全民健身品牌工程。依托“二水”(沅水、澧水)、“二湖”(西洞庭湖、柳叶湖)、“二山”(太阳山、壶瓶山)、“二景”(桃花源、花岩溪)等“江”、“湖”、“山”的地域特色和旅游资源,规划建设一批全民健身品牌工程,开发和推广一批包括江河横渡、春季长跑、登山、自行车、龙舟、射箭、漂流、攀岩、汽车越野等健身品牌项目。做好全民健身与休闲旅游结合文章,构建独具特色的沅水、澧水“两水全民健身长廊”和西洞庭湖、柳叶湖、太阳山、壶瓶山、桃花源、花岩溪“六大生态健身休闲基地”,形成全民健身品牌。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本实施计划在市人民政府领导下,由市体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群众组织和社会团体共同施行。县市区人民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本行政区域《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并责成体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和组织共同组织实施。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切实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目标责任制,切实落实好政策保障、人员配备、资金投入、监督奖励等措施。
(二)加强成效评估。县级以上体育行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不定期对《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国发〔2011〕5号)和实施计划开展落实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并在2014年对实施成效进行全面评估,评估报告报本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加强对全民健身工作的领导,把全民健身工作作为政府关注民生、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纳入本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定期听取汇报,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困难和问题。对为全民健身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三)加大经费投入。各地要按照《全民健身条例》规定,将全民健身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随着国民经济发展逐步增加。对重大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重大全民健身活动的经费给予保障,并将重点文化体育设施的运行、维护、管理所需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留归各级体育行政部门使用的体育彩票公益金,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主要用于全民健身事业,并加强监督管理。市本级继续实施“体育设施进社区工程”,每年财政预算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兴建、更换和维护市城区社区健身场地设施。各县市区应根据本地实际安排专项资金实施社区体育健身设施建设。
(四)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兴办全民健身事业。不断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兴办全民健身事业。各级政府对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减免相关费用,需使用国有土地的,经依法批准可以划拨方式取得。体育行政部门应会同工商、税务、民政等部门加强对经营性体育健身场所、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注册登记和监督指导,促其健康发展。社会力量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用于全民健身事业的公益性捐赠,符合税法有关规定的部分,依法享受税收优惠。
(五)有计划地建设公共体育设施并提高利用率。坚持“政府为主、社会参与、城乡协调”和“规划、建设同步实施”的原则,市城区按照20年发展预期,科学规划,保证用地需求。体育部门会同发展改革、规划、住房城乡建设、国土资源等部门编制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专项规划,留足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新建或旧城改造开发居民小区要按照人口数量、占地规模和国家有关设计规范,规划建设配套公共体育设施,并做到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建设、同时验收、同时投入使用”,规划、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在进行设计审查与验收时应征求体育主管部门的意见。公共体育设施应当根据其功能、特点向公众开放,并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对学生、老年人和残疾人优惠或者免费开放。收取费用的公共体育设施,在“全民健身日”向公众免费开放。各类学校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要向学生开放体育设施,并在确保校园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创造条件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的学校要给予经费补贴,为学校办理有关责任保险。机关院落、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在保证自身需要的前提下,应创新管理机制,创造条件对社会公众开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管理单位要突出场馆公益性职能,加强设施维护管理,完善服务功能,提高使用效率,杜绝公共体育设施闲置浪费或被挤占、挪作他用。
(六)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支持成立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管理和服务,规范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管理,发展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优化结构,增强活力,提升水平,使其成为指导全民健身的骨干和生力军。进一步加强对高危险性体育经营项目和职业体育指导员从业资格的监管与指导。组织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志愿服务活动,深入基层单位、社区、农村广泛开展健身表演、技术交流、健身知识讲座等活动,实现全民健身指导服务全覆盖,不断提高全民健身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
(七)广泛宣传引导。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特点和互联网的优势,开展全民健身公益宣传、知识普及、新闻报道和专题讨论,普及科学健身知识,提高全民健身科学素养。鼓励各地新闻媒体设置专栏或专版(时段),广泛宣传全民健身,认真开展体育健身咨询活动,增强广大群众的科学健身意识,营造全民健身的社会氛围。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带来的“常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常德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的通知”全部内容,更多内容敬请关注律咖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果本公司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