颁布单位:陕西省榆林市人民政府 | 文号:榆政发〔2007〕49号 |
颁布日期:2007-05-15 | 失效日期: |
效力级别:地方法规及地方人大文件 |
榆林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一村一品”百村示范千村推进工程的意见
榆政发〔2007〕49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了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陕西省实施“一村一品”千村示范万村推进工程规划》,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全市“一村一品”产业发展现状
“一村一品”是根据一定区域的资源禀赋和特点,以市场为导向,变资源优势为产业和品牌优势,使其逐步成为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链或产业集群。全市国土总面积、人均占有耕地、年日照时数等自然资源优势在全省较为突出。以优质马铃薯、地膜玉米、玉米制种、名优小杂粮、无公害大漠蔬菜、种草养羊、红枣、海红果为主的地方名优杂果等农业产业规模、产量均居全省前列。独特的农业资源优势,为全市发展“一村一品”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村一品”典型初步形成。目前,全市已形成“一村一品”专业村169个,涉及粮、菜、果、畜及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2005年,“一村一品”模式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达到了3000元左右,比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1197元,成为带动农村区域经济增长的亮点。
知名品牌不断涌现。全市已注册的农产品品牌有“榆薯牌马铃薯”、“一定牌辣椒”、“横山大明绿豆”、“巨鹰滩枣”、“米脂香米”、“五谷园小杂粮”、“榆林豆腐”等一百多个,地方知名的靖边龙洲葱、杨虎台蒜、府谷海红果、横山羊肉、榆林陕北白绒山羊、榆阳色草湾香瓜、定边炉馍、子洲黄芪、绥德石雕、吴堡蚕桑、榆林粉条等特色产业初步形成,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产业化经营逐步壮大。全市现有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1600多个,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41家,中介组织168个,农村经纪人5000多人。横山大明绿豆、榆林红枣、玉米制种、外向型蔬菜等产品的商品率达90%以上,农产品附加值明显提高,使农民在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的收益不断加大,增收步伐明显加快。
农业特色产业优势明显。随着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优化,优势特色产业迅速发展,基地规模不断壮大,以辣椒、洋葱为主的外向型大漠蔬菜远销广州、长沙、武汉等十多个南方大中城市,横山大明绿豆、三边荞麦等名优小杂粮商品转化率达到80%以上,以横山大明绿豆为主的近十个杂粮品种出口日本、韩国等国际市场,出口量占到全国总量的10%左右,年创汇2000多万美元,2006年我市30多万亩绿豆、红小豆等杂豆获得了欧盟(BCS)、日本(JAS)、美国(OCLA)等国际组织认证,横山县大明绿豆已在国内和日本分别注册“HS”商标;杂交玉米制种的面积和产量占到全省的80%以上。全市优质油料面积达76万亩,产量6万吨;大漠蔬菜面积36万亩,产量60万吨;优质蚕桑面积42万亩,名优特色产业发展为“一村一品”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主导产业已具规模。2006年全市“草、羊、枣、薯”四大主导产业年产值已占到农业总产值的40%以上,形成了北部长城沿线种草养羊产业区,种草保存面积1091万亩,羊子饲养量775万只;东部黄河沿岸红枣产业区,面积达到160万亩,年产量20万吨;白于山区优质马铃薯产业区,面积达到244万亩,产量达到244万吨,主导产业的发展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巨大贡献。
我市“一村一品”发展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整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数量少,规模小,比较效益低,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能力不强;二是生产聚集度不高,缺乏整体规划和有效指导,基本处于自发状态;三是产业化程度低,加工程度不高,多以原产品销售为主,农产品深加工和多层次增值能力不足;四是整体发展水平低,尚未形成市场优势,具有国内外市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少;五是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缺乏发展后劲。
二、实施“一村一品”工程指导思想与坚持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按照“稳粮、兴牧、优果、增菜、强种”的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科技、人才、信息为支撑,以培育名牌产品和主导产业为重点,以龙头企业建设和市场营销为突破口,坚持产业富村、科技兴村、生态建村、人才强村、企业带村的方针,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完善发展机制,提高发展质量,拓展发展空间,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为建设新农村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二)坚持原则。
1、坚持依托优势资源发展原则。我市地域面积广阔,区域差异大,光热资源充足,生物种类多,“一村一品”建设必须依托当地自然资源优势、实行分类指导,因地制宜,打优势牌,走特色路,推进产业向优势区集中。
2、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立足国内市场,积极开拓国际市场,重点发展商品率高、经济效益好的产品。
3、坚持科技创新原则。科技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关键,要不断加强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的推广应用,坚持实施科技进村入户,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普及实用技术,推进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贡献率。
4、坚持农民自愿原则。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选择,充分体现农民自主创业的主体地位,不强迫命令,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注重实效。
