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资讯 > 法律法规 > 其他非讼法律类 > 工商查询 > 广州市人民政府印发广州市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规划纲要(2009—2015年)的通知
广州市人民政府印发广州市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规划纲要(2009—2015年)的通知
颁布单位:广东省广州市人民政府 文号:穗府〔2009〕24号
颁布日期:2009-05-28 失效日期:
效力级别:地方政府规范性文件

印发广州市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规划纲要(2009—2015年)的通知

穗府〔2009〕24号

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广州市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规划纲要(2009—201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发展改革委反映。

广州市人民政府

二○○九年五月二十八日

广州市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规划纲要

(2009—2015年)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精神,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和《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动广州科学发展,建设全省“首善之区”的决定》的有关部署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特制定我市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规划纲要(2009—2015年)。

本纲要所述现代产业体系是指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的产业群为核心,以技术、人才、资本、信息等高效运转的产业辅助系统为支撑,以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备、社会保障有力、市场秩序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为依托,具有创新性、开放性、融合性、集聚性和可持续性特征的新型产业体系。

一、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1978年至1988年第二产业主导阶段、1989年至2000年第二、第三产业并重阶段和2001年至今逐步向第三产业主导过渡阶段。目前,科技创新、人才服务、资本运营、信息共享、现代物流等产业支撑效应逐步显现,自然生态环境、重大基础设施、对内对外开放、能源及社会保障等促进产业发展的条件不断改善,产业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以服务业为主体的都市型产业结构初步建立。

围绕推进城市功能向金融中心、商贸中心、信息中心、文化中心、教育中心、科技中心、交通中心等综合服务功能转变。我市产业发展重心向第三产业转移,2008年,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调整为2.04:38.94:59.02,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居全国大城市第二位,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基本框架初步建立。特别是金融业、房地产业、商务服务业、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约74%(市口径)。

(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按照“稳定提高第一产业,调整优化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思路,不断推动产业协调发展。1988年前我市第二产业增加值在三次产业中份额最大,1989年后第三产业增加值首次超第二产业,逐步形成了三、二产业对经济增长“双推动”格局,三次产业发展更加协调。2001年至2008年我市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4.4%,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4%,仅相差0.4个百分点。

(三)产业发展集约化水平明显提升。

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工业向适度重型化和技术密集型升级。2008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为20.79万元/人,比2002年提高14.47个百分点;工业总产值达到12639.05亿元、其中重工业超过六成,高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1.50%;全市专利授权8081件,基本形成了以国家工程中心为龙头的技术创新体系。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工业综合能耗持续下降。2008年全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0.68吨标准煤,比2002年下降25.3%,年均下降4.7%;2001年至2008年,在重工业比重从43%提高到65.98%的同时,每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从1.6吨标准煤下降至1.1吨标准煤。

(四)产业布局集聚化功能不断强化。

服务业集聚发展,越秀、天河、白云、荔湾、海珠、番禺6个城区服务业增加值约占全市服务业的84.5%。2个国家级开发区、珠江新城中央商务区、琶洲国际会展商务区、大学城科教文化区等园区集聚效应不断扩大,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集群初步形成,造船、钢铁等基地加速建设,高技术产业逐步形成以广州科学城、天河软件园、广州国际生物岛为中心、以电子信息和生物产业为龙头的多个特色功能区,7个国家级高技术产业基地获授牌,农业基本形成“三个圈层”都市农业布局,29个专业化、标准化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加快发展。

(五)产业发展的支撑环境进一步改善。

广州港已建设成为华南地区主要物资集散地和最大的国际贸易中枢港,白云国际机场已成为我国三大枢纽机场之一,在建的广州新客站将建成亚洲规模最大的铁路客运站场,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高速公路网络基本建成,广州国际信息通信交换枢纽地位进一步巩固。这些重大基础设施的投产使用,必将极大地增强我市的要素集聚与辐射能力,成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强大支撑。

我市虽然已初步奠定现代产业体系的基本框架,但与建成全省现代产业体系“首善之区”的目标相比,产业结构和产业发展水平仍相对落后;与世界先进城市相比,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仍然偏低,产业发展方式仍较粗放,自主创新能力比较薄弱,城市综合承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机遇与挑战

国际产业高端化、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知识化、品牌化发展的新特征,以及信息化、全球化背景下第三次新技术革命的深入推进,为产业结构实现知识性跃迁提供了历史机遇,广州可以借助生产要素的加速双向流动和高技术产业的国际关联加强,实现产业资源高效配置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在大城市成为全球产业链控制中心、高度专业化生产性服务基地和珠三角产业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引领下,广州城市功能必须进行战略性转型,转变产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以适应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战略和引领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发展的要求。与此同时,广州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也面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化,缺乏具有国际市场经验的开放型、创新型高端产业人才,市场开放度和贸易便利化有待进一步提升,行政管理、社会管理有待进一步与国际接轨,政府服务效能有待进一步提高等方面的挑战。

三、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全省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战略规划,强化广州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和区域文化教育中心的地位,按照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竞争力高端化和“三促进一保持”的总体要求,突破产业发展瓶颈,选准产业主攻方向,建设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高技术产业为引擎、先进制造业加速发展和优势传统产业巩固提高的主体产业群,把我市建设成为产业高端发展、产业能级提升及产业功能辐射的全省现代产业体系“首善之区”。