三、“一村一品”示范村(推进村)组织申报与目标任务
(一)示范村(推进村)的选择。
示范村(推进村)的选择,以行政村为单元,以目前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产业基础为重点。坚持“农民自愿、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形成规模”的原则,把从事主导产业农户占农户总数70%以上,来自主导产业收入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0%以上,有特色产业基础,有创业型带头人的村作为示范村。
推进村的选择应与示范村在区域上相邻近,产业上相匹配,从事主导产业的农户占农户总数50%以上,主导产业收入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0%以上。建立帮扶、带动机制,实现产业区域聚集。
(二)示范村(推进村)的申报。
示范村(推进村)由村委会申报,也可由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申报,申请报告应分别经乡镇政府和县区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市一村一品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由市一村一品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相关部门对申报村实地考察后提出推荐意见,上报省上审批,推进村由市一村一品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批后报省上备案。经省、市审批确定的示范村、推进村分别在省级和市级新闻媒体进行公示。
(三)产业布局。
根据全市农业优势资源,重点发展“四区一带”特色产业。一是以佳县、吴堡、清涧为主的东部黄河沿岸优质红枣产业区,重点发展红枣产业;二是以子洲、绥德、横山为主的南部丘陵沟壑旱地小杂粮产业区,重点发展大明绿豆、红小豆,香谷米、白眼双青豆等杂粮产业;三是以定边、靖边为主的西部白于山区优质马铃薯、大漠蔬菜产业区,重点发展优质马铃薯和以辣椒为主的外向型反季节蔬菜产业;四是以榆阳、神木为主的北部风沙滩地种养结合及名优种子繁育区,重点发展种玉米养猪、舍饲养羊、奶牛等种养业和杂交玉米制种,马铃薯、小杂粮、瓜菜种子繁育等产业;五是以210国道沿线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运输产业带,重点发展粉条加工、石料加工、货物运输等产业。
各县区应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2007—2015年),同时根据区域农业特色产业的整体规划,制定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示范村(2007—2010年)、推进村(2007—2015年)发展规划。区域产业规划和示范村(推进村)发展规划,于2007年6月底上报市“一村一品”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批。
(四)示范村(推进村)的建设任务与发展目标。
按照“一村一品”选择标准,全市重点建设100个示范村,1000个推进村。
示范村要着重在发展现代农业、提升产业水平、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开拓市场、改进加工工艺和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等方面进行示范。争取到2010年,建成运行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完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健全与龙头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农产品加工规模和深度实现新的突破;培育扶持一批知名品牌;农民人均纯收入较“十五”末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来自于主导产业的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重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农村经济水平显著提高。每个示范村有一定规模的优势特色产业;有新型农民组织体系;有特色品牌;有坚强的领导班子和创业型带头人。农村经济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事业达到快速发展。
推进村重点在产业规模扩张、标准化生产、农民综合素质与组织化程度提高、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指导、培育、扶持。从2007年起,每年应以5-15%的速度将推进村发展到示范村标准,到2015年,推进村要全部达到示范村的标准,大幅度提升全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示范村和推进村的建设要遵循“节地、节水、节肥、节种、节能”和资源综合循环利用的原则,引导示范村、推进村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的路子,逐步构建高效、生态、安全、可持续发展的“一村一品”发展格局。
四、建立健全“一村一品”七大保障体系
(一)强化科技服务体系,为“一村一品”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以全市区域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开发为重点,建立“一村一品”发展的科技服务支撑体系。一是围绕“一村一品”产业开发,由市农业局牵头组建粮食、蔬菜、畜牧、果业特色种植和特色产业六个专家组,每个专家组由7—9名具有中高级职称专业人员组成,协助示范村和推进村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指导农林有害生物预警、预报与防治、畜禽疫病防治、测土配方施肥以及在生产中出现的技术难题;对农副产品的加工、包装、保鲜、储运等环节进行技术指导。二是县、乡有关部门,要把示范村、推进村的技术服务与科技进村入户紧密结合,围绕主导产品,制定生产技术规程,进行作物病虫害防治、畜禽防疫、指导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协助农民做好产品销售等。三是市、县、乡要建立驻村指导员制度,每个示范村和推进村至少要有一名驻村指导员,进村到户进行技术指导服务。