(二)发展目标。

打造世界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基地,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国际商务会展、现代物流、贸易中心和我国南方金融、科技创新、文化教育中心,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自主创新高地,率先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构筑产业发展“一带六区”空间战略新格局,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资源互补、产业关联、梯度发展的多层次产业圈中心和带动泛珠江三角洲区域产业发展的龙头。到2012年,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5%,其中现代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比重达到78%(市口径);到2015年,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比重达到67%,现代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比重超过80%(市口径)。

(三)基本原则。

——功能引领。以强化广州中心城市功能为导向,加强与周边城市协同共进,大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产业辐射带动力,引领全省现代产业体系发展。

——创新驱动。着力推进自主创新,提升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形成多主体、多层次、开放互动的创新机制和环境,促进产业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

——集聚集约。集聚省内外优势资源,促进产业要素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提高投入产出率,形成产业特色突出、产业链条完整、产业分工合理、产业布局优化的现代产业集群。

——优化提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管理模式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调整存量结构,拓展增量空间,促进产业升级发展。

——融合协调。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相促进,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实现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适应,全面推进现代产业和相关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

——生态优先。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率先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建成全省宜居城市“首善之区”奠定基础。

四、发展重点

(一)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实施产业融合、布局优化和区域合作发展战略,精心打造“广州服务”品牌,把广州建设成为在国内外具有较强影响力和辐射力的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务会展、总部经济、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

1.现代物流。坚持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一体化,结合改造和整合利用现有设施,建设集物流园区体系、物流运输平台、物流信息平台和仓储、运输、加工、配送、多式联运及展示、交易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物流体系。推进白云空港、广州港等一批枢纽型现代物流园区建设,完善与现代物流业相匹配的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塑料、煤炭、钢铁等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建设,形成广州价格。构建中心城市多层次配送网络,扩大现代物流区域覆盖率。健全综合运输体系,加快实现陆、海、空多种交通运输方式无缝对接。大力改善口岸通关物流配套环境建设,完善保税物流体系和物流大通关信息平台。运用电子商务,整合各类物流信息,积极引进专有技术和资金,重点打造2至3家电子物流信息平台,大力发展物流咨询,为华南地区提供综合供应链解决方案和物流管理服务,建设南方物流信息交换中枢。大力推进产业基地和物流基地协同发展,培育现代物流龙头企业,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实施产业物流示范工程,发展为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服务的专业化物流,促进物流社会化和现代化。努力把广州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物流中心。

2.金融保险。不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构建具有广州特色的金融产业支持政策体系。鼓励支持现有驻穗金融机构做大做强,积极引进国内外金融机构,探索设立新型金融机构,大力发展金融总部经济。加快建设珠江新城金融商务区、广州金融创新服务区等金融核心功能区,引导金融机构集聚发展。建立全球金融信息服务平台,设立广州国际金融数据处理中心,加快广州金融电子信息产业升级。打造金融市场高端交易平台,依托广州产权交易所建设国家级区域性产权交易中心,积极争取恢复设立广州期货交易所。探索建立场外交易市场,推动广州高技术产业区成为代办股份转让试点。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和多样化、较完善的金融综合服务体系。构建企业上市“绿色通道”,积极推动企业上市,扩大直接融资比重,形成交易活跃、影响面广、带动力强的证券市场“广州板块”。鼓励上市公司整合现有资源,做优做强。积极培育和引进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产业投资基金等股权投资机构,促进股权投资市场发展,实现产业与金融互动。大力发展保险业,进一步发挥保险业、风险保障、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功能。继续深化地方金融机构改革,打造广州金融品牌。以广州列入国家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为契机,大力建设辐射亚太地区的现代金融产业后援服务基地。深化穗港澳台金融合作,强化金融人才队伍建设,推进金融创新,积极开展金融改革创新先行先试,建设区域金融中心。

3.商务会展。积极发展和规范法律、咨询、会计、审计、评估、广告等行业,鼓励发展与高技术企业和高技术成果转化相关的科技中介评估服务机构,发展区域性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深化实施全国专利技术展示交易平台,形成专业化、高水平的商务服务体系。完善会展业的管理体制和市场机制,加强与国际展览公司的合作,积极引进国际品牌展会,大力培育龙头会展企业,发展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会展,扩大中国(广州)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广州)中小企业博览会、广州博览会的国际影响力,打造世界一流的会展品牌。加快推动会展业的国际化、专业化、品牌化和信息化,努力把广州建设成为国际商务会展中心。

4.总部经济。坚持引进外源与吸引内源企业总部并重,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企业总部并重,立足总部经济发展实际,积极服务好现有企业总部,着力吸引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总部,努力将本地优势产业的企业培育成为区域性总部。鼓励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在我市设立研发中心、投资与决策中心、财务中心、物流中心和营销中心等具有总部功能的机构,特别注重引进中央大企业在广州设立具有总部性质的机构,重视引进国内尤其是珠三角民营企业总部。加强规划引导,优化总部经济空间布局,改善总部经济运行基础条件和专业配套服务,力争把广州建设成为面向东南亚、影响全国、辐射泛珠三角的总部经济核心区、亚太地区最具活力的“总部经济之都”。

5.信息服务。积极发展下一代信息传输服务业,加快构建国际先进的枢纽型信息基础设施体系,构建国家海量数据中心和容灾中心、国际级数据中心和国家高性能计算网络节点,全面拓展基于多网络的信息增值服务业。突出抓好信息安全与防护、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卫星定位系统和数字地理信息等技术的应用,加快推动新型信息通信业务与应用的试验和开发,加快建设超级计算机系统先进计算应用平台、物流信息管理软件和面向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平台、三网融合有关业务平台、面向应用的数据挖掘服务平台、电子商务信用保障平台等,加快确立广州的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地位。

6.科技服务。积极培育和发展科技服务市场,推动科技创新活动向市场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积极参与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作,争取引进国家级科技服务项目。鼓励和支持专业性科技服务机构和企业发展,为现代产业发展提供委托研究服务、公共技术服务和生产性技术服务。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建设公共技术平台,为企业提供产业共性技术服务,降低企业科技创新和生产经营成本。加快培育一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提升科技中介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增强科技型企业孵化器孵化功能,构建社会化、网络化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体系,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供专业化服务。

7.文化创意。紧紧围绕广州建设现代化大都市和创新型城市的目标,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全市统筹、多元发展”的原则,以创意为核心、文化为灵魂、科技为支撑、园区为依托、产业化为方向,通过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有效整合各种创意资源,努力营造适宜创意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完善文化创意产业综合服务平台,发展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文化创意企业集团,着力培育引进创意企业总部,重点发展文化、研发、设计、咨询、时尚消费等领域创意产业,大力发展具有广州优势的建筑设计和建筑装修,打造创意产业品牌。充分利用国家级网络游戏动漫产业基地的政策优势,鼓励支持网游动漫企业创新发展,巩固和提升网游动漫产业全国领先地位,进一步扩大网游动漫产品及衍生品的国内外市场份额。大力发展文化数字内容产业和数字传播产业,将文化创意产业培育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支柱。积极推动穗港澳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努力把广州建设成为区域“创意之都”和华南文化教育中心。

8.服务外包。以国务院批准我市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为契机,把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作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积极承接软件开发、研发设计、网络管理、技术培训等信息技术外包(ITO)和金融结算、财务处理、跨国采购、客户关系管理等商务流程外包(BPO),形成较为完整的国际服务业外包产业链。积极建设服务外包公共服务平台、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和企业诚信评价体系,全面优化服务外包发展环境。

(二)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技术高端化、产业集群化、资源集约化、园区生态化推动制造业结构调整,以壮大支柱产业为重点,做强先进制造业高端环节,跨区域延伸产业链条。依托大产业、大项目和大基地建设,实现从发展中调整向发展中提高的转变,打造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着力提升汽车、现代装备等优势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优化发展钢铁、石化等基础工业,提升装备的国产化水平,全力建设以船用柴油机及辅助机械设备为突破口的世界级重大成套和技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加快建设汽车、造船、石化、数控四大国家级产业基地。

1.汽车制造。继续加快东部、南部和北部三大汽车产业基地和零部件产业基地建设,做强产值超千亿元的特大型汽车制造企业,加快发展以自主品牌和自主技术为主的汽车产业集群。利用广州成为汽车出口基地契机,加快汽车零部件的标准化生产及出口,发展以汽车电子为核心的关键零部件产业,促进汽车金融、租赁、体育和文化等相关产业发展,建成我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汽车生产、研发和出口基地之一,建设国际汽车制造基地。

2.船舶、船用中低速柴油机及辅助机械。在南沙龙穴岛形成年产800万吨的造船能力,努力打造产能千万吨级的世界级大型修造船基地;在番禺大岗建设世界一流的船舶和配套工业园,形成年造机能力1000万马力的船用低速柴油机生产基地、船用低速柴油机曲轴生产基地、大功率船用中速柴油机生产基地、柴油机配套产品生产基地和其他海洋工程配套产品生产基地,努力打造国家级的大型装备产业基地。

3.数控机床。积极发展高档次、多功能数控车床、车削中心、复合加工中心等,加强A/C摆动主轴、高速换刀单元、高速电主轴、数控回转工作台等关键技术的开发研究,创建服务全行业的数控激光中心。

4.石油化工。加大技术改造力度,降低原油加工成本,提高油品品质,满足市场对清洁燃料的需求。加快发展石化深加工、汽车和电子化学品及其他有原料和市场优势的精细化工产业和产品;积极发展新材料、节能等高技术产品;发展壮大中间学科产品。

5.高端钢铁。大力发展高精冷轧钢板和深加工产业及集装箱板等热轧钢板,改变广东没有大型现代化冷轧钢板生产线和小轿车等高端钢板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形成产品独树一帜的钢铁产业基地。

6.重型装备。开发系列断面掘进机械成套装备,发展地铁车辆、港口机械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建筑机械、垃圾焚烧炉等成套设备。发展百万千瓦级核电设备、重型燃气轮机、超临界火电机组、空冷机组、各种发电机励磁装备、大型抽水蓄能电站等新型发电设备及其他发电设备生产,推动输变配电开关控制产品向智能化、集成化、小型化、环保型、节能型发展。

(三)着力发展高技术产业。

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培育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着力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链高端环节,加快提升高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力争在若干高技术重点领域实现重大突破。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环保、新能源、海洋等产业,把大力加强自主创新作为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战略,提高高技术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和拥有量,推进高技术产业从加工组装向研发设计及品牌服务两极延伸。着力将广州建设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集聚力、辐射力的华南科技创新中心,率先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全国重要的高技术产业基地、高技术产品出口基地。