(二)建立试验示范体系,增强“一村一品”发展后劲。为了充分利用土地、技术优势,高标准、高效益地搞好科技服务,将市原种场组建为榆林市农业科技试验示范中心,重点开展农业种质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主要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示范;设施农业、立体栽培、标准化生产技术的试验示范,地方名优小杂果丰产技术改造;农产品品质检测、加工包装等高新技术的研究;农民实用新技术培训;指导县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市、县农业教学、研究实习基地;通过2-3年的努力,把该中心建设成为全市科学化、商品化、集约化、产业化的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展示中心。各县区也应建立500亩以上的农业综合试验、示范园,引进农业新品种,示范推广新技术。改革农业耕作制度和种植方式,重点示范旱作农业、节水灌溉、配方施肥、免耕栽培、农作物精量、半精量播种、健康养殖、科学养畜等实用技术。使其成为展示新品种、新技术的窗口,培训新型农民、农村创业带头人的基地,增强“一村一品”发展后劲。
(三)完善信息服务体系,打造地方特色优势品牌。一是加快“一村一品”一体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在示范村和推进村配备电脑、电视、电话等设备,建设电子农务、农信通、农家乐信息服务点,选配专职信息员,及时为农户收集、发布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及农产品供求信息等。二是按照生产技术规程,加快实行标准化生产。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力争到2010年,种养业示范村要全部获得无公害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推进村于2015年全部获得认定、认证。三是要充分利用各种展销会、旅游文化节及2007年“中国·榆林首届国际荞麦节”等活动,大力宣传我市农产品,扩大品牌知名度,提高市场占有率,使全市“榆薯牌马铃薯”、“横山大明绿豆”、“一定牌辣椒”等规模大、市场广的品牌,向名牌和产品的系列化、深度化发展。四是要加强区域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推进特色商标的申报注册保护工作。鼓励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传统的产品申报名牌产品,每个县区要打造、培育2-3个在全国全省有影响的农业特色品牌,力争使我市在省内外有较强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有较大突破。要积极申报“陕北白绒山羊”、“定边芡莲”、“三边荞麦”、“米脂红葱”、“龙洲葱”、“杨虎台蒜”、“府谷海红果”、“横山羊肉”等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与商标注册,提高我市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
(四)健全农村人才培训体系,造就建设现代农业人才队伍。要充分利用榆林农业学校、榆林林业学校、农业干部学校、市、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民培训中心,培养本土农业人才,造就一批发展“一村一品”工程的新型农民。继续组织实施“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示范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开展技术培训。培训主要面向示范村(推进村)农民、主导产业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龙头企业法人、驻村指导员和乡镇及村干部。有关部门应组织相关专家,编写有关支农惠农、种养业、产业化经营等方面的“一村一品”培训教材,做到示范村、推进村人手一册。市级重点培训100个示范村村长、信息员及驻村指导员,县区重点培训推进村干部及种养大户。在培训方式上,重点采用集中培训和现场指导,市、县要每年组织安排1—2次种养业大户、龙头企业法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和乡村主要干部到先进地区考查学习,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决策能力。
(五)培育发展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体系,为农村产业化发展提供有效的组织载体。按照“一村一品”规划布局,突出优势特色产业,使其向区域化、产业化、规模化、效益化发展,为“一村一品”和农村产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组织载体。一是积极培育和壮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及经纪人队伍,每个示范村都要成立专业合作社,开展市场营销、信息服务、技术培训、农产品加工储藏和农用物资采购经营。切实增强农民在市场营销中的组织性及影响市场的能力,促进入市农产品质量标准化、包装规格化。二是着力搞好龙头企业与示范村的利益连接机制。对已认定的省、市级龙头企业,要积极参与“一村一品”建设活动,以示范村为生产基地。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连接,按照市场需求与农民签订产销合同,发展订单农业,形成“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连接紧密的一体化经营模式,有效解决老百姓卖难问题,保障农民的实际收益。
(六)建立健全市场营销体系,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结合本区域的特点,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推动建立以区域批发市场为骨干、以中小型遍及城乡的农产品市场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充分发展其载体、纽带和渠道作用。在示范村和推进村集中的地域,建立以粮、果、菜、畜为重点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30个,配备监测检验、信息服务等设施,强化服务功能,拓宽经营领域,扩大辐射范围。积极发展连锁配送、专卖、超市等现代流通业态,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直接领办连锁超市或经营点,开展农产品集中配送,加快推进农产品进超市,畅通“绿色通道”,通过各种方式把大超市和基地对接起来,在流通营销环节取得新的突破。市、县要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配备设备、人员,为全市农产品开展市场准入创造条件。