1.电子信息。落实国家和省振兴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实施重大专项,集中力量重点发展平板显示、集成电路、数字家庭、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数控装备、发光二极管(LED)半导体照明和太阳能薄膜电池产业,着力推进自主创新,培育新的增长点,进一步强化电子信息支柱产业地位。着力打造五大产业集群,加快引进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和集成电路生产线,突破产业发展瓶颈,打造平板显示和集成电路两大产业集群;发展信息电视、商务电视和娱乐电视,打造以交互式数字电视应用为核心的数字家庭产业集群;把握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发展机遇,形成新一代移动通信产业集群;启动半导体照明示范工程,着眼于以LED芯片为核心的整个产业链建设,推动产业聚集,打造LED半导体照明产业集群。加快发展RFID产业,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推动数控装备产业向中高档延伸。着力发展软件和现代信息服务业,重点发展嵌入式软件、行业应用软件、网游动漫和信息安全等软件产品和服务平台,做大软件外包产业规模。

2.生物医药和海洋产业。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的开发和应用为核心,加快发展新型疫苗、诊断试剂、创新药物、现代中药、生物医学材料、医疗设备等生物医药产业,大力发展生物育种、畜禽新型疫苗、海洋生物等生物农业和生物基材料、微生物制造等生物制造业。重点发展海洋生物、海洋资源综合利用、海洋工程应用等。

3.新材料。重点发展高性能高分子结构材料、新型高分子功能材料、高性能钢铁及有色金属等材料的制备技术及产品,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壮大产业规模;重点突破高性能PAN碳纤维、二氧化碳全降解塑料、芯片制造的工程化关键技术,实现产业化。

4.环保和新能源。着力发展环保技术与装备、环境服务产业等。重点推广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燃料电池系统集成技术和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的应用,着力建设分布型能源系统,加大工业余热回收利用,加大各种新型节能技术及产品的研制力度。

(四)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

加快优势传统产业的集聚与转移,实现优势进一步提升,规模进一步扩大,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加快应用科学管理模式、先进适用技术和发展现代经营业态,优化提升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旅游服务等传统服务业。加快信息技术在家电、轻工、建材、纺织、造纸、中药等传统工业中的应用。运用工业化手段和产业化经营方式促进农业转型升级,促进蔬菜、花卉、水果、水产、农林牧渔服务业、观光休闲农业、种子种苗等向产业高端的新兴都市农业发展。

1.商贸旅游。推进商贸业由传统业态向现代业态转变,鼓励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网上经营等新业态发展,大力建设现代展贸中心和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平台,积极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运用现代流通组织形式提升发展农村商贸业。高起点、高标准、组团式开发旅游片区,拓展国内外旅游市场区域合作和企业合作,巩固商务旅游,提升发展文化、购物、美食、生态等多种类型旅游,开发以都市休闲、城郊观光和乡村特色体验为主、具有岭南气息的旅游产品。

2.重点工业名牌产品产业。(1)钢琴。加强研发,运用先进制造技术不断开发新产品,增强竞争力,打造世界上最大的钢琴制造基地。(2)体育器材。适应全民健身运动和市民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品牌体育用品为龙头,加强上下游产业环节的配套与完善,加快形成颇具特色的广州体育器材产业。(3)智能家电。加强传统家电系列产品的更新换代与高端化工作,支持企业开发功能集中、智能、节能、节水和环保的新式家电,支持企业重振广州“粤家电”品牌产业。(4)食品饮料。加强技术开发,应用新材料,健全监测与监控体系,提高产品质量标准,应用各项信息技术改善销售方式和渠道,依靠“广式食品”的传统美誉,做强做大“广式腊味”、“广式月饼”,更好地体现岭南美食文化。(5)服装。加大服装设计与材料研发力度,开发高端产品,占领高端市场和特色客户,重新焕发“岭南衣”的新竞争优势。

3.造纸印刷。通过环保搬迁、园区集聚和技术升级,提高造纸工艺技术水平,开发各类高档新闻纸和高档文化用纸。进一步发展广州特色的高档印刷业,打造印刷时尚之都。

4.都市农业。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拓展外向型农业的广度和深度,增强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严格全程监控。(1)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都市型农业示范区。加大重点蔬菜基地建设力度,调整优化近郊蔬菜种植结构,推进蔬菜基地向中远郊转移,形成合理的蔬菜基地分工与布局;建好20个蔬菜专业村、10大蔬菜生产基地。优化品种结构,培育一批优势产品、特色品牌和果品保鲜加工企业,促进水果产业化经营。因地制宜发展20个以岭南特色小水果和亚热带水果为主的专业村,促进品种多样化和特色化。重点发展观叶植物、高档盆花、出口盆景、冬春季鲜切花四大类优势特色花卉生产。搞好规划,优化布局,扩大规模,初步形成10个区域化花卉产业基地。积极发展花卉流通和包装储运等相关产业,完善产业链,形成花卉的产业优势。建设50个现代化、标准化、环保型生猪养殖基地。高标准整治连片鱼塘4000公顷,建设一批专业化、规模化、设施化水产养殖基地,提高水产的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发展名特优水产养殖业及观赏渔业、苗种产业、远洋渔业、水产加工出口业等高附加值产业。转变水产养殖模式,大力推进标准化养殖和健康养殖,确保水产品安全。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园艺产业带和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区建设,确保粮食种植面积,改造水利灌溉设施,不断优化农业设施装备结构,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2)种子种苗。大力发展种子种苗产业,扶持和壮大拥有优良种质资源,主导产品繁育技术领先的苗种企业,提升我市种子种苗科技创新能力和市场占有率。(3)观光休闲农业。综合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环境资源及农家生活、乡村文化,积极发展农业旅游,规划建设6至8条集生产、观光、休闲、品尝、体验、教育于一体的“广州农业一日游”路线。

五、产业布局

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引领,结合“南拓、北优、东进、西联、中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衔接下,依托重大枢纽型设施,高效配置资源,有序整合空间,形成“一带六区”产业空间结构,重点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十大载体,建成核心竞争力强、高端产业集聚的带动全省、辐射华南的现代产业示范区。

(一)“一带六区”空间布局。

1.东部产业带。整合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科学城及萝岗周边地区、天河软件园高唐新建区、增城南部制造业基地东部各组团产业发展,形成天河东部、黄埔、萝岗至增城南部新塘—石滩的带状空间结构产业集聚带。统筹该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定位和重点,错位发展,优势互补,打造高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带。

2.南部临港产业区。充分发挥南沙区位优势,依托南沙港,加强经济辐射能力,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合理规划产业布局,打造华南地区国际化临港经济中心和珠三角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成为珠三角产业协同发展的重心城区之一,充分发挥粤港澳区域合作和联合创新示范区作用。

3.北部空港经济区。以白云国际机场为中心,主要包括白云北部、科学城北区、花都东部及从化西南部,打造空港物流、高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集聚区。

4.中部现代服务业核心聚集区。深化“中调”战略,梳理越秀、荔湾、天河、黄埔、海珠及白云南部地区产业布局,集聚金融、会展、商贸、信息、物流、创意等产业的企业总部,打造亚太地区最具活力的总部之都核心区。

5.东南部产学研创新区。以广州大学城、广州国际生物岛、天河软件园、广州科学城为重要载体,打造集教育、培训、研发、产业化于一体的科技创新区,形成广州产业创新要素的集聚地、产业能级提升的动力源、产业技术引领的示范区。

6.中南部服务业发展区。以广州铁路新客站—长隆—万博为轴线,结合新客运站、地铁、快速路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整合发展沿带旅游、商贸等多个功能组团,建成商贸中心区、动感旅游区、时尚精品区和现代购物中心(Mall)区,打造商贸、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优化发展区。

7.东北部生态休闲旅游区。充分利用东北部山区的自然资源,在从化东北部及增城北部进一步强化生态保护与建设,整合现有旅游景点,大力开发中小型会议度假等商务旅游,加速发展都市高效农业板块、生态观光农业板块,努力打造温泉之都、产业绿谷、广州后花园等复合型生态休闲旅游经济区。

(二)加快推进十大载体建设。

1.加快建设广州总部经济集聚区。依据我市总部经济发展规划,重点打造珠江新城—员村—琶洲和环市东—东风路及天河北商务区两大总部经济片区,加快建设科学城、天河软件园产业总部、研发中心和软件服务外包总部聚集区以及越秀、荔湾创意产业总部集聚区、荔湾中小企业总部集聚区等专业型总部集聚区,加快推进城市新中轴线区域、白鹅潭经济圈和白云新城周边地区企业总部集聚发展,加快建设广州(黄埔)临港商务区,完善“片区带动,多点支撑”的总部经济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与周边城市的合作发展,加快推动广佛同城化,并与深港错位发展。构建布局合理、功能清晰、设施完善、服务优质、科学和谐的总部经济示范生态圈。

2.加快建设广州空港—海港经济区。按照把广州建设成为亚洲物流中心的战略要求,全力打造大型国际化现代物流枢纽,形成空港、海港双核型现代物流集聚高端基地。重点依托白云国际机场、广州港南沙港区和广州保税区,加快推进保税物流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广州空港综合保税区、南沙保税港区。把广州电子口岸建设成为集口岸大通关执法管理和相关物流商务服务为一体的大通关、大物流、大商贸统一信息平台,并完善通关物流与国内物流交易的衔接,逐步向国内物流延伸服务,形成区域性的电子口岸中心平台。

3.加快建设广东现代流通大商圈广州核心区。依托中心城区历史建筑众多、传统商贸批发业发达和商务会展业成熟的优势,坚持集约化多元发展、网络化创新发展、品牌化战略发展、规模化提升发展、国际化开拓发展的原则,促进商贸业、文化旅游业与会展业有机融合。着力建设上下九—十三行商圈、长隆—汉溪—万博商业中心、铁路新客站商贸物流区、市桥中心区、广州国际商品展贸城等组团商圈,加快推进北京路国际商贸旅游区、琶洲—员村国际性商务会展集聚区、珠江新城金融商务区、黄埔临港商务区建设,建设广东现代流通大商圈核心区。