(七)加强完善投入保障体系,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建立以农民为主、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体系,加大宣传和招商引资活动,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参与农村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开发。一是市政府对省、市已审批确定的100个示范村、1000个推进村发展主导产业,给予财政补助,市财政从2007年起每年预算“一村一品”发展专项基金,主要用于:1、项目的调研、规划、宣传;2、示范村和推进村的农民适用技术培训;3、农村信息网络建设;4、良种补贴;5、引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试验示范;6、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认定、认证、商标注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与商标注册;7、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8、有害生物及畜禽疫病防治;9、建立专业批发市场;10、建立市农业科技示范中心;11、“一村一品”专家组的科研、考察、培训;12、驻村指导员补贴。按照省委组织部、省农业厅、省人事厅联合下发的陕农业发〔2006〕316号文件精神,在驻村期间原单位待遇不变,每人每年发放1000元交通费、2000元生活补贴。成绩突出者要给予奖励,并在提拔使用,技术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倾斜照顾。13、测土配方施肥等方面的支持。县区每年应安排300—500万元用于“一村一品”发展。市县政府确定的年度“一村一品”发展基金,市县农业部门要根据发展基金补贴内容、标准,严格依照年度工作计划,确定项目任务,做到专款专用,提高建设效益。二是整合各项支农资金。结合新农村建设,按照“统筹协调、各计其功、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的原则,着力改善“一村一品”示范村和推进村的道路、通讯、电力、沼气、农田基本建设等基础设施,切实发挥政策和财政投资的导向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开展农户小额贷款业务,农村信用社要优先将示范村、推进村列入小额信贷扶持范围,促进共同发展。三是探索建立农业保险机制。保险机构要积极将“一村一品”产业纳入农业保险范围,探索开展农业政策性保险和商业保险有机结合的路子,有效化解经营风险。
五、加强“一村一品”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加强领导。发展“一村一品”是全市建设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一项长期系统的艰巨任务。县区、乡人民政府必须正确认识形势,统一思想,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心放在“一村一品”发展上,明确职责和任务。市政府成立发展“一村一品”工作领导小组,市长任组长,分管农业副市长任副组长,农业、畜牧、林业等有关部门领导为成员,协调解决“一村一品”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农业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抽调相关人员专职工作。“一村一品”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提出全市发展“一村一品”总体工程规划;审批示范村、推进村发展规划;负责示范村、推进村项目的申报、审核、实施和管理。县乡政府也要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做到上下联动,条块结合。县区政府也要成立相应工作机构,配备专职人员,明确工作职责。示范村建设以县、乡为主,市上指导;推进村建设以乡、村为主,县上指导。县区、乡政府是“一村一品”建设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各县区确定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应优先向“一村一品”示范村、推进村方向发展。要建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全力抓的领导责任制和部门分工责任制。市、县区业务部门要选派1100名有经验能吃苦的技术干部脱产蹲点,一定四年不变。同时要把“百村示范千村推进”工程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内容,建立激励机制,对发展“一村一品”成绩突出的县、部门和个人给予表彰,激发广大干部和群众发展“一村一品”的积极性。
(二)广泛宣传。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广泛开展“一村一品”发展模式及典型经验的宣传力度,为“一村一品”发展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榆林电视台、榆林日报应开设“一村一品”专题和专栏,市级各类学会要组织“一村一品”理论研讨,交流研究成果;各县区要利用现有农业信息网络平台,开设“一村一品”专栏;市、县各级政府要有计划地组织有关部门领导、干部及部分农村能人、群众带头人外出考察、学习;利用杨凌“农高会”及省外农产品展销展示会等农业会展契机,充分展示宣传我市“一村一品”工作成果。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使广大干部群众深刻认识“一村一品”建设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广泛参与的积极性。
(三)典型示范。“一村一品”要在资源和产业基础好的重点地区率先开展示范,不断总结经验,培养先进典型,推出一批产业特色明显的村,对于较为成熟并有一定推广意义的经验和模式,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加大宣传,组织观摩学习,积极引导,发挥好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坚持用一户带多户,用一村带一片的办法,逐步形成“一村一品”、“多村一品”乃至“一乡(镇)一业”的新格局,不断提升产业水平,最终形成特色产品和产业集群。
(四)跟踪问效。“一村一品”实施,直接关系到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民致富和新农村建设进程。市政府将把实施“一村一品”工程纳入县区年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责任考核体系,实行动态管理和综合考核。对相关单位、专家组、驻村指导员进行督促检查考核,工作进展缓慢,不能按时落实选派人员和工作不力的,予以通报批评,必要时将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对在实施“一村一品”工程中,取得明显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单位、个人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全力推动“一村一品”工作的深入开展。
榆林市人民政府
二○○七年五月十五日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带来的“榆林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一村一品”百村示范千村推进工程的意见”全部内容,更多内容敬请关注律咖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果本公司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