4.加快建设广州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利用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的有利条件,吸引跨国企业内部外包业务转移,培育和集聚一批从事离岸外包的国内外服务外包企业,形成各具特色的服务外包示范区。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软件设计、金融服务、中介服务等多个优势领域,南沙开发区发展工业研发、新技术开发等高科技含量的外包业务,天河软件园加快推进软件外包产业专区建设,集中发展各类软件设计服务外包,黄花岗科技园大力推动创意、动漫网游、影视文化等产业快速发展,珠江新城中央商务区发展以金融服务、数据处理等为内容的金融服务外包区,越秀区、荔湾区、黄埔区、从化市等发展以动漫、设计等为内容的创意设计区。

5.加快建设广东文化创意产业圈广州核心基地。依托中心城区实施“中调”和“退二进三”战略,加快推进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基地)建设。以广州创意创业园合润园区为核心,东与文德路艺术品街、南与一德路商业街、北与动漫星城组成创意产业发展“金三角”。以广州创意产业园为统领,进一步规划建设越秀区的创意大道,加快推进建设广州“设计港”、信义国际会馆“创意湾”、大坦沙“创意岛”、广东文化创意产业园、广州TIT纺织服装创意园、小洲美术原创基地、国家网游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广州)黄埔园区和广州国际玩具礼品城等重要节点,将珠江电影制片厂改造、提升为动漫文化基地,建设广东国际音像文化创意基地等,构建“一区多园”型创意产业功能区,形成具有国际水准、中国气派、民族风格、岭南特色的全省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基地。

6.加快建设广州华南科技创新中心。按照“一核三极多个特色功能区”的高技术产业总体布局,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高技术产业集群,高标准推进广州科学城和科学城二期、天河软件园、国际生物岛、广州国家RFID产业基地、广东光电科技产业基地等高技术产业园区建设。充分依托软件、信息、生物、新材料、网游动漫五大国家级产业基地,推进超级计算中心、国家工程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确立广州作为全省自主创新策源地和华南科技创新中心地位。

7.加快建设信息广州。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现代信息基础设施,构建无线宽带城市,率先推进数字电视网、互联网和电信网三网融合,打造国际枢纽型信息港,提高信息服务功能。加大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简化办事流程,以政府门户网站为枢纽,构建以企业和居民为中心的全天候一站式电子政府在线服务新模式。加快城市河涌、森林、房屋、土地、环境、交通和市政设施等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完善数字市政、智能交通、视频监控等重点工程,提升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推进卫生和教育信息化,加快建设市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电子学习平台,完善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推行教育、医疗数字服务进家庭。以建设国家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为契机,以提升企业生产自动化、设计数字化、产品智能化、管理网络化和商务电子化为着力点,加快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重点发展电子商务交易、支付结算、物流配送和价格信息等功能一体化的新型市场交易体系,深化国家移动电子商务试点示范。加快完善国家电子信息产业、软件、网游动漫和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建设,建成国家重要的信息技术创新载体。

8.加快建设广州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以东部、南部、北部集聚区为核心,形成集聚集约的先进制造业发展格局。抓好南沙、花都、增城、番禺、黄埔、从化和广州开发区七大汽车产业基地和国家汽车出口基地建设,大力发展自主品牌和专有技术,提高我市汽车产业参与国际汽车市场的竞争力;抓好南沙重型机械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核电设备制造、高压输变电设备制造、重型燃气轮机和盾构机等龙头骨干项目;抓好船舶制造、海洋工程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南沙龙穴造船基地、番禺大岗船舶及配套装备工业园建设,在建设成为全国三大造船基地之一的基础上,努力打造国家级大型装备产业基地;抓好广州钢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高精冷轧钢板和深加工产业及集装箱板等热轧钢板。

9.加快实施广州循环经济示范工程。按照我市循环经济实施方案的要求,优化资源利用方式,提高资源产出率,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以建设清洁生产企业、生态工业园区和节约型社会为目标,全面统筹经济、社会、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重点完善循环经济政策法规体系、技术创新体系、评价指标体系以及激励和约束机制,建立全市的循环经济协调机构、中介机构和电子交易平台,使政府对资源循环利用的调控能力得到较大提升。倡导绿色消费,引导市民建立起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模式。重点行业(企业)资源利用效率有较大提高,重点领域和工业园区的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和机制初步形成,污染物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和降低。到2012年,把广州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循环经济示范城市。

10.加快构建穗港澳合作平台。充分把握粤港澳经济合作不断加深和区域服务需求急剧扩张的良机,依托广州区位、产业和功能优势,大力推进与香港、澳门的产业融合,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内涵、创新合作模式,推动建立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根据资源共享、产业协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实现三地在产业上的错位发展和在产业链、价值链环节上的全面合作。充分利用科学城广州金融创新服务区、琶洲会展发展集聚区、天河软件园信息服务产业区和南沙资讯科技园、黄花岗科技园创意动漫产业园、粤港澳(台)流通服务业合作试验区等有效载体,打造深化穗港澳合作平台。

(三)实施产业重点项目建设。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必须发挥重大项目的带动作用。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谋划和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上下更大功夫,抓紧推进一批产业链条长、带动力强的高端制造业项目和占据先进技术制高点、主导未来市场新增长极的高技术项目以及支撑中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高端服务业项目建设,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计划总投资约6370亿元,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都市农业和水利、现代能源等领域项目。

六、政策措施

(一)加强产业规划引导。

以《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全面实施为契机,制订和完善重点产业领域发展规划。加快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研究出台与主体功能区划分相配套的财政、投资、产业、土地、人口、环境和绩效考核等政策措施。超前规划和培育城市战略产业,继续强化工业领域汽车、石化、电子信息三大支柱产业,扶持壮大数控机床和生物医药产业,逐步将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务会展和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培育成为广州未来的支柱产业。强化区、县产业分类指导,完善产业布局,根据市中心城区与外围城区(县级市)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区位条件、发展基础和各行业空间布局的要求,深化完善区、县定位产业分类指导。一类是越秀、荔湾、海珠、天河、白云和黄埔等老城区,另一类是花都、番禺、萝岗、南沙等新城区和从化市、增城市,在做好新一轮功能规划的基础上,要突出加快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促进产业集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成为广州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和引擎。

(二)促进产业主体的改革发展。

大力支持市属国有企业整体改制、整体上市。加大市属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力度,集中发展核心主业,提升核心竞争力。鼓励与中央企业及非公有制企业通过参股、控股方式参与市属国企重组改制,对于支柱性和战略性产业中的市属国有企业,可探索由非公有制企业先行参股,待条件成熟时可逐步控股;对于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企业,鼓励非公有制企业通过参股方式参与建设和重组。打破行业垄断,创造公平竞争和法治化的市场经济体系,降低行业准入门槛,鼓励中小企业和各类非公有经济发展。支持设立产学研同盟、政府社会企业同盟和各类经济组织同盟,共同协调解决产业发展难题,突破发展“瓶颈”。创造环境鼓励社会组织加快发展。

(三)推动产业区域合作。

积极主动参与珠三角经济一体化、粤港澳台深化合作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部署的推进与实施,主动与周边城市实施一体化政策措施,在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水资源保护、高速公路收费、机动车辆异地处理、公交跨市经营等方面率先取得突破。增强广州在珠三角现代产业体系发展中的龙头带动作用,选择一批主攻产业聚集区、产业龙头项目列入珠三角现代产业示范区建设规划,发挥广州高端产业在区域中的带动辐射作用。以推进广佛同城化发展为目标,积极研究制定产业发展及布局规划,实现互补高效发展。发挥广州在全省现代流通大商圈建设中的引擎作用,完善广州空港、海港、铁路、航道、高速公路和信息枢纽港建设。制定扶持政策,完善总部经济集聚区建设。抓住CEPA补充协议五签订的契机,推动穗港现代服务业协作共赢。重点加强与港澳出版、影视、工艺、服装设计等文化创意产业的合作与交流。加强教育、医疗、体育事业对周边区域的服务和联动发展。促进我市与台湾地区产业交流与合作,利用两岸“大三通”的发展契机,吸引台资重点投向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以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光电显示、新型能源、软件服务等高技术领域为产业招商重点,以广州科学城为产业发展核心,以花都区、从化市、增城市、南沙区、番禺区等作为产业辐射转移区,在相关区域大力推进产业基地建设,并在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领域加强合作,实现产业集聚发展,发挥规模带动效应。

(四)完善产业政策导向。

制定和实施相关产业扶持政策,从产业布局、财政税收、融资担保、人才服务、产业基地建设、成果转化、知识产权许可贸易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形成良好的产业发展政策环境。制定和完善《广州市重点产业支持目录》,实施“重大工程项目”计划,筛选以高端化、规模化、战略化为特征的重点产业和行业领域,将人财物等紧缺资源向重大工程项目倾斜,强化产业节地节水节材。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积极推进“十百千万”节能工程,不断壮大能源服务产业,提高煤电油运供给保障服务能力。进一步深化资源环境价格改革,加快建立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运用价格杠杆促进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完善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协调机制,整合现有市财政投入的各类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集中力量投向重点产业,尤其是汽车、造船、石化等优势产业,加大对先进制造业中重点行业的支持力度;对符合重点产业导向的项目,运用贷款贴息、研发补助、租金补贴及引导担保机构进行融资担保等方式给予扶持。对服务业中技术先进的机构加大支持力度,如对引进的国内企业总部、地区总部、采购中心、研发中心以及信息服务、服务外包、专业服务业机构,加大购建、租赁自用办公用房资助力度;通过帮助解决用地等措施,加大对总部经济支持力度。扩大对服务外包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申请国际认证相关费用的资助。积极运用政府采购政策支持重点产业发展,在本市财政支出和政府投资的重大工程建设中,对纳入自主创新产品目录的产品,同等条件下优先实行政府采购;对企业或科研机构生产开发的试制品和首次投向市场的产品,市各部门或采购人可按规定进行直购和订购。编制产业体系发展环保规划和产业重点发展区域环保规划,依法进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编制产业体系清洁生产与环境保护指南,实施清洁生产与环境保护准入制度,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企业;建立有效的循环经济评估体系和监督机制,推进循环经济建设,促进现代产业健康发展。

(五)强化产业人才保障。

以培养、吸引和留住各类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和急需人才为目的,在住房、户籍、科研、奖励、医疗等方面制定配套政策,优化人才吸引环境,推进人才和智力集聚工程,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一是充分利用我市高层次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我市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培养、回国留学人员和高校毕业生创办高技术企业的扶持、突出贡献人才的奖励和对博士后工作站、引进外国专家、智力和人才派出培训等方面的资助、扶持。二是以高层次人才梯队工程为基础,制定现代产业高层次人才开发目录,大力引进培养现代产业体系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继续发挥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工程师研修基地等的作用,促进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科技人员的流动。加大基础人才培养力度,改革职业教育模式,为产业发展输送更多合格高技能人才。三是实施“高层次人才住房综合资助计划”,采取建设人才公寓出租、发放住房补贴、购买限价房等多种措施,为引进高层次人才提供住房保障。四是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医疗保健,在本市有条件的三级甲等医院为高层次人才办理就医会员卡,提供优质、便捷的就医服务。五是加强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强化市外国专家局、广州留学人员服务管理中心职能,提高引智效率和服务水平,大力推进“万名留学人才引进工程”,引进、培养一大批熟悉国际惯例的现代产业领军人才。积极开展穗港澳人才服务交流合作。培育壮大人才服务业,重点扶持30个左右在行业中起示范带动作用的高端人才服务机构及其人才服务团队,积极促进人才培训、人才外包、人才测评、人才网站、猎头等重点人才服务。整合人才服务资源,创新服务机制,推动人才中介服务的专业化,提高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效率。鼓励各单位按照现代产业不同人才的不同成长规律,探索人才分类服务的方式,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氛围。加快各领域人才专业能力水平认证项目的开发和实施,推进国际公认的职业资格认证工作,逐步建立体现行业特色、职业特点和岗位要求的科学规范的人才评价标准。六是实施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建设与现代产业发展相匹配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加大项目和资金的扶持力度,建成1个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鉴定基地、3所国家级示范性技工学校、6个专业特色突出的高技能人才实训中心。

(六)确保产业发展空间。

加大工业用地储备力度。优先保障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项目的土地供应,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要明确向重点产业行业、大项目、大基地倾斜。推进产业项目节约集约用地,引导工业项目进入工业产业园;积极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推进“三旧”改造,通过“退二进三”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土地承载空间。调整生产性服务业项目用地规划审批标准。按照节约集约用地原则,适当提高物流项目规划中的建筑密度上限,提高容积率。制定和完善《广州市产业用地指南》,完善产业用地公开出让办法,加快土地储备工作的改革创新,提高土地整理和储备的速度和效率。提高用地审批效率,完善产业用地“绿色通道”,强化高端制造业项目跟踪推进服务机制。制定低效和闲置产业用地加快流转奖惩结合的管理办法,鼓励低效和闲置土地的二次开发,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七)创新产业投融资机制。

推进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在交通、城建、水务、燃气、地铁、垃圾处理、新功能区建设等方面先行先试,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和运作主体,进一步拓宽城市建设投融资渠道,动员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城市公共服务业建设。积极推动股权投资市场发展,促进产业与资本的有效结合。

(八)推进产业劳动力结构升级。

加快中心城区产业“退二进三”和各大传统产业集聚区“腾笼换鸟”步伐,在引导“退二”企业进入10个承接“退二”产业基地集聚发展的同时,推进不适宜在广州发展的企业向外有序转移。建立完善统筹城乡的就业制度,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强化职业技术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建立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劳动力培训体系,增强教育扶贫力度,力争到2012年,全社会非农就业比重达到80%以上。

(九)营造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不断从政务、法规、市场、政策、服务等方面改善和提升投资软环境,尤其要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简化重点产业发展项目审批环节,对不使用政府资金的投资项目,不再实行审批制;对于实行备案制的项目(中央企业和部分市属企业的项目除外),全部下放到区、县和开发区进行备案管理;减少不同部门间的前置审批,尽可能将串联审批变为并联审批,缩短审批周期。进一步加强技术标准、统计工作,提高行业协会等中介服务结构水平。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信息服务业标准化工作,完善统计体系,尤其要进一步完善现有服务业统计体系。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加强对垄断行业的价格监管,维护规范有序的市场价格秩序。支持行业协会等中介服务机构发展,使其在政府产业政策辅导与解读、行业发展信息共享、咨询评估、教育培训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维护知识产权权利人及其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推动政府部门在就业、社会保障、市场监管、政府采购等公共服务中采用信用信息,促进和规范信用服务业的有序发展,进一步完善个人和企业联合征信服务系统,加快信用制度建设。

(十)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成立市建设现代产业体系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市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重大问题;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部门间联动协同;组织制订现代产业发展规划,科学有序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现代产业体系的统计指标、监测和评价体系,掌握现代产业体系发展进程。对本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重点建设项目要明确责任部门,对规划提出的政策性措施,相关责任部门要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加以落实。建立规范的产业规划实施评估机制,并根据形势变化适时修订规划内容。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带来的“广州市人民政府印发广州市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规划纲要(2009—2015年)的通知”全部内容,更多内容敬请关注律咖网!

工商查询专家律师

肖本岗 业务水平指数:96 律咖推荐指数:90 业务咨询人数: 186

武汉大学法学专业,专注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法律需求研究及解决方案设计。针对企业的股权运用、股权设计、股权融资以及股权交易等研究,并且擅长于提炼企业内部交易模式,运用法律规则平衡解决企业交易模式问题。

电话咨询

优质服务

用真心换诚信,优质服务

权威法律顾问

专业律师团队为您提供权威建议

律师资质认证

律师100%实名审核

不间断回复

7*24小时不间断律师回复提醒

一站式服务

找、问、查、委托一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